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品種分類,化學成份,繁殖方式,播種繁殖,分株繁殖,栽培技術,種植方法,光照溫度,澆水施肥,病蟲防治,主要價值,藥用價值,園藝價值,環保價值,
形態特徵
叢生灌木,高2-3m,莖幹直立圓柱形,有節,直徑1.5-3cm,莖纖細如手指,不分枝,有葉節,上部被葉鞘,但分解成稍鬆散的馬尾狀淡黑色粗糙而硬的網狀纖維。
葉集生莖頂,掌狀深裂,裂片4-10片,不均等,具2-5條肋脈,在基部(即葉柄頂端)1-4cm處連合,長20-32cm或更長,寬1.5-5cm,寬線形或線狀橢圓形,先端寬,截狀而具多對稍深裂的小裂片,邊緣及肋脈上具稍銳利的鋸齒,橫小脈多而明顯;葉柄細長,約8-20cm,兩面凸起或上面稍平坦,邊緣微粗糙,寬約4mm,頂端的小戟突略呈半圓形或鈍三角形,被毛。
肉穗花序腋生,長約30cm,花小,淡黃色,極多,單性,雌雄異株。總花序梗及分枝花序基部各有1枚佛焰苞包著,密被褐色彎卷絨毛;2-3個分枝花序,其上有1-2次分枝小花穗,花枝近無毛,花螺旋狀著生於小花枝上。雄花在花蕾時為卵狀長圓形,具頂尖,在成熟時花冠管伸長,在開花時為棍棒狀長圓形,長5-6mm,花萼杯狀,深3裂,裂片半卵形,花冠3裂,裂片三角形,花絲粗,上部膨大具龍骨突起,花葯心形或心狀長圓形,頂端鈍或微缺;雌花短而粗,長4mm。
果實球狀倒卵形,直徑8-10mm。種子球形,胚位於種脊對面近基部。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生長環境
棕竹喜溫暖濕潤及通風良好的半陰環境,不耐積水,極耐陰,畏烈日,稍耐寒可耐0℃左右低溫。夏季炎熱光照強時,應適當遮蔭。適宜溫度10-30℃,氣溫高於34℃時,葉片常會焦邊,生長停滯,越冬溫度不低於5℃,但可耐0℃左右低溫,最忌寒風霜雪、在一般居室可安全越冬。株形小,生長緩慢,對水肥要求不十分嚴格。要求疏鬆肥沃的酸性土壤,不耐瘠薄和鹽鹼,要求較高的土壤濕度和空氣溫度。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於東南亞,中國南部至西南部,日本亦有分布。它常繁殖生長在山坡、溝旁陰蔽潮濕的灌木叢中。
品種分類
產廣西西部及雲南東南部。可作庭園綠化材料。
常綠叢生灌木。莖叢生,株高1-3米,被葉鞘細纖維所包裹。葉扇形,掌狀深裂,裂片25-31枚,狹線形,勁直伸展,邊緣有小齒,兩側及中間一片最寬,葉柄邊緣稍銳利,有淡黃色密絨毛。果橢圓形,花期3-4月。
產中國南部至西南部。各地常見栽培。樹形優美,可作庭園綠化觀賞。
植株挺拔,葉半圓形,裂片狹長軟垂。
產廣東西部,海南及廣西南部。樹形矮小優美,可作庭園綠化材料。
產廣西西南部。可作庭園觀賞。鬚根可接骨。
產廣西南部十萬大山。
葉扇形,葉柄(只見片段)兩面凸起,邊緣銳利,頂端的小戟突圓形,無毛。葉鞘未見。雄花序(片段)長21厘米,被淡黃色小鱗秕;佛焰苞未見。花序分枝多,纖細如絲狀。雄花較小,稀疏,上部的稍密集,細小;花冠管實心,花冠裂片寬卵形,頂端勺狀;雄蕊6,2輪,花葯卵形;退化雌蕊極小。雌花及果實未見。花期10月。
化學成份
葉含肥皂草素(saponaretin)即異牡荊素(isovitexin),甲基原薯蕷皂甙(methylprotodioscin)甲基原棕櫚皂甙B(methyl proto-pb),甲基原棕竹皂甙(methyl protorhapissapo-nin)。
