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葉燒病

棉花葉燒病

棉花葉燒病是主要由棉尾孢霉引起的、發生在棉花的病害。主要為害葉片。初在葉片上產生許多暗紅色小點,後擴展成近圓形病斑,邊緣紫紅色,中間褐色,略隆起。受害葉片容易破裂。

棉花葉燒病是各棉區普遍發生的一種病害,但由於多在植株生長後期發生,對產量損失不大,因此常不被人們重視。

棉花葉燒病的防治方法有精細整地,精選種子,提高播種質量;播種前進行種子消毒;重病田實行輪作,加強栽培管理。此外,在中國北方棉區寒流到來之前,逢連降雨天,濕度增加,此時若降溫就有大發生之可能,應噴藥預防。只要噴藥及時,均有較好預防效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棉花葉燒病
  • 別名:棉花尾孢霉葉斑病
  • 病原:棉尾孢霉 等
  • 為害作物:棉花
  • 為害部位:葉片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

病原特徵

棉花葉燒病病原為棉尾孢霉( 學名:Cercospora gosspina Cooke),屬半知菌類叢梗孢目、暗色孢科、尾孢屬。分生孢子梗2至數根,叢生,暗黃色,頂端稍彎曲,(150-227)微米×(7-8)微米,有2-4個分隔。分生孢子無色,鞭狀,尖端細,稍彎曲,(50-65)微米×(3-4)微米,有6-7個分隔。有性世代為棉球腔菌(學名:Mycosphaerella gossypina (Cooke) Earlt),屬子囊菌綱,座囊菌目,球殼菌屬。子囊腔黑色,球形,雙細胞,上部細胞較寬,頂端尖細,(12-14)微米×(5-7)微米。有性階段很少產生。
棉花葉燒病
棉花葉燒病
此外,美國在1981年從阿拉巴馬州分離到該病病原菌的有性世代為棉球殼孢屬(學名:Sphaerella gossypina Atkinson)。其子囊殼大小為(60-70)微米×(65-90)微米,子囊孢子單隔膜,大小為(3-4)微米×(15-18)微米。
(圖註:1.被害葉;2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為害症狀

棉花葉燒病主要為害棉花的葉片。初在葉肉上產生暗紅色小圓斑,後期擴展成不規則病斑,邊緣呈紫紅色,稍隆起,病斑中心呈褐色,遇潮濕環境長出白色霉層,為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受害葉片容易破裂。

侵染循環

病原以菌絲體在棉花病殘體和病葉上越冬。翌年春天條件適合時產生分生孢子,靠風雨及昆蟲傳播。其發生與天氣關係密切,多雨高濕或秋季冷涼條件下可進行多次再侵染。

流行規律

棉株受其他病害侵染或肥力差、砂壤土種植的棉花,容易發生棉花葉燒病。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 實行輪作:重病田實行與禾本科作物3-5年輪作。
  • 加強栽培管理:①秋季深耕,將帶菌殘體翻人土壤下層,實行冬灌保墒;②精細整地,精選種子,提高播種質量,採用地膜覆蓋,提高苗期地溫減少發病;③適當早間苗,勤中耕,尤其雨後及時中耕;④合理施肥,及時整枝、摘葉等,增強幼苗的抗病力。

化學防治

  • 種子消毒:可用多菌靈0.5%種子量拌種或0.1%多菌靈溶液浸種,或用同用量的拌種靈拌種,拌種前先用55-60℃浸泡種子30分鐘,防治效果為70%左右。另外用多菌靈與呋喃丹混配的種衣劑,防治效果為70%,併兼治棉蚜。
  • 適時噴藥:在中國北方棉區寒流到來之前,逢連降雨天,濕度增加,此時若降溫就有大發生之可能,應噴藥預防。藥劑種類有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50%多菌靈或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倍液,70%百菌清500倍液,50%福美雙250-300倍液及0.5%等量式波爾多液等,只要噴藥及時,均有較好預防效果。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