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塘黃氏紙紮

梧塘黃氏紙紮

梧塘黃氏紙紮,流傳於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梧塘鎮的傳統美術,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梧塘黃氏紙紮,自清道光年間黃玉賢開始,有100多年的歷史。不但繼承了傳統紙紮技藝和文化,而且與地域特性顯著的民俗相結合。梧塘黃氏紙紮是生活原發性藝術,根據拜懺、慶壽(含謝恩)、結婚、開光、告峻、持戒、安土、巡遊等不同的民間風俗需要,扎出不同的紙紮祭祀品,其中拜懺類是紙托文化主要的展示平台。梧塘黃氏紙紮的製作需要經過選材、扎骨架、糊制剪貼、摺疊、彩繪等流程。

2009年5月31日,“梧塘黃氏紙紮”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Ⅶ-3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梧塘黃氏紙紮
  • 批准時間:2009年5月31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福建省莆田市
  • 保護單位:莆田市梧塘黃氏紙紮傳統技藝研究中心
  • 項目編號:Ⅶ-35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主要種類,技藝特徵,製作工序,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紙紮在民間有扎作、糊紙、扎紙、像生、扎罩紙、彩糊等稱謂,是融合剪紙、繪畫、草編、竹扎和裱糊於一體的民間藝術。莆田傳統民間習俗中流行喪俗紙紮,民間藝人製作的紙人、紙馬、搖錢樹、金山銀山、牌坊門樓、宅院等用以焚燒的紙紮,一般與民間喪事及祭祀活動相關。迄今發現最早的紙紮實物,為唐代古墓群中發掘的紙棺,年代為唐大曆四年(769),顯示出千年前古代紙紮藝術和喪俗文化的結合狀況。
梧塘黃氏紙紮流傳於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梧塘鎮,自清道光年間黃玉賢開始,經清同治年間的黃嚇良、清光緒年間的黃壽達、民國時期的黃上林、當代的黃清泉等人,傳承已逾六代,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文化特徵

主要種類

梧塘黃氏紙紮品種繁多,分類精細,根據拜懺、慶壽(含謝恩)、結婚、開光、告峻、持戒、安土、巡遊等不同的民間風俗需要,有不同的紙紮祭祀品。
拜懺類是紙紮文化主要的展示平台,單單其中三昧水懺就需要童玉女、水懺佛、觀音大士、目蓮尊者、閻羅天子、牛頭和烏面將軍、十二庫司、韋陀尊天一尊、城隍大神、尊至明王、地頭使者、卑面表裡、門額、沖天旙、供旙、八寶球旙、先天衣、四時衣、素鬼路燈、素調魂旗、葛仙翁、進表馬、供馬、揚旙馬、九蓮馬、進貢馬、錶盤、疏盤、九蓮燈、遊魂轎、大轎、陪轎、三間廂、五間廂、七間廂、九間廂並下間尾、鐘鼓樓、門頭亭、套房、別墅、電視、飛機、汽車、機車等紙紮品。

技藝特徵

梧塘黃氏紙紮作品的服飾圖案和建築裝飾一般採用木刻彩印或彩繪形式,根據這些半成品,再進行加工,施以紋飾。在工藝技法上有的略剪成形,有的則精雕細刻。例如,建築裝飾以符合整體造型為標準,附屬檔案多運用雕刻剪鏤工藝;服飾以符合人物動態和神情為佳;動物採用整體施色,稍加裝飾;器用則採用剪刻彩繪的綜合手法為妙,使其工藝製作與造型形態融為一體。
紙人的頭部一般採用泥模翻制而成,類似於傳統的模範工藝。彩繪時可根據人物、神位相貌、角色、性別、貴賤的不同來開臉,類似於臉譜繪製形式。如金童玉女開臉,戴上冠為童男,安上髮式佩飾即為玉女;戲曲人物採用不同的臉譜造型區分角色。服裝與頭飾的裝點,是紙紮工藝比較注重的裝飾形式之一,也是紙紮工藝區別於泥塑或摺紙而具備兩種工藝特徵的原因。

