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慶為鐻

梓慶為鐻

選自《莊子·達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削木為鐻
  • 創作年代:戰國
  • 作品出處:《莊子·達生》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作者:莊子
成語寓意,原文,譯文,細字義,注釋,欣賞評點,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文言句式,測試,

成語寓意

養生者如果經常進入這樣的“忘我”境界,也便能夠“得道”了。

原文

梓慶削木為鐻⑴,鐻成,見者驚猶鬼神⑵。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為焉?”
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臣將為鐻,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齊以靜心⑶。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肢形體也⑷。當是時也,無公朝⑸,其巧專而外滑消⑹。然後入山林,觀天性⑺。形軀至矣⑻,然後成見鐻⑼,然後加手焉⑽。不然則已⑾。則以天合天⑿。器之所以疑神者⒀,其是與⒁!”

譯文

梓慶能削刻木頭做鐻,鐻做成以後,看見的人無不驚嘆好像是鬼神的工夫。魯侯見到便問他,說:“你用什麼辦法做成的呢?”
梓慶回答道:“我是個做工的人,會有什麼特別高明的技術!雖說如此,我還是有一種本事。我準備做鐻時,從不敢隨便耗費精神,必定齋戒來靜養心思。齋戒三天,不再懷有慶賀、賞賜、獲取爵位和俸祿的思想;齋戒五天,不再心存非議、夸譽、技巧或笨拙的雜念;齋戒七天,已不為外物所動仿佛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體。正當這個時候,我的眼裡已不存在公室和朝廷,智巧專一而外界的擾亂全都消失。然後我便進入山林,觀察各種木料的質地;選擇好外形與體態最與鐻相合的,這時業已形成的鐻的形象便呈現於我的眼前,然後動手加工製作;不是這樣我就停止不做。這就是用我木工的純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製成的器物疑為神鬼工夫的原因,恐怕也就出於這一點吧!”

細字義

鐻〈名〉
⒈古代的一種樂器,夾置鐘旁,為猛獸形,本為木製,後改用銅鑄 [bell]
⒉同“” [same as 虡]。古代懸掛鐘鼓的架子兩側的柱子

注釋

①梓(zǐ):梓人,木匠。慶:人名。鐻,古代懸掛鐘磬等樂器的木架。
②驚猶鬼神:驚訝地認為猶如鬼神所造。極言其技藝精湛巧妙。
③齊(zhāi):同“齋”,齋戒,素食潔身,排除雜念。
④懷:思念,想。慶賞:賞賜。
⑤輒:已經。
⑥無公朝:心中沒有公家朝廷,好像不是為官府作鐻。
⑦其巧專而外滑消:技巧專一而外擾消失。滑:亂,撓亂。
⑧觀天性:觀察樹木的質地。
⑨加手:加以施工。
⑩莊子(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與孟子同時,戰國時期的唯心主義思想家、哲學家,是先秦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曾做過管漆園小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他繼承與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後世並稱他們為“老莊”。《莊子》一書既是道家經典,文筆恣肆汪洋,也是先秦諸子散文的重要著作。是莊子及其弟子、後學著作的總匯。

欣賞評點

莊子是老子學說的繼承和發揚者,學識淵博,司馬遷說他“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崇尚自然、反對人為是他文藝思想的核心。他講到一系列的工匠技藝的故事,如《庖丁解牛》、《梓慶為鐻》、《津人操舟》、《呂梁丈夫蹈水》、《佝僂承蜩》等,以闡述文學藝術創作的的“虛靜”和“與物同化”的境界,莊子認為創作者只有達到這種境界,才能創作出與自然相合、與天工同化的出神入化的作品。本文提出了“心齋”的概念,就是心靈沒有任何外界的干擾和雜念,進入“無待”的境界。梓慶依三個步驟依次淡忘了利、名、我,才能以我的自然和木的自然相應合,以天觀天,以天合天,做出了鬼斧神工的鐘架。這也是人們行為的最高境界。
這則小品寫一位專技者梓慶的精修用心的過程,以喻與自然為一的道理。
梓慶回答魯候的話是本文重點,有轉折,有波瀾,生動自然,很有感染力。檸慶先說我哪有什麼技術?故意曲折作筆,以蓄文勢,然後層層推遞,一瀉千里,把道理說得淋漓透闢。為鐻之前,不敢“耗氣”,要齋戎以靜其心,使精神專一。“齋三日”、“齋五口”、“齋七日”幾句徘比,一後比一層深入,最後達到“忘吾有四肢形體”的高妙境界,真所謂遠塵俗,忘形骸,超然物外!古人云:太上忘情。世間的榮衰寵辱已不在心中,外界的擾亂也不能起作用,這樣才可能有所作為。下面連用三個“然後”,如急弦繁管,將文章推向高潮。 “不然則己”一句,劈空而下, 斬截乾脆,引出以人的自然來適合物的自然地主題。
莊子文章不僅文采斐然,思想性也非常強。在他的語言中令可以發掘出豐富的教育意義。 《莊子·天下》篇自評其文為“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應該說不是誇飾之詞。
(曹大民)

