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症狀
棉花整個生育期均可受害,是典型的維管束病害。症狀常表現多種類型:苗期有青枯型、黃化型、黃色網紋型、皺縮型、紅葉型等;蕾期有皺縮型、半邊黃化型、枯斑型、頂枯型、光稈型等。
黃色網紋型:其典型症狀是葉脈導管受枯萎病菌毒素侵害後呈現黃色,而葉肉仍保持綠色,多發生於子葉和前期真葉。
紫紅型:一般在早春氣溫低時發生,子葉或真葉的局部或全部呈現紫紅色病斑,嚴重時葉片脫落。
青枯型:棉株遭受病菌侵染後突然失水,葉片變軟下垂萎蔫,接著棉株青枯死亡。
黃化型:多從葉片邊緣發病,局部或整葉變黃,最後葉片枯死或脫落,葉柄和莖部的導管部分變褐。黃色網紋型子葉或真葉葉脈褪綠變黃,葉肉仍保持綠色,病部出現網狀斑紋,漸擴展成斑塊,最後整葉萎蔫或脫落。該型是本病早期常見典型症狀之一。
皺縮型:表現為葉片皺縮、增厚,葉色深綠,節間縮短,植株矮化,有時與其它症狀同時出現。
紅葉型:苗期遇低溫,病葉局部或全部現出紫紅色病斑,病部葉脈也呈紅褐色,葉片隨之枯萎脫落,棉株死亡。
半邊黃化型:棉株感病後只半邊表現病態黃化枯萎,另半邊生長正常。
該病有時與黃萎病混合發生,症狀更為複雜,表現為矮生枯萎或凋萎等。縱剖病莖可見木質部有深褐色條紋。濕度大時病部出現粉紅色霉狀物,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特徵
尖孢鐮刀菌(萎蔫專化型)(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vesinfectum(Atk .)Snyder et Hansen),菌絲透明,具分隔,在側生的孢子梗上生出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鐮刀形,略彎,兩端稍尖,具2~5個隔膜,多為3個,大小22.8~38.4×2.6~4.1(μm)。中國棉枯萎鐮刀菌大型分生孢子分為三種培養型:I型紡綞形或勻稱鐮刀形,多具3~4個隔,足胞明顯或不明顯,為典型尖孢類型。Ⅱ型分生孢子較寬短或細長,多為3~4個隔,形態變化較大。Ⅲ型分生孢子明顯短寬,頂細胞有喙或鈍圓,
孢子上寬下窄,多具3個隔。小型分生孢子卵圓形,無色,多為單細胞,大小5~11.7×2.2~3.5(μm)。厚垣孢子頂生或間生,黃色,單生或2~3個連生,球形至卵圓形。枯萎病菌的菌落因菌系、生理小種及培養基不同而有差異。該病菌的生理小種國外報導有6個,中國除第3號小種外新定7號、8號二個新小種,其中7號小種在中國分布廣,致病強,是優勢小種。
傳播途徑
枯萎病菌主要在種子、病殘體或土壤及糞肥中越冬。帶菌種子及帶菌種肥的調運成為新病區主要初侵染源,有病棉田中耕、澆水、農事操作是近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其中棉花種子內部和外部均可攜帶枯萎病菌,主要是短絨帶菌,硫酸脫絨後,帶菌率迅速下降,一般不到0.1%,但對病區擴展仍起重要作用。田間病株的枝葉殘屑遇有濕度大的條件長出孢子借氣流或風雨傳播,侵染四周的健株。該菌可在種子內外存活5~8個月,病株殘體記憶體活0.5~3年,無殘體時可在棉田土壤中腐生6~10年。病菌的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及微菌核遇有適宜的條件即萌發,產生菌絲,從棉株根部傷口或直接從根的表皮或根毛侵入,在棉株內擴展,進入維管束組織後,在導管中產生分生孢子,向上擴展到莖、枝、葉柄、
棉鈴的柄及種子上,造成葉片或葉脈變色、組織壞死、棉株萎蔫。
發病條件
該病的發生與溫濕度密切相關,地溫20℃左右開始出現症狀,地溫上升到25~28℃出現發病高峰,地溫高於33℃時,病菌的生長發育受抑或出現暫時隱症,進入秋季,地溫降至25℃左右時,又會出現第二次發病高峰。夏季大雨或暴雨後,地溫下降易發病。地勢低洼、土壤粘重、偏鹼、排水不良或偏施、過施氮肥或施用了未充分腐熟帶菌的有機肥或根結線蟲多的棉田發病重。
防治方法
棉花枯萎病黃萎病在防治上應採用保護無病區,消滅零星病區,控制輕病區,改造重病區的策略,貫徹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危害。
種植管理
(1)選用抗、耐病品種。抗病品種有陝401,陝5245,川73—27,魯抗1號,86—1號,晉棉7號,鹽棉48號,陝3563,川414,湘棉10號,蘇棉1號,冀棉7號,遼棉10號,魯棉11號,中棉99號,臨6661,冀無2031,魯343,晉棉12號、21號等。耐品種有遼棉7號,晉棉16號,中棉18號,冀無252等。枯萎病、黃萎病混合發生的地區,提倡選用兼抗枯萎病、黃萎病或耐病品種,如陝1155,遼棉7號,豫棉4號,中棉12號等。
