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棉湖小橋
- 建造時期:清朝康熙年間
- 所在地點:新寨通新埔圍
- 全長:45米
景觀,歷史,
景觀
棉湖,背靠榕江,面向赤崗。遠看群山列屏,近覽雲湖流翠。庵前潭、萬福河、小蘇州河,三水環繞。榕樹婆娑,綠竹猗猗,木棉凝丹,好一派南國風光。先民為方便交通,因地制宜,在這小河湖泊遍布,水道縱橫交錯之域,築造無數橋樑,把河山點綴得如花似錦。
歷史
七洲橋,立六座橋柱基架,用七跨度杉木板(每跨度7米長)連線鋪架成橋。橋柱基架各用二條10餘米長的筆直粗杉木,相對立而牢牢地夯打在溪里,成八字形柱樁。八字形柱樁頂部用一米多長的杉木,兩頭鑿榫卯,橫接柱樁成橋板梁架。六組柱基架排成直線,再在上面逐跨度鋪設橋板。
每跨度橋板各用二片7米長、0.3米寬、0.2米厚的原杉片,榫接成0.6米寬的橋板。每一跨度在古代稱一“洲”(或說與“舟”、“周”同音,字亦通用,但在鳳江出土的乾隆二十八年所刻《新建造長江橋功德碑記》中,使用的是“洲”字。),一共七七四十九米長的木板,從兩岸連線成橋,除去架在岸上的部份,橋長45米。也由於橋七跨度,俗稱七洲橋。整條橋純木構件,不用一鐵,全部靠榫卯接合,斜穿直套,略加竹釘,連線牢固。橋離水面5米餘,半空凌虛,下面波光粼粼,有點令怯者膽寒。
東關橋,原建於何時,已無確據,其重修時間,則約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該橋為揭、普交界單墩巨石橋,長24米,寬3.2米。
河中間砌一雙糕米果 形(即二個菱形並排略相交)橋墩,兩邊各用四條巨石板並列平架於河岸和橋墩上。每條石板長12米,寬0.8米,厚0.6米。鋪板時趁汛期,用船裝載石板,利用洪水浮運架設。
橋兩側二端及中間各豎一條1.2米高的石柱,留孔,橫穿二條圓木棒作為橋欄。由於是巨石橋,極為堅固,時人稱為“萬古安固”之橋。
鯉魚橋,建於民國壬申年(1932年),是鴻江林通沙土乾的拱形橋,長約20米,寬3米,為混凝土結構單孔拱橋。橋身中間薄,兩端厚,坡度平緩。橋兩邊欄板中間刻“鯉魚橋”三字,板欄兩端各豎一夾柱,夾柱上刻有一聯:“身過橋中曾躍鯉,目尋路上莫觀魚”。整座橋造形美觀,掩映於綠竹樹叢之中。
縱觀全國各地載入史書的橋樑,數量最多的,首稱蘇州市。蘇州市是有名的水城,全市面積為210平方公里。清末,有橋樑3l0座,每平方公里有橋1.5座,被稱為“東方威尼斯”。棉湖清末時,面積0.75平方公里。據黃凡先生編著《棉湖古代史引述》一書記載,歷來有記載的橋樑便有13座。
如按雲湖水系計,有記載和沒記載的橋樑實際達到22座。論其密度,實在很少有一個地方可相比擬。可惜還沒有詩人墨客發現這一點而加以吟詠描寫,以致棉湖古鎮的小橋流水默默無聞。隨著歲月的流逝,棉湖古鎮的小橋也消失了不少,剩下不多的小橋,依然看著橋下的流水在默默地流淌著,可惜已不是清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