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龍達普洞穴遺址,位於西藏阿里地區革吉縣,海拔4700米,是青藏高原腹地發現的首個史前洞穴遺址,也是世界範圍內海拔最高的超大型史前洞穴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梅龍達普洞穴遺址
- 所處時代:新石器時代晚期
- 出土地點:西藏阿里地區革吉縣革吉鎮森布村
- 時期:距今五千到三千年之間
歷史沿革,遺址發掘,背景介紹,社會評價,社會影響,
歷史沿革
2019年1月,考古學家在西藏阿里發現了青藏高原科學考古迄今為止發掘的首個史前洞穴遺址——梅龍達普洞穴遺址,遺址位於阿里地區革吉縣革吉鎮森布村獅泉河的源頭帶,海拔約4600米,由一字排開的兩個獨立洞穴組成,其中一處洞穴面積1000餘平方米,另一處約250平方米。遺址內發掘出新石器時代晚期古人類已經掌握使用的人造細石工具,距今五千到三千年之間,這是青藏高原腹地發現的首個史前人類洞穴遺址。與周口店“北京人”等中原考古相比,這處遺址年代雖晚得多,但是對於青藏高原的考古來說,仍是意義非凡。
遺址發掘
與所有洞穴文化遺址考古一樣,梅龍達普洞穴遺址細節剛一現世,首先帶給人們的是神秘感:形狀規整的細石葉,沙陶片、泥陶片,瑪瑙、燧石、黑曜石,還有紅色岩畫。
原內蒙古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石文斌告訴記者,這次考古發掘意義重大,碳樣檢測確定了年代為4000多年前【距今五千到三千年之間,這是在青藏高原腹地發現的首個史前人類洞穴遺址】,當時我國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而青藏高原自然條件和生活環境惡劣,人類從何時開始在這裡從事生產、定居生活?這次發掘一定會給出更為明晰的答案。更令人興奮的是,洞穴中還發現了幾何紋飾的彩色壁畫,這對研究青藏高原先民的圖騰崇拜、宗教信仰、藝術發展水平具有十分重大的價值。
“按照工作程式,接下來,考古學者在繼續發掘的同時,將會對出土的文物和信息進行整合與深入研究,這是一個十分繁雜的過程,從工具的製作工藝、岩畫的繪製手法、地層結構、周邊環境等多方面入手,經過細緻的研究和推理,得出科學結論。如果研究的結果能與當地其他的考古研究甚至是歷史記載相吻合,那將是梅龍達普洞穴遺址考古的巨大成功,對我國的考古意義重大。”石文斌說。
2024年2月,從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梅龍達普洞穴遺址考古隊了解到:經過連續6個年度的正式考古發掘,梅龍達普一號和二號洞已出土舊石器時代至早期金屬時代各類文化遺物逾萬件,包括石製品、骨製品、陶片、青銅器、動物骨骼、植物遺存等。從一號洞石製品所反映的技術特點來看,初步的碳十四和光釋光測年數據顯示,該期遺存早於距今5.3萬年,甚至可能早至距今8萬年左右。梅龍達普洞穴遺址的考古新發現,為舊石器時代人類拓殖高原提供了更早的重要證據。截至2023年田野工作結束,根據地層堆積、初步的碳十四和光釋光測年結果、石製品技術特點等因素綜合判斷,一號洞中後部、二號洞和一號洞洞口部位的堆積分別代表由早至晚三期人類占據洞穴的歷史。
背景介紹
遼闊的青藏高原是整箇中華民族文化發祥地之一。但是,由於高原地理環境和其他因素的限制,考古工作者僅在20世紀的前半期,於甘肅、青海接壤的黃河兩岸,曾有一些採集和發現;進入50年代以後,才在整個高原開展了考古調查發掘。
關於舊石器時代的生活遺址,考古學家曾在青藏高原西部阿里地區,東部橫斷山,北部崑崙山,南部喜馬拉雅山區,採集到打制石器;中石器時代的遺蹟,經初步鑑定,有申扎、聶拉木兩處;新石器時代的遺蹟,幾乎遍布西藏自治區及毗鄰地區,分別有石器和其他器物發現。
“但是,考古學界普遍認為,青藏高原的細石器文化時代的具體起始時間尚有待新的證據確定。”郭海民強調說,“而這次梅龍達普洞穴遺址的發掘研究,特別是已經出土的典型細石器,很可能讓這個問題有所突破。”
細石器文化是指以使用形狀細小的打制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從那時起,人類學會了用打擊法打出細石核、細石葉及其加工品,是人類生產力在舊石器時代基礎之上的一次大飛躍。國際上普遍認為,這一時期一般出現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盛行於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初期。
社會評價
赤峰市文化局退休學者郭海民介紹說:“從現有的資料記載來看,我國西域地區的細石器遺存,多見於河岸階地、湖岸及有泉水湧出的地方,而梅龍達普洞穴遺址緊鄰獅泉河,而且還是獅泉河的源頭。所以,通過這一遺址的發現和發掘,我們首先可以確定這是一處細石器時代遺址,除此之外,從洞穴面積的大小和周邊河流的地理環境,我們還可以推斷,這處遺址應該不是一處零散的原始人類居住地,而是一處較大的人類聚居區。希望當地的考古學家能夠經過進一步發掘研究,最終確定青藏高原細石器文化的更多未解謎題。”
社會影響
2023年12月,2023年度國內十大考古新聞發布(西藏阿里梅龍達普洞穴遺址出土不同時代各類遺物逾萬件,證明早在約4萬年前,青藏高原腹地已有人類居住)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