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瘡,拼音mián huā chuāng,漢語詞語,即梅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棉花瘡
- 拼音:mián huā chuāng
- 注音:ㄇㄧㄢˊ ㄏㄨㄚ ㄔㄨㄤ
- 釋義:梅毒
棉花瘡,拼音mián huā chuāng,漢語詞語,即梅毒。
楊梅瘡,病名。因感染梅毒而引致的一種全身性疾病。見《瘡瘍經驗全書》卷六。又名霉瘡、廣瘡、時瘡、棉花瘡。多因氣化(間接)傳染和精化(接觸)傳染而發。證見:先出現下疳,或見有橫痃,繼則發楊梅瘡。發病前,多見有全身性...
棉花瘡點藥 棉花瘡點藥,藥品,主治棉花瘡。棉花瘡點藥 【藥物組成】杏仁(取霜)、輕粉(真者)各等分。【處方來源】《景岳全書》卷五十一。【製備方法】上為末。【用法用量】敷於瘡上,2-3日即痂脫而落。
《外科正宗·楊梅瘡總論》謂:“夫楊梅瘡者,以其形似楊梅。”亦有文獻謂本病為“過橋疳”,《瘍醫大全·卷十七》謂:“過橋疳,生咽喉之下,肺管之上,看之不見,吹藥不到,飲食妨礙,此楊梅結毒於肺胃也。”病因病機 1.楊梅...
《霉瘡證治秘鑒》是日本橘尚賢撰著的一部外科類中醫著作,成書於日本明和九年(1772)。內容簡介 首先總論霉瘡原委、壞病論、治法列表里虛實論,其用五寶散及化毒丹治療梅毒,不主張用生乳、輕粉大毒之品,以免傷正;其後將霉瘡分...
《霉瘡秘錄》系陳司成所撰,崇幀五年(1632)刊行。系梅毒專著,分總說、或問、治驗、方法、宜忌五部分。內容簡介 該書論述了梅毒的傳染途徑,對一、二期梅毒的硬下疳、扁平濕疣、梅毒性斑疹、環形丘疹、白斑、鱗屑損害、晚期樹膠腫...
霉瘡秘錄總說 外科類。不著撰者。成書於民國年問。本書論述梅毒病因、毒中腎經、肝經、肺經的證候。並設問答形式,闡述梅毒病名、別名、傳染途徑、脈診、辨證、鑑別、治療等。
《理霉新書》是清代日本片倉元周撰的 一本外科類著作,刊於日本天明六年(1786)。內容簡介 與《理癘新書》合刊名《霉癘新書》。全書分為霉瘡論、治法兩篇。霉瘡論中詳論梅毒的歷史沿革、病名、病因、傳染途徑、症候、預後等。本...
《霉瘡秘錄評註》是2003年4月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魏睦森。內容簡介 《霉瘡秘錄》為明代浙籍醫學家陳司成代表作之一,系我國古代現在的、惟一的性病學專著,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本書文字簡奧,為古為...
時瘡 時瘡,病名。楊梅瘡之一種。見《外科活人定本》卷三,證治參見楊梅瘡條。一六一七年陳實功的《外科正宗》談到:“夫楊梅瘡者,以其形似楊梅;又名時瘡,因時氣乖變,邪氣湊襲;又名棉花瘡。有此三者之稱。”
洋霉瘡,漢語詞語,讀音yáng méi chuāng,意思是出自《癸巳類稿·持素證篇》。解釋 楊梅瘡。出處 清俞正燮《癸巳類稿·持素證篇》:“癘即大麻風及洋霉瘡,均以治胃為急。”亦省稱“洋霉”。清俞正燮《癸巳類稿·書後》...
廣瘡,讀音是guǎng chuāng。意思是花柳病的一種。據說此病最先由外國傳至 廣州 ,故稱。解釋 花柳病的一種。據說此病最先由外國傳至 廣州 ,故稱。出處 《警世通言·鈍秀才一朝交泰》:“終日穿花街過柳巷,在院子裏表子家行樂...
《霉瘡約言》是日本江戶時代和氣惟亨撰著的一部外科類中醫著作,成書於日本寬政十二年(1800)。內容簡介 本書首為統論,概述梅毒歷史、病因、病理、病變部位、治法、治禁等;次為黴毒候法,列述梅毒症兆、證候、脈象凡十四條;再分...
藥物組成】無灰酒1大鐘,小磨麻油1茶杯。【處方來源】《良方匯錄》。【方劑主治】楊梅瘡。【用法用量】上攪和。每日清晨隔湯燉熱服之。7日即效。楊梅瘡酒 【藥物組成】無灰酒1大鐘,小磨麻油1茶杯。【處方來源】《良方匯錄》。【...
楊梅瘡。潰爛成片,膿穢多而疼痛甚者。方義 真輕粉攻毒祛腐,止癢逐水;石膏清熱收濕斂瘡;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上藥共用,解毒止痛,收乾。文獻摘要 《家藏蒙筌》:“楊梅瘡:此症一名廣瘡,一名時瘡,一名棉花瘡,一名天泡瘡...
萆粟耆附湯 萆粟芪附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霉瘡證治秘鑒》卷下。主治霉瘡鼻柱潰蝕。組成 萆粟五錢,人參、附子、桂枝、當歸、乾薑、黃芪各一錢半,甘草三分。用法用量 水煎,溫服。主治 霉瘡鼻柱潰蝕。
外科病症名。①見《霉瘡秘錄》。②見《醫宗金鑒》卷43。即筋疝,為下疳別名。解讀 1、指發生在男女陰部的早期梅瘡。又名妬精瘡、疳瘡。2、《醫宗金鑒》中下疳,指筋疝。表現為陰莖疼痛急縮,或癢或腫,或潰破流膿,或兼陽萎...
黃芪外托散,中醫方劑名。出自《洞天奧旨》卷十。具有補益托毒,利濕斂瘡之功效。主治翻花楊梅瘡(梅毒)。組成 白礬二錢(6g),當歸、人參、生甘草各三錢(9g),茯苓、白芍各五錢(15g),黃芪一兩(30g),土茯苓二兩(60g)...
二皂飲,中醫方劑名。出自《瘍醫大全》卷三十四。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主治楊梅瘡。組成 肥皂子(獨核者)二十粒,皂角子三十粒,苦參、金銀花各一兩。用法用量 河水碗半,井水碗半,煎一碗,露一宿,次早空腹時熱服,其毒自消。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