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縣圍屋

梅縣圍屋

梅州圍屋是指梅州市梅縣區的“圍屋”,位於廣東省,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為中國民間五大傳統住宅建築形式。建築和設計藝術獨特,由一座弧形或方形的輔助建築群,象城堡一樣將主體住宅包圍著的建築。屋內布局“三堂四廊,十廳九井”:進深三座高堂,以天井和屏風牆隔開;橫向是四排住房和過廳,錯落有致;後面由一排排列成半圓形的房屋圍成天井,叫花頭。屋內房間數十間,可以住上幾代數十口人家。整個“圍屋”靠山坡而建,前低後高,自成階梯形,最外圍牆築得很高,窗子開得很小,顯得壁壘森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梅州市梅縣區圍屋
  • 地區:廣東省
  • 別稱:圍龍屋
  • 特點:層層疊疊,有盤龍之狀
房屋構造,歷史沿革,建築材料,圍屋會集,

房屋構造

從低處往上看,“圍屋”層層疊疊,有盤龍之狀,興寧人又稱“圍龍屋”。如果連大廳前的曬禾坪和一口半圓形魚塘拼起來看,一個單元的“圍屋”,就呈現一個橢圓形。它把生活起居,輔助勞作和飼養加工等統一在住宅內部,同時各部分又互不干擾,顯得協調而又和諧。
人們說的“客味”,精髓就在於此。梅縣區“圍屋”的築牆全部是三合土鍛打而成,其抗壓強度和抗拉抗剪度,均超過一百號混凝土。它的建築尺度精確,地牆、地面、樓面、屋面的平度和標高,誤差不超過幾毫米。每座房子的造型,檐梁雕塑,內外裝飾和繪畫,均有極高的藝術造詣。坐落在梅江區白宮富良美村有一座華僑建的聯芳樓,又稱華僑“圍屋”。它長近百米,寬四五十米,四周以建築物環成“圍屋”大院。屋的正面是三個凸起的鐘樓式大門,其上下左右及所有窗戶頂端,都裝置著勻稱的各種動物、花草浮雕,大大小小不下一二百幅,鐘樓上端有獅子滾球,雙龍奪寶,雄鷹展翅,天使臨門等塑像,正樓大門的陽台下,還雕有郭子儀拜壽群像,工藝精巧。正觀整座樓面,富麗堂皇。
“圍屋”內,分建房室一百多間,“十廳九井,三堂四廊”。最後是一間長長的枕頭屋。堂、廳、房間、走廊、天井、樓上樓下,設計十分巧妙。

歷史沿革

梅州市梅縣區的“圍屋”歷史悠久,它與古代中原人南遷後,不時發生的“土“、“客”之爭有關。客人為適應當時的環境,便建築了能集群聚居的房子,以抵禦來犯者。他們為了便於生活,把防盜、防火、飼養、加工、貯存、涼曬等各種生活設施綜合一體,以圖達到安居樂業的要求。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圍屋”的建築也日趨完善精美。然而,在歷史的發展長河和變革中,古老的“圍屋”,將成為一種住宅形式而載入史冊。

建築材料

在土中摻入石灰,用糯米飯和雞蛋清做粘合劑,以竹片.木條做筋骨。修建時,所有磚塊均由手工打磨而成。

圍屋會集

梅州市梅江區三角承德樓
承德樓位於梅州市區,是梅州市內保存最完好的典型客家傳統民居圍龍屋。建屋人梁氏炯昌公,號星樓,是廣東梅州市梅江區三角安定壹折桂窩人氏。二十世時任暹羅(即現泰國)華人華僑僑領,同時亦經商做生意。
梅州市梅縣區鬆口承德樓
位於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大力村的承德樓,它就是與中國辛亥革命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承德樓。房屋占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000平方米。它於1908年動工建造,經過10年的建築時間,於1918年建成。承德樓是一座三堂四橫一雜屋連成一體的兩層樓屋,內有48廳、18個天井、108個房間,雕樑畫棟,宏偉壯觀。是一座具有鮮明特色的典型的客家建築。
世德堂
“世德堂”是明末翰林李二何的胞兄李匪何的兒子李椅建造的,它位於梅江與松源河交匯處附近,離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1.5千米的銅琶村下店。該屋建於1645年,總面積約7000 平方米,共有72天井,36廳,12個門樓,299間房,2口水井,相傳是李士淳攜太子返鄉避難而建的“明朝最後一座皇帝行宮”。
梅州市梅縣區丙村溫公祠
在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群豐村。巨型的客家圍龍屋“仁厚溫公祠”始建於明朝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她是唯一收入中國建築學會編撰的巨著《中國傳統民居建築》一書的客家圍龍屋。
四角樓
四角樓位於廣東東源縣藍口鎮,依山傍水、建築規模宏大的大宅威嚴聳立著。青山、綠水、小橋與老宅炊煙,構成了一幅獨具特色的客家民俗畫卷。四角樓建築設計獨特,布局合理,結構完整,有普通客家民居的共同點,又與普通的客家民居迥然不同,可謂是客家民居建築上的一大傑作。
梅州市梅縣區南口德馨堂
位於梅州市梅縣區南口鎮南口村,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潘立齋在高田村東端與與寺前排村鄰接處建了一座兩層的圍龍屋,名為"德馨堂"。相傳其匾額為清末狀元所書。
梅州市梅縣區南口南華又廬
建於1904年,是梅州地區最大的客家民居之一,也是客家地區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之一,2002年被列入了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