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梅縣區松源王氏“掛大牌”有近500年歷史,松源王氏族人所具有的“崇德向善、樂善好施、扶貧濟困、睦鄰友好”的良好家風,都以每年農曆正月廿八舉辦“掛大牌”的大型集體活動世世代代傳承下來,歷久彌新,長盛不衰。
據《松源王氏族譜》記載,松源王氏四世祖
宗泰公,生於明英宗正統十一年(公元1446年),宗泰公年輕時就經商,足跡遍及閩粵贛三省,卓越宏才,置良田數百畝,鴻猷大展,富蓋群邑,常以佛教慈善濟貧熱心公益為宗旨,以“積陰德於冥冥中,以為子孫長久計”為家訓。“明武宗年捐白銀數千兩,在本邑修建道路二十餘里”,先後架造普濟橋、廻龍橋、凹下橋、梭子橋等十多座橋,還在閩西稔田“蘭家渡”、上杭縣東門“漳灘”設渡口,買渡船多艘,“公斥資購買竹山、良田,供渡工家屬耕作,渡工的一切工具和工資,皆由公無私供給。”
宗泰公逝世後(1520年),其扶貧濟困、樂善好施的美德在閩粵贛邊區廣為傳頌,當時程鄉縣知府陳應奎將王宗泰事跡奏請朝廷旌表,明嘉靖帝謚“厚德傳家”並恩準其子孫制匾供奉。於是,王氏族人將“厚德傳家”諡號製成牌匾,供奉於徑口祖祠。
約從1530年開始,每年的農曆正月廿八,
松源王氏宗祠宗親將“四世祖謚厚德傳家王府宗泰公之神主牌位”靈牌從徑口村祠堂抬出,到各村中巡遊,名曰“祭大牌”,通過這個活動來紀念祖宗,弘揚祖德,傳承優良家風。
隨著松源王氏人口不斷增長,清康熙年間(約1712年),經王氏族人商定,每年固定農曆正月廿八為“祭大牌”活動日,由宗泰公四個兒子的裔孫,按四大房輪流主辦,將每年的活動地點設在徑口村的松崗坪。由於有相對固定的交接牌儀式、場地和巡遊路線,前來參加活動的閩粵贛三省宗親年年增多,最多時達近萬人,此盛舉止於1952年。
傳承保護
傳承現狀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有王氏宗親提出恢復“祭大牌”活動,並努力做好籌備工作。由於
松源鎮地處粵閩兩省交界處,北面與福建上杭縣和永定區相鄰,東南面和西面分別與梅縣區桃堯、隆文及蕉嶺縣的南磜鎮接壤,歷來邊民交往密切,松源鎮也成為邊貿物流的集散地。每年的“掛大牌”活動吸引了周邊的鄉親前來參與或觀摩,最多時達近萬人。
保護措施
2009年經梅縣人民政府【2009】24號文批准,松源王氏“掛大牌”民俗活動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
2012年開始,松源王氏恢復此項活動,並更名為“掛大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