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來源
由清代花部亂彈到戲曲《梵王宮》,戲曲發展到清代中期,地方戲(包括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黃調等)如雨後春筍地蓬勃發展起來。上層文人將地方戲斥之為"花雜不純、野調俗曲",而被列入"花部亂彈",他們吹捧的崑曲因其文詞高雅則被奉為"雅樂正聲".在地方戲取得了足夠的地盤及能量後,便發生了"花部"亂彈與"雅部"崑曲相互對峙抗衡的強烈衝突,這便是戲曲史上著名的"花雅之爭".因為地方戲能讓觀眾聽得懂看得明白,很受老百姓歡迎。當時著名學者焦循也在他的著作《花部農譚》中說:"謂花部不及崑腔者,鄙夫之見!"清乾隆年間,"花部亂彈"在這場鬥爭中取得了勝利,於是一大批花部作品如《玉堂春》、《四進士》、《梵王宮》、《王寶釧》、《
清風亭》、《宇宙鋒》、《鐵弓緣》等都得以保存下來,成為當今戲曲舞台上常演劇目。
《梵王宮》的故事情節並不新奇,甚至有些老舊與俗套。劇情的基本梗概是:獵戶花雲與貴族耶律壽之妹耶律含嫣在梵王宮相遇,彼此愛慕。耶律含嫣回家後思念花雲憂思成疾。耶律壽行賄縣令,欲占書生韓枚之妻。而後設計讓花母賣花為名,引領扮成韓妻的花雲潛入含嫣閨房,最後眾英雄大鬧耶律府,以花雲與含嫣結為夫妻而煞戲。
《梵王宮》也叫《洛陽橋》、《葉含嫣》、《華雲射鵰》,京劇、秦腔、蒲劇、豫劇、晉劇、北路梆子、河北梆子、川劇、滇劇等劇種都有演出。不過根據各劇種的流行地域、唱腔特點有較大區別,所以演出版本不一樣,表現方法也不一樣,不少名老藝人都花費過不少心血,為這齣戲創造出自己的"絕活"。
為什麼《洛陽橋》被改成了《梵王宮》?這首先要弄清"梵王宮"三個字的含義。按梵語解釋,梵王宮本指大梵天王的宮殿,泛指佛寺。洛陽橋在全國有兩處,一處在洛陽,另一處在福建泉州。而梵王宮只要有佛寺的地方幾乎都有(或有梵王宮的文字記載),據說梵王宮曾被火焚燒,但在網上可以查到許多梵王宮,並且附有精美的照片。還可以查到古代文人們留下的詩篇,如唐代錢起詩句:"太陽忽臨照,物象俄光煦。梵王宮始開,長者金先布。"宋代蘇軾詩曰:"一紙清詩吊興廢,塵埃零落梵王宮。"元代戲曲家關漢卿也為梵王宮作曲曰:"梵王宮月輪高,枯木堂香菸罩。法聰來報,好事通宵。"這樣涉及梵王宮的詩詞還能找出許多。顯而易見,就文化內含來說,梵王宮要高於洛陽橋。同時,除豫劇將這齣戲叫《洛陽橋》外,其他劇種都叫《梵王宮》。
蒲劇和秦腔《梵王宮》為表現耶律含嫣時,用到了一些特殊的表演方法。例如河南籍蒲劇早期著名男旦王存才老先生,主演其中《
掛畫》一折,腳綁蹺鞋,在一把民間的羅圈椅子上蹦上跳下,單腳踩在椅子的上沿,做著訂釘、掛畫等高難度形體動作,令人叫絕,一時間譽滿晉、陝、豫數省。民間流傳"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足見觀眾對他的演技評論之高。後來蒲劇名家韓長玲、任跟心、吉有芳都演這折戲,表演上也有所創新。這折戲現已成為戲校的教學科目,在一些戲曲頻道經常能看到《掛畫》的演出。
川劇的《梵王宮》在表現方法上非常奇特,非常新鮮。舉一個例子說明,當耶律含嫣與華雲一見鐘情,四目對視,耶律含嫣的妹妹把他們的視線緊緊拉在一起,還栓了個"扣兒",並用手指在這根線上"蹦蹦蹦"彈了三下。這位小妹捏著這根線向前一推,耶律含嫣和華雲的身子就向前傾,把線向後一拉,兩人的身子就朝後仰。如此一根線能把兩個人緊緊拉在了一起,不能不說是把戲曲的虛擬化特點張揚到了極致。
京劇有一出小戲叫《戰太平》,講了華雲與耶律含嫣的故事。京劇"筱派"創始人於連泉(1900--1967,藝名筱翠花),早年也演出過全本《梵王宮》,遺憾的是沒有找到他當年演這齣戲的資料。