(2)加強田間管理、實行大面積輪作。最好與禾本科作物輪作,提倡與水稻輪作,防病效果明顯。加強田間管理目的有兩個,即減少病菌傳播和提高植株抗性。具體做法:一是冬閒時期及時清除棉花地的棉柴、雜草及地面的剩餘棉花殘枝葉,防止病菌傳播;二是秋耕深翻,把表層病菌翻到深層,病殘體深埋地下,發酵分解,減輕發病。三是加強中耕,提高土壤通透性,尤其雨後及時中耕鬆土,散墒降濕,可降低病害發生。四是科學施肥,增施有機肥,實行氮磷鉀配方施肥,增強棉花抗病能力,減輕危害。同時根據棉花長勢,進行
葉面肥噴施過程,尤其避免後期出現脫肥現象;五是合理密植,嚴格防止棉株過密,影響通風透光,並及時整枝、化控,提高棉株抗逆性;六是拔除病株清除病殘對病株殘體,帶到田外燒掉,不要作積肥材料。
(3)認真檢疫保護無病區。目前中國2/3左右的棉區尚無該病,因此要千方百計保護好無病區。無病區的棉種絕對不能從病區引調,嚴禁使用病區未經熱榨的棉餅,防止枯萎病及黃萎病傳入。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機肥。
(4)剷除土壤中菌源,及時定苗、拔除病苗,並在棉田外深埋或燒毀。發病株率0.1%以下的病田定為零星病田。發現病株時在棉花生育期或收花後拔棉稈以前,先把病株周圍的病殘株撿淨,再把病株1m範圍內土壤翻鬆後消毒。用50%棉隆可濕性粉劑1409或棉隆原粉70g與翻鬆的土壤混拌均勻,然後澆水15~20L使其滲入土中,再用乾細土嚴密封閉;也可用含氮16%農用氨水1份對水9份,每平方米病土澆灌藥液45L,10~15天后再把澆灌藥液的土散開,避免殘毒或藥害。在苗期發病高峰前及時深中耕、勤中耕,及時追肥,2—3片真葉期根外噴施棉花專用
植物生長調節劑-棉寶或1%尿素液有利於棉苗生長發育,可提高抗病力。在病田定苗、整枝時,將病株枝葉及時清除,施用熱榨處理過的餅肥,重病田不進行桔桿還田等均有減輕發病的作用。
(5)用無病土育苗移栽。
(6)連續清潔棉田。連年堅持清除病田的枯枝落葉和病殘體,就地燒毀,可減少菌源。
藥物防治
棉種及棉餅消毒。棉種經硫酸脫絨後用0.2%抗菌劑402藥液,加溫至55~60℃溫湯浸種30分鐘或用0.3%的50%多菌靈膠懸劑在常溫下浸種14小時,晾乾後播種。用棉餅作肥料時,棉籽經60℃熱炒4分鐘或100℃氣蒸1~1.5分鐘製成的棉餅無菌。棉花枯萎病的高發期是在棉花現蕾前後,一般在6月中下旬,若此時降雨量大,有利於枯萎病的大面積流行,因此在6月上旬就應該用藥防治。
黃萎病的高發期是在棉花花鈴期,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因此在7月中旬(若之前有大雨,雨後應立即進行防治)就應該用藥防治。一般
殺菌農藥有多菌靈、甲基托布津、56%醚菌酯百菌清、41%聚砹嘧霉胺、克黃枯、20%矽唑咪鮮胺、枯黃基因素、棉花三清等,並加植物生長調節劑如:磷酸二氫鉀、硼鋅肥、棉寶、魚蛋白等,每次噴藥間隔5-7天,連噴2-3遍,可有效預防兩種病害的發生流行。重病地塊用菌絕灌根或用升級38%惡霜嘧銅菌酯600倍液或高科30%甲霜惡霉靈800倍液或12.5%速效治萎靈兌水50倍,穴施,苗期或發病初期灌根。
注意事項
棉花枯萎病和
棉花黃萎病的病原不同,但都作用於植株的維管束,侵染過程類似。在棉區不但有單一的枯萎病和黃萎病病田,還有許多兩病混生病田,有時一株棉花還同時感染兩種病害。枯萎病和黃萎病的主要區別是:
(1)發病時間枯萎病較黃萎病發病時間早,一般在子葉期就開始發病,發病盛期在苗期和蕾期;而黃萎病在3—4片真葉時開始發病,發病盛期在7—8月份的花鈴期。
(2)苗期症狀枯萎病病株的子葉和真葉出現黃色網紋,局部枯焦,嚴重的造成死苗,在不正常氣候條件下出現紫紅型和青枯型症狀;黃萎病病株葉片葉肉褪色呈灰色或淺黃色,葉片看上去像西瓜皮的顏色和斑紋,葉緣向上翻,落葉型菌系可造成大面積落葉。
(3)中後期症狀枯萎病病株節間縮短,植株矮小,頂端枯死或局部側枝枯死,葉片出現黃色網紋和局部枯焦,雨季病部出現紅色霉層;黃萎病一般不矮化,葉脈不變色,葉肉褪色使整葉呈西瓜皮狀,葉緣枯焦,落葉型菌系可造成落葉光稈,一般下部先出現症狀,向上發展,雨季病部出現白色霉層。
(4)導管顏色剖稈檢查,染枯萎病導管變色較深,呈黑褐色;染黃萎病變色較淺,呈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