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梅州仁厚溫公祠是唯一收入中國建築學會編撰的巨著《中國傳統民居建築》一書的客家圍龍屋。五百年的歷史長流,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古老的民居,一座典型的客家人特有的圍龍屋。
梅州仁厚溫公祠構造精巧,由堂屋、橫屋、圍屋、化胎、池塘幾部分組成,各部分功用不同。她中堂部分就分上、中、下三個廳堂。上廳最高,中廳最大。中廳高5.65米,寬9.3米,深7.37米。房間有390間,兩邊還有近百的雜間。這在民居建築中是極為罕見的。整座建築有一條中軸線,兩邊對稱,由前至後漸次升高。中間部分是正堂,是族人祭祖、慶典、宴客之處,氣勢雄偉。八行橫屋整齊對稱。三重弧型的圍屋型似長龍,美如彩虹。 如此龐大精巧的客家圍龍屋,既有中原傳統民居之遺風,又有新環境新條件下的創新。
在堂屋與圍屋之間有一個化胎,是客家民居的特色。而在化胎上種蘇鐵,則是仁厚祠溫氏族人特有的傳統,因為這裡還有一個族人祖先的傳說故事,蘇鐵是此地溫氏祖先的救命樹。
那蘇鐵經四百多年的生長繁殖,每墩的外圍周長有四十多米,要三十個人手拉手才能圍攏。那蘇鐵古樸蒼勁,枝繁葉茂。溫氏族人從他們的十一世祖定居於此,現已傳至二十九世,前後十八代人,繁衍至四百多戶(不計外出定居的)千口人丁。
梅州公祠
梅州市梅縣區當地最大的圍龍屋、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的仁厚溫公祠,作為
梅縣區現存700多座圍龍屋建築代表之一,加入梅州市客家圍龍屋群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曾同時居住500多人】
坐落在葉劍英元帥故鄉
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群豐村的巨型的客家圍龍屋仁厚溫公祠,始建於明朝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它是唯一收入中國建築學會編撰的巨著《中國傳統民居建築》一書的客家圍龍屋。
仁厚溫公祠有三堂、八橫、三圍龍,擁有480多間廳堂、房間,當地村民溫伯告訴記者,仁厚溫公祠在上世紀70年代,曾同時居住了500多人,一座屋住了當時的2個生產隊。
仁厚溫公祠有宏偉寬闊的祠堂、深深的庭院和長長的天街、巷道。
仁厚溫公祠由堂屋、橫屋、圍屋、化胎、池塘五部分科學地組合而成。中間的堂屋有上、中、下三個廳堂和48間住房,光中廳就可擺20台宴席。堂屋的兩邊各有四行橫屋共“八橫”,共有240間房。這使整座建築顯得寬闊龐大,氣勢宏偉。堂屋和橫屋的後面是三層弧形的圍屋,又有房102間。圍屋形似長龍,美如彩虹。在堂屋和圍屋之間,長著兩株400多歲的華南蘇鐵樹。堂屋、橫屋的前面是一口半月形的池塘。
整座建築坐北朝南偏向東;中間有一中軸線,兩邊平行對稱;後面的圍屋與前面的池塘使全屋的外形呈橢圓形;屋內天街、巷道、走廊如脈絡相連,四通八達。
【夏天排雨冬天擋風】
仁厚溫公祠的構建科學而巧妙:全屋五部分主次分明,堂屋居中,其餘成向心之勢;一年四季溫潤的東南風可吹遍每個角落,正午的陽光能照到每家門前;夏天大雨排水順暢,無淋漓瀝澇之苦;冬季寒冷的北風被擋在圍屋外面,族人在屋內享受冬日的陽光。
如此一座龐大的客家圍龍屋古民居,從歷史、規模和文化內涵來看,比起福建的圓土樓和山西的喬家大院一點也不遜色。
【仁厚溫公祠檔案】
已有500歲,占地2.3萬多平方米,擁有廳堂及房間480多間,為
梅縣區迄今發現最大圍龍屋。
遊記
2004年11月21日下午,我從廣州市區去梅州市區。我坐的是飛機,飛行不到一小時就到了梅州客都機場。這次去
梅州,原中宣部副部長朱厚澤和廣東人文學會副會長高偉梧與我同行。他們沒有坐飛機,而是坐汽車,因為比我早半天出發,因此沒有比我晚到很多。我們一行入住梅州市迎賓館。下午6時梅州市委副書記古小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張運泉、鄭玉華宴請。
22日上午8時30分出發參觀,主要是去
葉劍英故居和博物館。路經
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客家圍龍屋仁厚溫公祠,陪同我們的人要我們進去看一看。這是計畫外的安排。在陪同我們的人和這個地方的主人聯繫的時候,我就在門口等候。我在那個地方先仔細看了貼在牆上的介紹,原來這支
客家人是從山西太原過來的。
客家人從北方許多地方南遷到廣東一些地方,南遷的原因是西晉永嘉之亂、唐朝的安史之亂,再是北宋金人南侵。客家人分布全國18個省區、28個區縣。據介紹,溫氏族人的九世祖從山西來到
梅州定居在
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現已傳至29世,前後20代人,繁衍至400多戶(外出定居的在外),上千口人丁。一支族人,憑著自己的智慧與勤力,幾百年群居一屋,繁衍發展到如此程度,就足以說明客家人濃厚的文化底蘊與非凡的生存發展能力!
