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柃蟲

棉柃蟲

棉鈴蟲(HubnerHeliothis armigera )屬鱗翅目夜蛾科。又名棉鈴實夜蛾,全國分布,可為害櫻桃番茄、人參果、黃秋葵、生菜、皺葉甘藍、抱子甘藍、甜瓜、扁豆、荷蘭豆、甜豌豆、甜玉米等名特優稀蔬菜及多種其他蔬菜。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棉鈴蟲 
  • 拉丁學名:HubnerHeliothis armigera
  • 別稱:棉鈴實夜蛾
  • 二名法: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 昆蟲綱(Insecta)
  • 鱗翅目(Lepidoptera  )
  • :鱗翅目夜蛾科
  • 亞科:實夜蛾亞科  (Heliothinae )
  • :鈴夜蛾屬(Helicoverpa )
  • :棉鈴蟲(Helicoverpa armigera  )
  • 分布區域:廣泛分布在中國及世界各地,中國棉區和蔬菜種植區均有發生。
為害特點,形態特徵,生活習性,防治方法,

為害特點

棉鈴蟲以幼蟲蛀食植株的花蕾花器果實、種莢,也鑽蛀莖稈、果穗、菜球等,早期食害嫩莖、嫩葉和嫩芽。花蕾和花器受害後,苞葉張開,變成黃綠色,易脫落。果實和種莢常被吃空或引起腐爛。菜球被鑽蛀後因雨水、病菌侵入常引起腐爛、變質,不能食用或顯著降低產品質量。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4—18毫米,翅展30—38毫米,灰褐至黃褐色。前翅具褐色環狀紋和腎形紋,腎形紋前方的前緣脈上有二褐紋,腎形紋外側為褐色寬橫帶,端區各脈間有黑點。後翅黃白色至灰褐色,端區褐色至黑色。卵約0.5毫米,半球形,乳白色,具縱橫格線。老熟幼蟲體長30-42毫米,體色變化很大,由淡綠、淡紅至紅褐、黑紫色,常見為綠色型及紅褐色型。頭部黃褐色,背線、亞背線和氣門上線呈深色縱線,氣門白色,腹足趾鉤為雙序中帶。兩根前胸側毛(Ll、L2)連線與前胸氣門下端相切或相交。體表布滿小刺,其底座較大。蛹長17—2l毫米,黃褐色。腹部第5—7節背面和腹面有7—8排半圓形刻點,臀棘鉤刺2根。

生活習性

棉鈴蟲在東北年發生2代,內蒙古新疆等地年發生3代,華北4代,長江以南5—6代,雲南7代,似蛹在土中越冬。在華北於4月中下旬開始羽化,5月上中旬為羽化盛期;一代卵見於4月下旬至5月末,5月中旬為盛期,一代成蟲見於6月初至7月初,盛期為6月中旬;第二代卵盛期6月中下旬,7月為第二代幼蟲為害盛期,7月下旬為二代成蟲羽化和產卵盛期;第四代卵見於8月下旬至9月上旬,所孵幼蟲於10月上中旬老熟,入土化蛹越冬。成蟲趨光和趨楊樹枝。於夜間交配產卵,多散產於植株的頂尖及嫩梢、嫩葉、果萼、果莢、果穗及莖基部。每雌產卵100—200粒,卵發育歷期15℃時6-14天,20℃時5—9天,25℃時4天,30℃時2天。初孵幼蟲僅能啃食嫩葉、花蕾、嫩梢等,一般在3齡開始鑽蛀,4—5齡轉移蛀食頻繁,6齡時相對減弱。一頭幼蟲可鑽蛀多個果穗、果莢等。幼蟲共6齡,發育歷期20℃時3l天,25℃時22.7天,30℃時17.5天。老熟幼蟲在3—9厘米表土層築土室化蛹,預蛹期約3天,蛹發育歷期20℃時為28天,25℃時18天,28℃時13.5天,30℃時9.5天。棉鈴蟲喜溫喜濕,成蟲產卵適溫在23℃以上,20℃以下很少產卵。幼蟲發育以25—28℃和相對濕度75%-90%最適宜。在北方尤以濕度影響較顯著,月降雨量在l00毫米以上,相對濕度70%以上時為害嚴重。雨水過多造成土壤板結,不利於幼蟲入土化蛹,同時蛹的死亡率增加。此外,暴雨可衝掉棉鈴蟲卵,成蟲需在蜜源植物上取食作補充營養,第一代成蟲發生期與其他作物花期相遇,若氣溫適宜,發生量大,第二代棉鈴蟲為害嚴重。

防治方法

1.冬季和早春翻地滅蛹,減少田間越冬蟲源。
2.用黑光燈、楊樹枝把或性誘劑誘捕盆誘殺成蟲。
3.根據棉鈴蟲對不同寄主的選擇性,在田間有意識種植喜食寄主作物誘集帶,引誘棉鈴蟲產卵,減少對生產蔬菜的為害。
4.結合田間管理隨整枝打叉摘除卵蟲葉片、果實和嫩梢等,蛹期增加中耕和灌水,破壞棉鈴蟲正常化蛹。
5.卵高峰後3—4天和6—8天連續噴灑蘇雲金桿菌:Bt乳劑或HD—l粉劑,或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或在幼蟲2齡期未鑽蛀前選用5%農夢特乳油l000—2000倍液,或5%抑太保乳油3000—4000倍液,或10%多來寶懸浮劑l500-2000倍液,或3%莫比朗乳油l000-2000倍液,或5%卡死克乳油l000-2000倍液,或5%快殺敵乳油3000-4000倍液,或2.5%保得乳油2000—3000倍液噴霧,鑽蛀後宜在早晨或傍晚幼蟲鑽出活動時噴藥防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