製作工序

梧塘黃氏紙紮的製作需要經過選材、扎骨架、糊制剪貼、摺疊、彩繪等工序。先由蘆葦、麥草、竹子或麥秸桿等材料塑造各種基本形體的框架,中間用粗紙做墊,然後根據造型需要用不同彩紙進行剪鏤、雕琢、糊制在框架上,最後施以彩繪、裝飾,完成外觀。
梧塘黃氏紙紮
梧塘黃氏紙紮
1、選材
紙紮的主要材料是裱糊用的紙張、捆綁用的繩子和扎骨架用的竹子、麥秸桿、蘆葦以及漿糊、膠水等。祭祀用的紙紮一般用高梁秸桿,特點是彈性好,易於焚燒。製作工具比較簡單,有剪刀、鉗子等,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製作一些使用方便的其他工具。紙紮所選用的紙料,多以綿紙、宣紙、毛邊紙和草紙為主,現代已用機製紙代替。色紙一般是根據建築裝飾、服飾、器械、動物、器物來選擇相應的色彩染制而成,然後據紙紮中所需尺寸形狀製作成建築裝飾的部件,或者人物的衣、褲、裙、冠以及佩飾等。
2、扎骨架
扎骨架就是塑造各種人物或建築、動物、器皿等基本形體的框架。紙紮的框架一般選擇竹子、蘆葦或麥草等材料。其他輔助材料採用麻繩、絲線、竹釘、木棒等。綁紮是確定紙紮基本形態的環節,是塑造各種人物或建築物、動物、器皿基本形體的框架。用麥草填充做成基本形狀,在顯示人物動態的關節用鐵絲綁紮,綁紮工藝講究堅固、結構合理、方便抬放,同時注重人物態勢準確。另外,根據扎制對象的整體結構的不同而採用了相異動態骨架,要求先立軸,再施加附屬檔案,身體比例準確,軸線垂直穩定。動物形象神似,器物比例得當,建築物氣勢宏偉。一些樓台亭閣和棺罩的造型以建築交點穿插法、立軸法作為參照,類似於古建築的構造。無論採用哪種綁紮方式,都是以把骨架結構組合成一個牢固的形體為目的,以不易變形為宗旨。
3、糊制剪貼
糊制剪貼,是紙紮工藝的主要內容,它將不同的彩紙剪鏤與雕琢,組成單元圖形或服飾、花飾、建築構件,然後根據造型需要,糊制在綁紮好的框架上。在貼製圖形前,先滿糊素紙,將大形統一,以便於貼糊裝裱。漿糊一般用麵粉製成。剪貼,主要是剪紙、雕鏤工藝,採用剪刀剪鉸、雕鏤、刻琢等方法製成。
4、摺疊工藝
摺疊工藝,多用於人物紙紮。摺疊工藝注重形態的表情和動勢神態。這種工藝講究體態動勢的變化與服飾、手式、臉譜的協調統一。在建築形態中,脊獸、雕梁裝飾的摺疊則講究穩重與靈巧相結合,結構與附勢相輔,將摺疊工藝融剪鏤為一體。動物形象一般表現在眼、耳的局部摺疊。摺疊工藝講究以折帶雕、雕折相間,並與其他工藝相結合,以達到靜中求動的效果。
5、彩繪
紙紮彩繪方法一般分兩種:一種是糊制前先把裝飾的內容畫好,另一種是糊制好再施加紋飾和美化。裝飾手法有工筆彩繪、圖案剪貼、色彩平塗和色紙平貼等。其中喪俗所扎制的靈棚、棺罩、樓台亭閣上的附屬檔案畫面,屬專門的彩繪形式,題材以戲曲、神位較為常見。其繪畫手法粗獷灑脫,表現手法誇張。另外還有紙紮附屬檔案的局部彩繪形式,如服飾、臉譜、器具裝飾紋樣等,藝人用自己的處理方式,在施彩時融對比、調和、同類色譜為一體,以色彩為語言,正是形成紙紮各種造型形態動人的秘訣。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梧塘黃氏紙紮作品精細,線條分明,造型逼真、美觀,具有較高的工藝價值。
梧塘黃氏紙紮不但繼承了具有千年歷史的傳統紙紮文化的優良紙紮技藝,而且與地域特性顯著的民俗相結合,在莆田傳統祭祀、喪俗文化占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地位。莆田地區的傳統民間風俗保留較完整,民眾對傳統節日、禮儀較為重視,從清明掃墓,結婚、慶壽到拜懺、持戒等,紙紮的使用處處呈現出富於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

