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印度哲學用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梵,拼音(Brāhman),是印度哲學用語。原意為祈禱、祭祀,引申為祈禱而得的魔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梵
  • 外文名:Brāhman 
  • 拼音:fan
  • 屬性:印度哲學用語
基本概念,辨析,

基本概念

原意為祈禱、祭祀,引申為祈禱而得的魔力。後專指宇宙的最高存在、最高本體或最高的神(即梵天),是一切事物的主宰和生命的根本。

辨析

奧義書》常用遮詮(即“不是這個、不是這個”的“遮其所非”)的方法來表達梵。認為梵在本體的意義上既不具有任何屬性,也不表現為任何形式,是超越人類感覺經驗,不能用邏輯概念或語言來表達的一種絕對的存在。而印度教則常常用表銓的方法來敘述,認為梵的特徵是存在(有)、意識(知)和歡樂(喜)的統一。吠檀多哲學對梵、我和物質世界的關係作了種種不同的解釋。商羯羅認為梵可劃分為無屬性的梵(上梵)和有屬性的梵(下梵),有屬性的梵是一種相對的、經驗的或現象界的存在,神和一切事物都屬於這個範疇之內;無屬性的梵是一種絕對的、非經驗的或自所有性的梵。下梵是主觀化了的上梵。當梵通過一種幻力顯現為世界和各種事物時,梵也就和幻(Māyā)相通;當“個我”(個體靈魂)擺脫了無明(無知),在解脫中證悟了梵,梵也就具有了“我”的屬性,從而與梵合而為一。吠檀多不二論者認為世界是梵的幻現;不一不異論者認為梵和世界、我既有相同的方面也有著相異的方面;二元論者認為梵和世界、我是兩種不同的本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