地下部分含薯蕷皂甙(dioscin),甲基原薯蕷皂甙(methyl Protedioscin),甲基原棕櫚皂甙B(methyl proto Ph)。
繁殖方式
棕竹可用播種和分株繁殖,家庭種植多以分株繁殖為主。
播種繁殖
以疏鬆透水土壤為基質,一般用腐葉土與河沙等混合。種子播種前可用溫湯浸種(30-35℃溫水浸兩天)處理,種子開始萌動時再行播種。因其發芽一般不整齊,故播種後覆土宜稍深。一般播後1-2個月即可發芽,其發芽率可達80%左右。當幼苗子葉長達8-10厘米時即可進行移栽。值得注意的是,移栽時須3-5株種植一叢,以利成活和生長。
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可結合春季翻盆換土時進行。早春3-4月是翻盆換土時節,一般小株一年翻盆換土1次,大株2-3年翻盆1次,常用盆土是園土2份廄肥土1份,腐葉土和礱糠灰各0.5份混合使用。
將原株叢從老盆中倒出,除去舊泥,但在老根上適當帶些舊泥垛,用桑剪將棕竹根部叢切斷,同時將有生長不良的發黑和腐根剪去,切口要平,每一叢最少5-6枝,多則10枝-20枝(根據盆的大小及株叢多少來定)。然後種植到準備好的盆缽中去,盆底排水孔墊好碎盆片,以利排水,放入培養土先粗後細,放至八分滿,邊加培養土邊用小竹片將泥土與根戳緊。種植不要太深,以原來根頸部與培養土平,澆足水後將盆株置半陰約半個月後即服盆。
栽培技術
種植方法
夏季炎熱時節,除正常澆水養護外,經常葉面噴水和地面潑水,可以提高空氣相對濕度,減少植株枝葉上的積塵,能使植株生長良好。而梅雨及夏季陣雨季節,防止盆內積水。夏秋是棕竹生長季節,需適當增加肥水管理,土壤保持濕潤,但忌積水和乾旱,每隔20天左右施1次腐熟餅肥水或人糞尿,能促使植株生長。
光照溫度
棕竹喜溫暖、陰濕及通風良好環境,不耐寒,畏烈日,上海地區作溫室盆栽,要求濕潤、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壤土,微酸性最合適。棕竹較耐陰,在明亮的房間內可以長期欣賞;在較暗的室內也可連續擺放3-4月。棕竹較耐寒,0℃低溫對它生存影響不大,但忌寒風霜,故室內盆栽可安全越冬。
養好棕竹要注意做好冬季防寒、夏日遮陽、合理施肥、適當修剪等工作。棕竹長勢強健,冬季只要移到室內,維持0℃以上就能安全越冬,若溫度在10℃次上,則能保持葉色青翠。由於冬季氣溫低,植株進入休眠,基本停止生長,故要節制澆水,盆土要帶乾,停止施肥,盆土濕和低溫條件會使棕竹爛根或大量脫葉。春季氣溫升高,一般清明以後出室到戶外養護;夏季要置於蔭棚或樹蔭下,在半陰和濕潤環境中,能使新枝不斷生長,老葉保持翠綠;烈日炎炎、乾燥熱風是造成棕竹葉焦、乾枯的主要原因。
平時發現焦葉、枯葉,需及時修剪,盆栽棕竹小株的一年翻盆換土1次,大株2-3年翻盆1次,一般在春季出棚時進行。培養土常用園土2份、廄肥土1份、腐葉土和碧糠灰各0.5份混合使用。該培養土較茹重,易保濕且多肥,適合棕竹的生長。
澆水施肥
棕竹在5-9月生長眨期要多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寧濕勿乾,但不能積水否則容易爛根。高溫期還應經常用水噴灑葉片和地面,增加空氣濕度,秋冬季節適當減少澆水量。棕竹在生長期間每月施1-2次液體肥,可促使葉色濃綠蒼翠,冬季要停止施肥。