豫劇《洛陽橋》因把花雲射鵰、與耶律含嫣初次相會的地點,由梵王宮廟會改在了洛陽橋畔(這種改法不無道理,因為明代無名氏著有《洛陽橋寶卷》,清代李玉也著有《洛陽橋》傳奇,筆者缺少資料,無法進一步考證),所以一直沿用了《洛陽橋》這個名字。在花部亂彈作品的基礎上作了刪減,將原本的二十八場戲壓縮掉三分之二。弱化了眾英雄聚義那條線,突出了耶律含嫣與花雲的愛情主線,使在兩個來鐘頭當年標有"文武代打"的戲中,讓觀眾能看到主要角色耶律含嫣的表演,又能看到其他生、旦、淨、醜各個行當的表現;既能聽到優美的唱腔,又能看到精彩的武打,真可謂是一出包含許多看點的好戲,但現在看《洛陽橋》的演出,恐怕一點也看不到武打的場面。
劇情
元朝末一個皇帝至正年間,一"萬戶"官耶律速的妹妹名叫含嫣,清明時節,乘兄長上京走後,與嫂嫂一同去郊外遊玩時,見空中飛翔的雁雀被大雕撲抓,霎時,遇一英俊青年張弓射禽,一箭發出,射落一雕,含嫣誇讚不已。問其嫂嫂,得知壯士名叫花雲,一眼就看中,愛戀不捨,有托終身之意,暗將手帕扔地贈予青年;含嫣女戀情的"秋波"表情,使花雲深感動心,暗思:秀麗美貌主動求戀的嬌女,不知是那家的"千金"?戀心頓起,求之難得,從此兩相思念,將小姐暗贈的手帕當作開心思戀之證。封建朝代,男女婚事不由自主,含嫣是胡人(蒙族)(花雲是漢人),父母去世,靠兄嫂生活度日,哥哥耶律速為升官進爵,上京期間,將她許配當朝宰相的義子年近50歲的都御史,擇日完婚。含嫣得知許婚之事,拒不從命,不貪富貴,一心想著年歲相當,武藝高強的英俊青年花雲。妹妹的抗婚,耶律速非常氣憤,設法逼婚,下令緊守府門不準妹外出,即時完婚。
萬戶上京討升官職三級,提為治黃河的主管官,權勢越大,淫樂之心大增,早有妻室還想娶納美妾,一日與護衛沙木陀狂游在一桑園見一叫雪梅的美貌婦女,頓起淫心,肆意調戲,狂稱欲與婚配納妾。在官賊胡為民婦罵不絕口爭鬥期間,雪梅之夫與侄花雲奔來,氣恨至極與官眾爭鬥,雪梅乘機脫走。民婦有幸逃脫,其夫韓枚與花雲二人卻被抓走當了治黃的苦工。儘管雪梅逃避,已被看中,官大權重的耶律速不甘作罷,執意要娶,令一州官叫胡從善效勞辦理。當胡從善與沙木陀等人去鄉下捉取雪梅時,在花雲母花婆的護衛下,撲了個空,無奈向主子稟報,耶律速極為氣憤,當場先把沙木陀殺死,揮刀又要殺州令胡從善,在胡連連叩頭求饒下,才未下毒手,嚴令其設法效力,併合謀定下毒計:一面派人殺死韓枚與花雲;一面著人逼雪梅過府成親。不料,他們議定奸計時,被其妻與妹(含嫣)竊聽,兩人各懷心意:夫人怕娶回美婦,夫喜新厭舊,自己失愛;含嫣怕心愛郎君遭害,不能如願。故此,速派丫環星夜傳信予花家,讓緊急採取對策。花婆接密信後,急派武藝超群的弟弟帶勇士救回韓枚、花雲;在胡從善等人又至逼娶雪梅時,急中生智,謀出一條兩全其美的妙計:由花雲男扮女裝頂替雪梅去官府成親,乘人不防備將含嫣竊出成就與花雲的良緣。此計,眾鄉親認為切實可行。智勇雙全的花婆以中介人的身份先過府與含嫣暗通了喜訊,讓其沉著主動配合成就美事。按約訂日期,官府隆重異常,做了準備,喜房陳設的十分花艷,牆壁掛了不少名畫,含嫣親自布置,喜出望外,表演動作頗多,此折戲單演時稱《掛畫》。婚日當晚,所謂的新娘(實為花雲)安排由含嫣陪侍,真是久盼重逢,天賜良機,兩人互表戀情,愛慕之情說之不禁。乘人不備,兩人相護,速奔出府,成就了美滿良緣。戲劇在歡樂聲中終結。
改進
20世紀30年代蒲劇表演藝術家
王存才踩蹺表演這一劇目,轟動一時,他在《掛畫》中套用“蹺功”和“椅子功”,把一個喜不勝喜,待要出閣的耶律含嫣,從內心到外形,刻畫得淋漓盡致。王存才生前曾以此劇《掛畫》一折譽滿晉、陝、豫數省。民諺有云:"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足見觀眾對其演技評價之高。
