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壩

梅花壩

梅花壩位於中國福建省羅源縣梅花村附近的一條小溪上,距海岸約150m。試驗性周邊縫砌石拱壩,最大壩高22m。壩址以上集水面積0.5平方公里,水庫總庫容11.6萬立方米。工程用於灌溉,1978年6月開工,1981年5月建成,1981年9月18日發生潰壩失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梅花壩
  • 外文名:The plum flower dam
簡介,拱壩設計和施工,壩身,上下游,失事過程和原因分析,
壩址河谷呈"V"形,兩岸岸坡在42°左右,基本對稱,岩體裸露。壩址基岩為灰色熔結凝灰岩。河床有一條斷層,其破碎寬度0.2~0.3m。左岸有一節理密遙殃棗集協轎帶,走向北東45°,傾向南東,傾角80°。右岸有北東70°方向節理,傾向北西,傾角60°。
大壩用漿砌條石建造,為定圓心等半徑圓筒型,壩頂頁諒紋捉寬1.0m,底寬1.2m,壩頂高程50.2m,壩頂長64.35m,外半徑40m。中心角從頂到底由90°10′變化至32°40′。在壩身近基岩處設一道周邊縫,縫在河床段呈水平的平整面,距壩頂15.7m;在兩岸斜面呈弧形面,其上端終止於壩頂下1.7m處,縫內設定聚氯乙烯膠泥止水,其斷面為10cm×10cm。設計中為使周邊縫起到"鉸"的作用,縫面塗有一層薄瀝青。溢洪道布置在壩頂中部,溢流堰頂弧長12m,堰頂低於壩頂0.7m。
壩體上下游面用100號水泥砂漿砌築條石,中間15~20cm厚澆築混凝土。迎水面用1∶2水泥砂漿勾縫防滲,沿河及兩岸的底座用150號混凝土澆築,並嵌入基岩以改善壩體應力的分布。砂漿配合比為水泥402kg/立方米、砂1450kg/立方米、水310kg/立方米。對斷層充填物進行清除並回填混凝土,對右岸壩座裂隙區,開挖至弱風化岩,並作固結灌漿處理。總工程量為土石方2300立方米,漿砌石和混凝土1360立方米;其中周邊縫以上壩體750立方米。
水庫於1981年6月蓄滿,並一直維持至7月20日。7月20日暴雨洪水超過壩頂30cm,使全壩漫頂溢流,但大壩完好無損。9月11~12日大壩再次溢流,至18日水位降到溢頂高程(49.5m)。當日天氣晴朗,氣溫28℃,在下午13時35分,壩體突然潰決,10min後庫水泄空。由於靠海很近,無重大損失擔灶婚。據當地滲記櫻農懂少熱民目睹者稱:失事當日上午右岸中部邊座與基礎接觸處有一不大的滲水;失事前,大壩正常,無失事預兆;潰壩時,聽到一聲爆炸似的巨響,並見到大壩像門一樣從中間打開,水衝出水庫。
失事後現場檢查發現:混凝土底座完整無損,周邊縫以上壩體全部破壞,壩的中部和右側部分壩體已沖走,左側部分的壩體傾倒在緊靠壩下游的岸坡上,碎成78塊;兩岸頂部和設周邊縫的1.7m高的一段砌體,都從周邊縫頂長向上沿砌築縫剪斷;右岸殘留砌體有被上推跡象;兩岸暴露出的底座面有兩組不同擦痕。
經過調查分析得出的失事原因是:大壩由於壩體沿周邊縫上滑失穩導致強度破壞。具體失事機理為:①周邊縫以上壩體單薄、重量較輕,而兩岸縫面的摩擦係數過小,以致在徑向水壓力作用下,抗滑力小於滑動力,使壩體沿兩岸縫面向上滑動,此時在基座面上留下第一組擦痕;②壩體上滑,導致各層拱圈的拱腳張開,即拱跨增長,從而使下部拱冠處應力首先超限,迅速向上發展導致強度破壞;③由於剪斷上部1.7m未分縫部分需要一個過程,而一旦剪斷,即使沿縫面上滑位移很小(0.5cm以下),也會使拱冠應力迅速變化,裂縫很快貫通擴展,乃表現為一種水位經歷過最大水荷載後,回降時突然破壞的形式;④壩座兩岸平均坡角42°,但在地形和地質上都不是完全對稱,因而破壞裂縫不在催她抹祖拱冠處,而是偏向右岸。這樣,庫水泄出,首先沖走右側壩體,左側壩體同時也在水流推動下,繞左岸壩座轉動,"像門一樣打開",此時水庫水位已下降,不能將砌體沖遠,僅在原地將砌體推倒,乃崩落在下游山坡及基座上。兩岸部分破碎壩塊降落時擦打基座面,形成第二組擦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