通假字

齊:通“齋”,齋戒;如“必齊以靜心”。
枝:通“肢”,肢體;如“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
骨:通“滑”,亂;如“其巧專而外骨消”。
見:通“現”,顯現,呈現;如“然後成見鐻”。
與:通“歟”,表感嘆語氣的助詞,可譯為“吧”;如“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與”。

古今異義

以為
今常用義:認為。文中古義:是“以之為”的省略形式,把它做成;如“子何術以為焉”。
工人
今常用義:個人不占有生產資料,依靠工資收入為生的勞動者。文中古義:做工的匠人;如“臣工人,何術之有?”
雖然
今常用義:表示轉折關係的連詞。文中古義:雖然這樣;如“雖然,有一焉”。
然後
今常用義:連詞,表示接著某種動作或情況之後。文中古義:這樣以後;如“然後入山林”。

一詞多義

(1)w閕,動詞,做;如“梓慶削木為鐻”。“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核舟記》)
(2)w鑙,介詞,替;如“為報傾城隨太守”。(《江城子 密州出獵》)
(1)介詞,在;如“當是時也,無公朝”。
(2)動詞,判罪,判處;如“失期當斬”。(《陳涉世家》)
(1)形容詞,專門,專一;如“其巧專而外骨消”。
(2)動詞,獨占;如“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1)動詞,符合;如“則以天合天”。
(2)動詞,遇合,得到賞識;如“吾知其必有合也”。(《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1)動詞,心存,懷著;如“而不敢懷慶賞爵祿”。“俱懷逸興壯思飛”。(《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2)動詞,想念;如“去國懷鄉,憂讒畏譏”。(《岳陽樓記》)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臣工人”中的“臣”是判斷主語,“工人”是判斷謂語;該分句可譯為“我是個做工的人”。
2.省略句
(1)省略主語
①“有一焉”之前省略主語“臣”,代梓慶,即“(臣)有一焉”;該分句可譯為“我還是有一種本事”。
②“未嘗敢以耗氣也” 之前省略主語“臣”,代梓慶,即“(臣)未嘗敢以耗氣也”;該分句可譯為“(臣)從不敢隨便耗費精神”。
(2)省略謂語
“見者驚猶鬼神”之後省略謂語“為之”,做成鐻,即“見者驚猶鬼神(為之)”;該分句可譯為“看見的人無不驚嘆好像是鬼神所造”。
(3)省略賓語
①“魯侯見而問焉”之中,謂語動詞“見”之後省略賓語“之”,代梓慶,即“魯侯見(之)而問焉”;該分句可譯為“魯侯見到梓慶便問他”。
②“子何術以為焉”之中,介詞“以”之後省略賓語“之”,代木頭做成的鐻,即“子何術以(之)為焉”;該分句可譯為“你用什麼辦法把木頭做成鐻的呢?”
(4)省略介詞
“然後入山林”之中,動詞“入”之後省略介詞“於”,引出動作對象,即“然後入(於)山林”;該分句可譯為“這樣以後我便進入山林”。
3.狀語後置/介賓短語後置
“必齊以靜心”之中,介詞短語“以靜心”作謂語動詞“齊”的狀語,狀語後置,該句正常語序是“必以靜心齊”;該分句可譯為“必定齋戒來靜養心思”。
4.賓語前置
“何術之有”之中,助詞“之”是賓語提前的標誌,該句正常語序是“有何術”;該分句可譯為“(我)有什麼特別高明的辦法?”

測試

1下列語句中加點的字解釋正確一項是( )
A.梓慶削木為鐻。 (介詞,是)
B.見者驚猶鬼神。 (副詞,還有)
C.何術之有? (代詞,為什麼)
D.不敢懷非譽巧拙。 (動詞,非議,責難)
2.下列語句中的字詞正確的解釋是:
A.魯侯見而問焉。 ( )
B.對曰。 ( )
C.當是時也。 ( )
D.不然則已。 ( )
3.下列語句的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A.未嘗敢以耗氣也。---------------從不敢隨便耗費精神。
B.不敢懷非譽巧拙。---------------不再心存非議、夸譽、技巧或笨拙的雜念。
C.則以天合天。---------------------這就是用我木工的純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
D.其是與!---------------------------其實就是這樣啊!
4.《梓慶為鐻》這則寓言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用自己的話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D.( A.動詞,做;B.動詞,像;C.代詞,什麼)  2.A.(兼詞,“於之”,向他) B.(動詞,回答)C.(代詞,這)D.(動詞,停止)3.D.(恐怕也就出於這一點吧!其:語氣詞,大概,恐怕。是:這樣。與:通“歟”,可譯為“吧”。)4. 本篇寓言故事說明要做好一件事情,只有排除一切雜念和干擾,全身心地投入,才會深入認識和把握事物的規律,取得卓越的成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