30年代樊粹庭為豫劇皇后
陳素真改編了《洛陽橋》,把只注重唱,而且粗俗的“粉戲”,改變成了非常雅致的劇目,陳素真將此劇融入了諸多表演,如她獨創的:辮子功、穿衣功、扇子功等,經典橋段:(思雲)、(探府)、(梳妝),調動了唱、念、做、表、舞等多種戲曲元素,將耶律含嫣這個藝術形象演繹的活靈活現(這在後面進一步談論)。但陳素真因為在《玉蘭鐲》又名《梅花驢》有“蹺功”,盪功等表演,所以就沒在《梵王宮》里踩蹺表演。雖然如此,"豫劇皇后"陳素真復以其創造的"甩辮"、"穿衣"和手絹、扇子等表演絕活再一次把此劇《梳妝》一折推向高潮。於是新的民諺又有"看看狗妞甩大辨兒,強似肚子吃飽飯兒。"自此,"甩大辮"一詞幾乎取代了原來的幾個劇名。
評價
最早豫劇豫西調著名男旦演員燕長庚、慕水旺都擅長演出此劇,並因唱腔出眾,台步輕盈優美,而獲得"水上漂"的美譽。後來陳素真大師演出這齣戲,仍用了《洛陽橋》的名字,開封人把這齣戲俗說成是陳素真的"洛陽橋甩大辮"。
豫劇《洛陽橋》在燕長庚、慕水旺及陳素真三位前輩藝術家唱紅之後,成了豫劇的一出經典劇目。從豫西調著名男旦張慶官(崔蘭田的一位老師)說起,豫劇名旦閻立品、徐艷琴、田岫玲、楊素芳、王敬先、安金鳳等都演過這齣戲。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我在開封和平戲院看過名噪一時、曾與陳素真姐妹相稱的名旦李志貞演出的《洛陽橋》,她唱做俱佳,曾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他們晚一代的曾廣蘭及牛淑賢是當今演這齣戲最好的兩位豫劇演員。曾廣蘭是從陳素真那裡"偷"來的,而牛淑賢是陳素真的關門弟子,當然是陳素真手把手教出來的。
1957年陳素真在北京演出了這齣戲,她那精湛的演技,委婉俏麗的唱腔驚動了京城,劉少奇主席及周恩來總理到場觀看,並留影稱讚。歐陽於倩、夏衍、曹禺、田漢等老一代戲劇家及著名話劇演員朱琳等,紛紛寫文章,題詩詞盛讚她的藝術。之後為治療嗓疾,在田漢小住期間,田漢認為劇名還是叫《梵王宮》好,並認為以《葉含嫣》命名也不妥,把蒙族姑娘複姓耶律,不應該改成漢姓葉。陳素真接受了田老的意見,便把自己的拿手好戲《洛陽橋》改成了《梵王宮》。
豫劇大師陳素真自十幾歲唱紅開封后,一生演出了《三上橋》、《春秋配》、《柳綠雲》、《女貞花》、《梵王宮》、《滌恥血》、《
三拂袖》、《拾玉鐲》、《宇宙鋒》等數十部好戲,很難歸納哪幾部是她的代表作。其中《梵王宮》是她的一出常演劇目,對這一出以花旦應工的唱做並重的戲,陳素真也非常喜歡。後來她嗓子失潤後,唱詞減了一些,這不能說不是一大缺憾,但這不影響他在這齣戲中演技的發揮。她的戲迷仍叫這齣戲為《甩大辮》,仍說"看看狗妞(陳素真的乳名)甩大辮,強似肚子吃飽飯",足見戲迷對她藝術的熱愛。
全劇最精彩的是"思雲"和"催妝"兩場戲,其中"催妝"更令人叫絕。"思雲"一場戲通過回憶,運用眼神、台步、造型等形體動作,表現了耶律含嫣初見花雲後的愛慕與眷戀,及多情善感、急於再次相遇的內心世界。"催妝"一場則運用戲曲的多種程式動作,吸收舞蹈的表演精華,通過她創造的甩大辮、轉身穿衣等"絕活",極力渲染了耶律含嫣在心上人即將到來之前如何梳妝打扮,突出了主人公內心的喜悅與興奮,以致手忙腳亂,忘形失態,把一個既"嬌"又"憨"的少女形象立在了舞台中央。
陳素真在《梵王宮》整齣戲中,充分調動了唱、念、做、舞等戲曲程式,運用了大量來自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的準確優美的動作及寫真性的細節表演,成功地塑造了天真爛漫、風情萬種的耶律含嫣,陳素真也因此成為"豫劇動作大師".