棕竹施肥原則是勤施薄施,即少量多次,並做到氮磷鉀三結合,以有機肥占主導,微量肥作補充。要求每10~15天根部施一次肥。以中等偏大的盆栽而言,每次每盆施氮磷鉀複合肥25~30克,腐熟花生麩50~60克,兌漚制過的糞水2公斤左右,淋施於盆土中。另外,每7~10天葉面噴施一次0.1%硫酸鎂、0.1%硫酸亞鐵、0.1%硫酸鋅、0.3%尿素、0.5%磷酸二氫鉀混合液,均勻噴濕所有葉片,特別是要噴灑到生長點,以開始有水珠往下滴為宜。
病蟲防治
棕竹腐芽病
主要危害幼芽和嫩葉,在開始發病時,未展開的葉片先行枯萎,呈褐色,後下垂。病菌從嫩葉基部擴大到芽的幼嫩組織,造成幼芽枯死腐爛,植株停止生長,嚴重時全株死亡。中央未展開的嫩葉基部變褐腐爛,散發出臭味。該病還危害散尾葵、魚尾葵、大王椰子、假檳榔、椰子等棕櫚科植株,為危害棕櫚科植株最嚴重的病害。
該病菌以卵孢子在感病芽葉及根部,或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借雨水或灌溉用水及淋水濺射傳播。多雨季節及雨多日,氣溫20℃-25℃,相對濕度在90%以上,濕氣滯留時間長時易發病。
防治方法
加強通風透光,嚴防濕氣長時間滯留葉面。發現少量病葉及時從莖桿基部剪去銷毀。發病初期,用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加75%的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80%的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1:100的波爾多液,輪流噴灑心葉及全株,每10天一次,延續3次至4次,可獲得較好的防治效果。
若管理不當,會遭到介殼蟲、葉枯病、灰斑病和褐斑病的危害。介殼蟲危害時要噴40%氧化樂果1000倍液滅殺;葉枯病、灰斑病、褐斑病危害時,要噴灑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防治,效果較好。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性味
味甘;澀;性平
功能主治
棕竹葉:收斂止血;主鼻衄;咯血;吐血;產後出血過多
棕竹根:祛風除濕;收斂止血;風濕痹痛;鼻衄;咯血;跌打勞傷
用法用量:內服
棕竹葉:煅炭研末沖,3-6g。
棕竹根:煎湯,9-20g,鮮品可用至90g。
園藝價值
棕竹為典型的室內觀葉植物。因為耐陰、耐濕、喜散射光,可長期在室內光線明亮的地方擺放,即使連續3個月在暗處見不到陽光,也能正常生長,並能保持其濃綠的葉色。棕竹叢生挺拔,枝葉繁茂,姿態瀟灑,葉形秀麗,四季青翠,似竹非竹,美觀清雅,富有熱帶風光,為目前家庭栽培最廣泛的室內觀葉植物。南部地區口叢植於庭院內大樹下或假山旁,構成一幅熱帶山林的自然景觀。北方地區可盆栽,大叢林可擺放在會議室、賓館門口兩側,頗為雅觀。如果家裡客廳擺放高低錯落有致、疏密協調的淺盆棕竹盆景,旁邊再配幾塊山石,更顯得玲瓏秀麗。
環保價值
消除重金屬污染和二氧化碳,棕竹的功能類似龜背竹,同屬於大葉觀賞植物的棕竹能夠吸收80%以上的多種有害氣體,淨化空氣。同時棕竹還能消除重金屬污染並對二氧化硫污染有一定的抵抗作用,當然作為葉面碩大的觀葉植物,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一般植物所不能企及的消化二氧化碳並製造氧氣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