傳承狀況

許多梧塘黃氏紙紮專職製作師年事已高,林文富師傅現定居於美國,人才流失,而且年輕一代甚少學習紙紮技藝,學習者也尚技藝青澀,藝人傳承青黃不接。莆田神駿由韁聞名於世的紙紮品——駿馬和其他紙紮品的傳承師已成瀕危。若不予重視、扶持,梧塘黃氏紙紮藝術將逐漸沒落。

傳承人物

黃金妹,漢族,莆田市涵江區人,1930年12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梧塘黃氏紙紮”第二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黃金妹從20歲開始隨丈夫黃上林學習紙紮技藝其代表性作品《媽祖》曾獲中國(莆田)海峽工藝品博覽會銅獎,《楊柳觀音》《目連尊者》等參加了全國各種民間工藝美術展覽並被收藏。黃金妹注重黃氏紙紮傳統技藝的收集、發掘、整理與弘揚的工作。黃金妹已經培養了黃氏紙紮第六代傳人黃清泉及第七代傳人黃釔裙、黃爾達等傳承發展黃氏紙紮技藝。
梧塘黃氏紙紮
黃金妹
林文富,漢族,莆田市涵江區人,1955年7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梧塘黃氏紙紮”第三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林文富自小跟從父親學習祖傳紙紮工藝,後又師從紙紮前輩黃金妹。林文富多次發表論文,並多次參加國內外工藝美術展覽,加強國內國際紙紮文化交流,其多件作品被國際展館收藏。此外,他還精心將祖傳手藝傳授於後輩藝人。
梧塘黃氏紙紮
林文富
黃清泉,漢族,莆田市涵江區人,1967年5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梧塘黃氏紙紮”第三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黃清泉出身於梧塘鎮的紙紮文化世家,12歲開始隨父學藝。從2008年開始,黃清泉致力於紙紮工藝的進一步深造,全面接受工藝美術基礎理念和雕塑實務的繼續教育。其作品工藝刻畫精細,線條分明,神態生動。其中《媽祖》《西方三聖》《楊柳觀音》等十件作品被北京市朝陽區文化館收藏。2008年4月,作品《楊柳觀音》《目連尊者》在中國收藏家喜愛的優秀作品精英評選中分別榮獲金獎、銀獎。黃清泉重視技藝的傳承,已培養黃釔裙、黃爾達、黃燕福等工藝人才,將梧塘黃氏紙紮的傳承譜系延伸至第七代。在傳承製作技藝的同時,黃清泉還致力於梧塘黃氏紙紮的推廣工作,先後在《莆田僑鄉時報》《湄洲論壇》發表《漫談紙紮和紙紮文化》《紙紮之歷史淵源和紙紮文化藝術》,對梧塘黃氏紙紮技藝的保存、傳承和弘揚起到了一定作用。
梧塘黃氏紙紮
黃清泉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世紀80年代,梧塘黃氏紙紮品中的一匹神駿在美國洛杉機舉辦的首屆國際民間藝術展展出時,莆田師傅林文富代表中國民間紙紮表演並獲聯合國授權“國際民間紙紮大師”榮譽。
2012年,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專業委員會第二十七屆年會在成都洛帶部落格小鎮舉行。梧塘黃氏紙紮的傳承人黃清泉現場扎了一尊《立像媽祖》,獲得第二屆中國民間工藝美術“鄉士獎”銀獎,作品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專業委員會收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