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紋頭鯊

條紋頭鯊

科號科名F023 Scyliorhi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網紋絨毛鯊·。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條紋頭鯊
  • 拉丁學名:Cephaloscyllium fasciatum
  • :動物界
  • 貓鯊科
概述,形態特徵,棲所生態,地理分布,漁業利用,

概述

學名
Cephaloscyllium fasciatum
命名者Chan, 1966 棲息深度 219 - 450 公尺
中文名條紋頭鯊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貓鯊科 經濟性 是
模式種產地South China Sea, about 35 miles east-southeast of Cape Bantagan, Vietnam, 15°55.7'N, 109°28.5'E, depth 112-172 fathoms 觀賞魚類 是 俗名 沙條、條紋頭鮫
世界分布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西南部、東沙
最大體長42 cm 棲息環境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Schaaf-Da Silva, JA and DA Ebert. 2008 (8 Sept.). A revision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wellsharks, genus Cephaloscyllium Gill 1862 (Chondrichthys: Carcharhiniformes: Scyliorhinidae), including descriptions of two new species. Zootaxa No. 1872: 1-8.;中國動物志-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 2001) Chan, WL 1966 朱元鼎,孟慶聞等編2001 Schaaf-Da Silva, J. etc. 2008
典藏標本ASIZP0057906 . ASIZP0057928 .
英文俗名Reticulated swellshark
瀕危狀態IUCN 瀕危狀態:數據缺乏(DD)

形態特徵

體延長,粗狀有如紡錘形,往尾端而漸細長。頭寬扁,前端鈍圓。吻短,平扁而鈍圓。眼端位,狹長而兩頭尖,下眼瞼上部分化成瞬褶。鼻孔斜列,近口部;前鼻瓣具三角形帶蓋狀突出,後緣具一深凹;無觸鬚。口寬大,弧形,唇褶褪化或消失;齒細小而多,三齒尖頭型。噴水孔狹小,橢圓形,位於眼后角下方。盾鱗細小如絨毛,盾鱗具3棘突3脊突。背鰭2個,第一背鰭較大,位於體腔後部,起點位於腹鰭基底前部2/3上方;第二背鰭較小,起點稍後於臀鰭起點;胸鰭寬大,呈圓鈍形;臀鰭略小於第一背鰭,距尾鰭比距腹鰭近;尾鰭狹長,上葉發達;尾鰭下葉前部圓形突出,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三角形突出而與上葉相連。體淺灰褐色,體側或體背具有許多由深褐色線紋所構成的環狀斑、中空的鞍狀斑、網狀斑及圓形斑,包括眼前上側各具一橢圓形環紋,眼中下部有1個三角形環紋,眼後緣左右聯合成鞍狀斑;第一背鰭前方背側具4-5個鞍狀班,後方背側尚有4-5個網狀斑紋。此外在鰓孔上方、體側及各鰭皆有不規則的環狀斑紋,並有一些暗色小斑點散布(幼魚沒有);頭的腹側及腹部則具淺色小斑;成體體側沒有白色或淺色小斑點。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外緣或大陸坡上緣較深水區的中或近底層的水域。能以喝水或吸空氣的方式將自己的腹部膨脹,進而翻身上浮,藉以誘捕獵物。卵生;目前捕獲最大體長為42公分的雌魚。主要以硬骨魚類為食,偶亦捕食其它小型鯊魚或烏賊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越南南中國海澳洲西北部、菲律賓台灣等。台灣分布於西南部及東沙海域。

漁業利用

主要以底拖網、沉底刺網及延繩釣捕獲。可生炒、加工成各種肉製品、製成魚粉或魚肝油。偶被展示於大型水族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