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條亮五事
- 作者:郭沖
內容介紹
事一 與法正辯法度
原文
亮刑法峻急,刻剝百姓,自君子小人鹹懷怨嘆,法正諫曰:“昔劉邦入關,約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據一州,初有其國,未垂惠撫;且客主之義,宜相降下,原緩刑弛禁,以慰其望。”亮答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無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濟。劉璋暗弱,自焉已來有累世之恩,文法羈縻,互相承奉,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之以位,位極則賤,順之以恩,恩竭則慢。所以致弊,實由於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榮恩並濟,上下有節。為治之要,於斯而著。”
翻譯
諸葛亮刑法嚴峻,對百姓苛刻,不管君子小人都心懷怨恨,法正勸說:“當初漢高祖劉邦入主關中,約法三章,秦國的百姓感恩戴德,現在你卻藉助國家威力,稱霸一州,剛剛攻克益州,但沒有安撫百姓;況且以主客之義,關中剛剛投降,原應該緩鬆弛法紀,休養生息,為的是建立百姓對蜀漢政權的威望。”諸葛亮回答說:“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政權無道推行苛政,一朝匹夫起義秦政權便土崩瓦解,高祖順應天下局勢,於是才可以穩固政權”。劉璋昏庸,自劉焉以來已經有幾代,政法鬆弛,文官互相奉承,德政不興,法律威望不在。蜀中的人士又專權跋扈,已經喪失君臣之道;國君以高位尊寵臣下,僭越法度,積重難返,實際皆由此而生。現在我樹立法律的威嚴,法律施行則會感恩,並以爵位管轄百姓,爵位增加則知道榮耀;榮譽和恩典共同施用,上下便進退有度。這是治理國家的關鍵,正因如此才重要。”
裴松之批駁
難曰:案法正在劉主前死,今稱法正諫,則劉主在也。諸葛職為股肱,事歸元首,劉主之世,亮又未領益州,慶賞刑政,不出於己。尋沖所述亮答,專自有其能,有違人臣自處之宜。以亮謙順之體,殆必不然。又雲亮刑法峻急,刻剝百姓,未聞善政以刻剝為稱。
翻譯
問:根據記載法正在劉備之前死,現在說法正進諫,那么劉備肯定還在。諸葛亮只是重臣,政事決定權當在元首,劉備在世之時,諸葛亮未領益州牧,典慶賞罰刑罰政事根本不會由諸葛亮一人決定。如郭沖所敘述的諸葛亮之回答,大臣之間本各有職能所在,有違人臣相處的道理。以諸葛亮謙虛體順的風度,料想肯定不會做出那樣的回應。又提及諸葛亮的刑法峻急,刻剝百姓,我沒有聽說善政卻以刻剝的叫法的。
事二 觀色而見刺客
原文
曹公遣刺客見劉備,方得交接,開論伐魏形勢,甚合備計。稍欲親近,刺者尚未得便會,既而亮入,魏客神色失措。亮因而察之,亦知非常人。須臾,客如廁,備謂亮亮曰;“向得奇士,足以助君補益。”亮問所在,備曰:“起者其人也。”亮徐嘆曰:“觀客色動而神懼,視低而忤數,奸形外漏,邪心內藏,必曹氏刺客也。”追之,已越牆而走。
翻譯
曹操派遣刺客來見劉備,刺客剛剛得以覲見,開始討論討伐魏的形勢,非常得劉備的中意。刺客剛剛想要接近劉備,請求尚未通過,這時候諸葛亮進入,魏國刺客神色慌張。於是諸葛亮有所覺察,便知道這個人非乃一般人。過了一會,刺客稱去廁所,劉備對諸葛亮說:“假如能得到這個奇人,那么可以讓其輔佐你左右。”諸葛亮問這個人在哪裡,劉備回答說:“剛去廁所的便是。”諸葛亮慢慢嘆了一口氣說:“我觀察這個人色動而且神色有恐懼之意,視線走低而四處遊走,奸形畢露,內藏不軌之心,肯定是曹操派來的刺客。”於是派人追捕,發現刺客已經翻牆跑掉。
裴松之辯駁
難曰:凡為刺客,皆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也。劉主有知人之鑑,而惑於此客,則此客必一時之奇士也。又語諸葛雲“足以助君補益”,則亦諸葛之流亞也。凡如諸葛之儔,鮮有為人作刺客者矣,時主亦當惜其器用,必不投之死地也。且此人不死,要應顯達為魏,竟是誰乎?何其寂蔑而無聞!