不一會兒,仁厚溫公祠的負責人出來了,陪我們進去後做介紹說:這所仁厚溫公祠建於明朝弘治三年(1490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惟一收入中國建築學會編撰的《中國傳統民居建築》一書的客家圍龍屋。500年的歷史長河,在這裡留下古老神奇的印記!500年的歲月滄桑,刻下前人創業的足跡!圍龍屋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建築物,此圍龍屋是仁厚溫公祠宗祠與住宅合一的民居建築,規模宏大,氣魄雄偉。南北長87米,東西寬120多米。整座屋宇有四進三堂八橫三圍,儼然一座龐大的民居建築,中堂部分就分上、中、下三個廳堂。上廳最高,中廳最大,中廳高5.65米,寬9.3米,深7.37米。房間有390間,兩邊還有近百的雜間。這在民居建築中是極為罕見的。試想一下,在500多年前,在當時還屬偏僻之處,一個家族構建起如此宏大的居室,須有何等的雄心,具有何等的氣魄!仁厚溫公祠是一座典型的客家人特有的圍龍屋,構造精巧,由堂屋、橫屋、圍屋、化胎、池塘幾部分組成,各部分功用不同。整座建築有一條中軸線,兩邊對稱,由前至後漸次升高。中間部分是正堂,是族人祭祖、慶典、宴客之處,氣勢雄偉。八行橫屋整齊對稱。三重弧型的圍屋形似長龍,美如彩虹。如此龐大精巧的客家圍龍屋,既有中原傳統民居之遺風,又有新環境新條件下的創新,從這一點,人們也可以窺見客家人披荊斬棘、創建新業之毅力,繼承與創新和諧結合之匠心。
在堂屋與圍屋之間有一個化胎,是客家民居的特色。什麼叫“化胎”?當時來不及問,錯過了這個機會,就沒有人可問了,因此直到現在我也說不清楚,只是意會那是一個園林方面的名詞,似乎是一個很大的花壇,要不怎么能在“化胎”上種“蘇鐵”這種很大的樹呢?仁厚溫公祠的人告訴我,這是該祠溫氏族人特有的傳統。因為這裡還有一個族人祖先的傳說故事,蘇鐵是此地溫氏祖先的救命樹!那蘇鐵經400多年的生長繁殖,每墩的外圍周長有40多米,要30個人手拉手才能圍攏,古樸蒼勁,枝繁葉茂。
請問,有誰在何處見過如此古老龐大、生命力如此頑強旺盛的蘇鐵嗎?
21世紀的我到此一游,的確觸發了自己的思古幽情,激起了探究的欲望!因為她有悠久的歷史,是古老的民居,有客家的特色。
來到仁厚祠,我們還可以看到客家民俗,了解過去客家人的生活風貌,尋訪中原之遺風,品味南粵之古韻。客家人居室,客家婦女當年的服飾,生產、生活用具,如蓑衣等,這些能使我們更加了解客家人和他們當年的生活狀況,把我們帶入歷史的遐想。
2003年10月,我去河南時見到大象出版社原社長周常林同志,他告訴我,當梅州客家人從北方南遷的時代,現在的中原的鄭州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鄭州人就對客家人南遷的事情特別重視。鄭州的學術界準備召開客家人南遷的學術會議。我在參觀仁厚溫公祠的時候,就想起大象出版社。2005年初大象出版社社長李亞娜同志到家裡,談起仁厚溫公祠,我就把丙村送給我的《大型梅州客家圍龍屋—
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仁厚溫公祠》的介紹取出了一個備份送給了李亞娜。現在我就根據我在當地的見聞和這個介紹寫了這篇文章,寄給李亞娜同志。我對“仁厚溫公祠,梅州客家圍龍屋”並無研究,當天時間也非常短,我們要趕去
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虎形村
葉劍英故居,因此,只能直接引用這個介紹了。(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仁厚溫公祠之旅 于光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