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灌木狀或
喬木狀。竿柄長5-11厘米,粗1.8-2.5厘米。竿高4-6米,粗1.5-2.5厘米;節間長20-23(36)厘米,竿基部節間長6-8厘米,圓筒形,無毛,幼時被白粉,縱向細肋不甚明顯,中空,起初常為海綿狀髓心填滿,竿壁厚3-6毫米;籜環隆起,初時常具黃褐色小刺毛,有時還具籜鞘基部之殘留物;竿環微隆起至隆起;節內長2-4毫米,綠色,但較節間為淡。竿芽寬卵形,微粗糙,邊緣生白色小纖毛。竿每節分9-25枝,枝斜展,直徑1-3毫米。筍紫色至紫紅色,密被棕黑色刺毛;籜鞘宿存,長三角狀兼長圓形,黃褐色,下半部革質,上半部紙質至厚紙質,先端逐漸狹窄,背部被棕黑色刺毛(在中部以下毛最多),除被覆蓋之一側外,均密被褐紫色斑點,縱向脈紋較顯著,小橫脈不清晰,邊緣有時生棕黑色刺毛,常內卷;籜耳無,鞘口兩肩各具數條勁直易落之繸毛,後者黃棕色,長為1-4毫米;籜舌截形,黃褐色,無毛,高1-1.5毫米,上緣常有裂缺;籜片線狀披針形,外翻,無毛,邊緣具微鋸齒,常內卷。
小枝具(2)3-4(6)葉;
葉鞘長4-7.5厘米,僅於邊緣初時具灰白色至灰褐色纖毛;葉耳微小,鐮形,紫色,邊緣具灰色至灰褐色勁直或微彎曲之縫毛,後者長為1.5-2.5毫米;葉舌圓拱形,高不及1毫米,邊緣初時具纖毛,其色灰白至黃褐,長為1.5-2.5毫米;
葉柄長約2毫米,背面具灰褐色柔毛;葉片披針形,長(7)10-16厘米,寬1-1.7厘米,基部楔形,下表面灰綠色,在其基部還具灰白色柔毛,次脈4對,小橫脈不甚清晰,葉緣一側具小鋸齒,另一側近於平滑。
總狀花序長4.5-8厘米,細瘦而緊縮,生於具葉小枝的頂端,從略擴大呈佛焰苞狀的葉鞘之一側伸出,共具小穗(1)3-7枚,後者有時全偏向一側,佛焰苞狀葉鞘上的葉片顯著縮小,長3.5-6厘米,寬2.5-4毫米,其葉柄亦縮短,花序下部的1或2分枝之基部常托以1片三角形或線狀披針形之苞片,後者灰色膜質,長1-2毫米,
花序枝腋不具瘤狀突起,花序主軸被有灰色或灰黃色硬毛;小穗柄短而粗直,長1-2毫米(頂生小穗者可長達5毫米),內側扁平,被灰色或灰黃色硬毛;
小穗長2.5-4.3厘米,綠色、紫綠色或紫色,含3-7朵小花,頂生小花不發育;小穗軸節間長3-4毫米,扁平,綠色,具灰白色硬毛,頂端邊緣密生灰白色纖毛;穎紙質,披針形,先端漸尖並被短硬毛,中脈上生有硬毛,邊緣具纖毛,第一穎長1.1-1.5厘米,寬約2毫米,具不明顯的5脈,第二穎長1.4-1.8厘米,寬約3毫米,具5-7脈;
外稃卵狀披針形,紙質,長(1-2)1.7-2厘米,寬約3毫米,具7脈,背面密被灰白色短硬毛,邊緣具纖毛;內稃長9-14毫米,紙質,先端具2尖齒,背部具2脊,脊上有灰白色硬毛,脊間寬1-1.5毫米並具2脈;鱗被披針形,膜質透明,白色,前方之2片長約3毫米,後方1片長約2毫米,脈紋明顯,邊緣具白色纖毛;
花葯黃色,長約7毫米,基部呈箭鏃形;子房橢圓形,長約1毫米,無毛,花柱2,長約1毫米,無毛;柱頭長3-4毫米,白色,羽毛狀。果實未見。筍期7-8月,花期4-9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四川西南部、貴州西部和雲南東北部。生長於海拔1800-2700米處。
繁殖方法
棉花竹採用試管快繁的方法。
採種:采棉花竹成熟種子。
培養條件:培養溫度為(25±2)℃,光照強度為2400勒克斯。
初代培養:將棉花竹的種子剝去外殼後,於自來水下沖洗10-12小時,再用2.5%的
次氯酸鈉溶液真空抽濾30分鐘,無菌水沖洗5次,在體視顯微鏡下剝離種胚,接種於不添加任何激素的MS培養基上。置於暗櫃中培養3天后,再進行光照培養。將誘導出的長勢一致的芽作為增殖的材料。
生根培養:棉花竹叢生芽增殖階段的最佳培養基為MS+3毫克/升
BA:最佳生根培養基為1/2MS+3毫克/升IBA。一定質量濃度的BA可促進芽的增殖,但過高濃度可能會抑制植株生長,甚至褐化致死。棉花竹生根較容易,在芽誘導階段即可自發生根,在進行生根處理的第3天均可生根。
試管苗移栽:經煉苗後的棉花竹試管苗用溫水(30℃)洗淨根部殘餘的培養基後,
栽培技術
移栽於泥炭、蛭石、珍珠岩配製比例為1:1:1的混合基質中。移栽時需進行套袋,1周后開始剪袋,2-3周后完全脫袋。
主要價值
棉花竹筍供食用;竿材篾質富韌性,最適宜編織家具、農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