翻譯
問:但凡是刺客,都是暴虎馮河的粗人,雖死無悔。劉備善於知人,但是被這個刺客所矇騙,那么這個刺客一定是當時的奇士。劉備又對諸葛亮說到"足以助君補益",說明才能稍遜於諸葛亮。但凡如諸葛亮那樣的智謀和能力,很少有人願意去做刺客,並且當時各個明主都愛惜人才,(曹操)一定不會讓其親赴死地。況且這個人也沒有死,那么一定成為魏國的顯要人士,那么這個人是誰呢?為何湮沒無聞呢?
事三 空城計
原文
亮屯於陽平,遣魏延諸軍並兵東下,亮惟留萬人守城。晉宣帝率二十萬眾拒亮,而與延軍錯道,徑至前,當亮六十里所,偵候白宣帝說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與相逼,欲前赴延軍,相去又遠,回跡反追,勢不相及,將士失色,莫知其計。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開四城門,埽地卻灑。宣帝常謂亮持重,而猥見勢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軍北趣山。明日食時,亮謂參佐拊手大笑曰:“司馬懿必謂吾怯,將有強伏,循山走矣。”候邏還白,如亮所言。宣帝後知,深以為恨。
翻譯
諸葛亮駐紮在陽平,派遣魏延等軍隊合兵向東,只留有不足一萬人守城。司馬懿親帥大軍二十萬抵擋諸葛亮,恰好與魏延軍隊錯道,直接開到陽平,距離六十里路時,其偵查哨兵說諸葛亮在城中兵少力弱。當時諸葛亮也獲知司馬懿馬上攻打陽平,大戰在前,考慮與魏延軍隊合兵,但是軍隊已經走遠,派人令軍隊回防,恐怕時間也來不及,將士失色,都不知道如何應對。諸葛亮神態自若,命令軍中都偃旗息鼓,不得妄出,又命令打開四方城門,出幾個人與城門前掃地。司馬懿經常說諸葛亮謹慎持重,但是很少見到其示弱,因此懷疑有伏兵,於是領軍向北依山而走。第二天吃飯的時候,諸葛亮與身邊的參謀說話時,拊手大笑,說“司馬懿必然任我我示弱,應該有埋伏,循山而逃”。等司馬懿的偵察兵回復情況稟報之,跟諸葛亮所言一致。後來司馬懿知曉後,非常後悔。
裴松之辯駁
難曰:案陽平在漢中。亮初屯陽平,宣帝尚為荊州都督,鎮宛城,至曹真死後,始與亮於關中相抗禦耳。魏嘗遣宣帝自宛由西城伐蜀,值霖雨,不果。此之前後,無復有於陽平交兵事。就如沖言,宣帝既舉二十萬眾,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設防持重,何至便走乎?案魏延傳云:“延每隨亮出,輒欲請精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己才用之不盡也。”亮尚不以延為萬人別統,豈得如沖言,頓使將重兵在前,而以輕弱自守乎?且沖與扶風王言,顯彰宣帝之短,對子毀父,理所不容,而雲“扶風王慨然善沖之言”,故知此書舉引皆虛。
翻譯
問:按記載陽平在漢中。諸葛亮在陽平時,司馬懿還只是荊州都督,鎮守宛城,直到曹真死後,才與諸葛亮相抗衡。魏明帝曾經派遣司馬懿從宛城途徑西城伐蜀,正值大雨,未成。這前後,在陽平根本沒有戰爭記載。即便如郭沖所言,司馬懿既然統領而是多萬軍隊,已經探知其兵少力弱,如果懷疑有伏兵,正可以設防慢攻,何至於迅速撤退?根據魏延記載,“魏延每次隨諸葛亮出征即請兵萬人,與其分道在潼關相會,諸葛亮並未答應;魏延認為諸葛亮怯弱,感嘆自己才不盡其用。”諸葛亮既然都不讓魏延率兵萬人獨自統帥,怎么可能如郭沖所說,突然讓重兵交予魏延,而自己領弱兵獨自守城?況且郭沖與扶風王說,彰顯司馬懿的劣跡,當人子揭其父的短處,理所不容,居然說“扶風王慨然贊同郭沖所說”,就可以知道該敘事都為子虛烏有。