陳素真在《梵王宮》中的唱腔,雖不及"崔家女"、"羞答答"那樣出名,但其中有許多好聽的唱段,如:
"昨日裡悶悠悠如痴如醉,思想起那射鵰的人哪病臥在深閨,這一箭射雙鵰令人佩服,
(穿插大段表演,表現了在梵王宮廟會上與花雲邂逅的經過,然後接著唱道)
我有病了,何日裡能展開我這緊鎖的雙眉"。
這種變化了的慢板唱段,還是能體現出陳派典雅的風韻。另外,不能不提及的是,豫劇的拖腔往往都在唱詞的後面。而陳素真也常在唱詞的前面先來個拖腔,或者像在這齣戲"思雲"一場下場時,來了一句無詞唱腔煞是好聽,這種唱法也是陳素真大師的獨創。
年近古稀的陳素真在天津錄製《
梳妝》。整套表演已經很精彩了,老人因一個地方沒站穩,最後對樂隊說"不行",又重新錄製。前輩藝術家對藝術的態度令人肅然起敬。
當然,從豫西著名男旦張慶官說起,諸如徐艷琴、田岫玲、秦蘭花、辛玉蘭、楊素芳、張蘭花、楊鳳仙、王敬先、夏瑞珍、安金鳳、王曼影、謝愛芳以及陳素真的一批弟子如李素琴、鄭秋波、張巧雲、郭秀梅、牛淑賢、郭美金等,亦於不同年份分別以此劇在徐州、開封、太原、西安、陽泉、安陽、武漢、鄭州、西寧、蘭州、蚌埠、邯鄲等地叫響,對《洛陽橋》的傳播和增光添彩,可以說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關於本劇的演出本先後曾有五個,即一、王存才時期各種梆子戲均可演出的"亂彈"本;二、1936年樊粹庭先生的《葉含嫣》改編本;三、1956年河北省豫劇團的演出本;四、1980年陳素真(署名王若瑜)的《梵王宮》改編本;五、1981年籌拍戲曲電影片時的《洛陽橋》加工整理本。考慮到陳素真女士晚年由於嗓音變化耐不得不加強做工而削減唱念的實際情形,所以這次出版的本子實際是參照其早、中、晚期三個本子的基礎上加以綜合、調整的,特此附筆聲明。曾廣蘭主演的豫劇《洛陽橋》戲曲藝術片,更把此劇推向了全國。也就是上述發生在20世紀的這三位著名表演藝術家的創新和努力吧,才最終奠定了該劇在豫劇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地位。
要說曾廣蘭的"偷",確實還有一段佳話,1962年曾廣蘭在排演《洛陽橋》時,正趕上陳素真帶著天津豫劇團來到洛陽演出《洛陽橋》。由於某些原因,她前去拜師未果,於是她決心去"偷戲"了。她家住洛陽老城,每天要步行五六里路,趕往西工上海劇院看陳素真的戲,一連七天看了陳素真的《洛陽橋》,然後又跟到鄭州,在河南人民劇院看了三場。陳素真的一招一式,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一個腔彎,一個眼神,都像錄像機那樣,刻錄在自己腦海中。回來後,她著魔似的苦學苦練,加上她的聰慧與悟性,終於把戲"偷"到了手,甩大辮、轉身急穿衣等絕招都練得相當嫻熟。"文革"後,恢復傳統戲時,她的《洛陽橋》首演,曾創下連演百餘場的記錄。這齣戲演出遍及河南、河北、山西、陝西、山東、安徽、湖北等地城鄉,於1982年被西安電影製片廠拍成彩色戲曲藝術片。
至於本劇的主要唱段曲譜,就更加困難了。由於陳素真先生生前曾執意認定"死板曲譜會束縛演員的即興創作".所以他一直主張樂隊隨腔伴奏,而不贊成刻印曲譜,終致這份寶貴遺產未能流傳下來。幸好在建國初和五六十年代之交,我和陳克運、朱永昌等同志曾根據其實唱記錄過幾段,現在就只能依靠錄音加以勘誤了。在此一搜救過程中曾得到老友惠景林、華翰磊及陳大姐的義女、弟子關靈鳳和鄭秋波、郭美金等的支持和幫助。
想起陳素真先生去世,轉眼已經八年多了。由於各種歷史原因,儘管她在生前曾三次遭遇坎坷,被迫輟演,從而中斷或至少是挫傷了她在藝術創造方面的積極性。但廣大老觀眾仍津津樂道她當年的歌喉舞姿。
田漢同志並曾以"幾度弓腰明月下,何妨碎步鐵窗前","人民要汝添光熱,珍重珠喉惜盛年"的詩作激勵其意志。曹禺同志也以"不要人夸顏色好,長留清氣滿乾坤"的題詞讚揚其品格。特別在她逝世後,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長張文彬同志送的花圈上還以"藝術大師"敬輓,這應是我們黨代表廣大人民對她的崇高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