事四 孔明拒賀
原文
亮出祁山,隴西、南安二郡應時降,圍天水,拔冀城,虜姜維,驅略士女數千人還蜀。人皆賀亮,亮顏色愀然有戚容,謝曰:“普天之下,莫非漢民,國家威力未舉,使百姓困於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賀,能不為愧。”於是蜀人鹹知亮有吞魏之志,非惟拓境而已。
翻譯
諸葛亮出祁山,隴西、南安二郡投降,又圍天水,攻克冀城,生擒姜維,俘虜數千人還成都。人人皆向諸葛亮道賀,但是諸葛亮愀然有戚容,回復眾人說:“普天下的百姓,莫不是大漢子民,現在蜀漢政權尚未統一,而使百姓們遭受戰爭之苦。即便有一人罹難,都是我本人的罪過,拿百姓的最難來祝賀我,實在愧不敢當。”於是蜀國人都知道諸葛亮意在吞滅魏國,而並非只是拓寬疆土。
裴松之辯駁
難曰:亮有吞魏之志久矣,不始於此眾人方知也,且於時師出無成,傷缺而反者眾,三郡歸降而不能有。姜維,天水之匹夫耳,獲之則於魏何損?拔西縣千家,不補街亭所喪,以何為功,而蜀人相賀乎?
翻譯
問曰:諸葛亮很早就有吞滅魏國的志向,不至於到此時才會被眾人所知,而且當時出祁山沒有什麼重大戰果,將士部下都有傷亡,三郡雖然歸降但沒有能夠為蜀漢所管轄。姜維,也就是天水的一介匹夫罷了,招降後對魏國又有什麼損失呢?即便攻克西縣生擒數千人,仍然不能彌補喪失街亭的軍事過錯,憑藉什麼為功勞,而蜀人又怎么可能去祝賀呢?
事五 取信與軍
原文
魏明帝自征蜀,幸長安,遣宣王督張郃諸軍,雍、涼勁卒三十餘萬,潛軍密進,規向劍閣。亮時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險要,十二更下,在者八萬。時魏軍始陳,幡兵適交,參佐鹹以賊眾強盛,非力不制,宜權停下兵一月,以並聲勢。亮曰:“吾統武行師,以大信為本,得原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裝以待期,妻子鶴望而計日,雖臨征難,義所不廢。”皆催遣令去。於是去者感悅,願留一戰,住者憤踴,思致死命。相謂曰:“諸葛公之恩,死猶不報也。”臨戰之日,莫不拔刃爭先,以一當十,殺張郃,卻宣王,一戰大克,此信之由也。
翻譯
曹睿親自征討蜀國,到了長安,派遣宣王司馬懿總督張頜等諸路人馬,雍州、涼州精銳的士卒總計三十餘萬,潛伏軍隊秘密前進,回頭向劍閣進軍。諸葛亮當時在祁山,整頓戰旗和兵器,守在山勢險要的地方,十分之二的人換防休息,處在自身崗位的有八萬人。當時魏國軍隊剛剛列成陣勢,雙方戰旗臨近、士兵正好要交鋒。有僚屬對諸葛亮說:“對方人數眾多,兵力強盛,單靠蠻力不能抵抗,最好權且停止換崗制度一個月,來消磨對方的聲勢。”諸葛亮回答說:“我統帥軍隊作戰,靠誠信作為根本,得到原國卻失去信義(那又靠什麼來指揮士兵呢),這是古人也珍惜的;輪到自己返回家鄉的士兵收拾好行李等待歸期,他們的妻子像鶴一樣伸長脖子等待丈夫的歸來,雖然時下我們面臨被征討的困難,但卻不能廢了大義。”(諸葛亮命令長官)都催促調遣士兵回鄉。於是輪崗回鄉的時候都感到高興,願意留下一戰,駐紮在此的士兵都精神踴躍,想用死來報答。(士兵們)互相說:諸葛亮的恩德,我就算是戰死也無法報答。”等到戰鬥的時候,沒有誰不是拔刀爭取向前,憑藉一人抵擋敵方數人的。(這場戰役)殺死了張郃,殺退了司馬懿,通過一場戰爭打退了魏軍,這是因為誠信的原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