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教村

梅教村

風景秀麗人文薈萃的客家山村

梅州市梅縣區梅教村位於鬆口北部。我村轄22個村民小組,在冊戶數485戶;全村總面積5.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55畝。 氣候特徵熱帶氣候。主要經濟作物金柚(沙田柚)、琯溪蜜柚,臍橙等。近年來,我村發展經濟的措施以及成果: 1、發展種植沙田柚、臍橙等經濟作物; 2、發展養殖業。 實現農民增產增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梅教村
  • 所屬地區:梅州市梅縣區
  • 電話區號:0753
  • 地理位置:鬆口北部
  • 面積:5.1平方公里
  • 方言:梅州話
  • 機場:梅州機場
  • 火車站:梅州站
  • 車牌代碼:粵M
  • 村民小組:22
相關事件,事件概述,風景秀麗,由來,名人母親故鄉,

相關事件

2005年7月泰國總理他信到其母親曾經居住過的故居廣東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梅教村尋根問祖,國內外報刊,電台、電視、網站都作了報導,使梅教村一時成為眾人關汀的焦點。這重新喚起人們關於葉帥之母陳秀雲也是梅教村人的回憶,“葉帥之母和他信之母都是咱梅教村的姑婆”

事件概述

2005年7月2日,泰國總理他信在外祖父的母親的墳墓前拜祭。當日下午,泰王國總理他信·西那瓦來到廣東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梅教村探訪其母親的祖籍地。他信總理是第四代泰國 華裔,中文名字為丘達新。

風景秀麗

鬆口地處梅州市梅縣區東北部離梅州市50公里,是個遐邇聞名的千年古鎮古時嶺南四大古鎮之一,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是歷史上的古戰場之一。該鎮水陸交通方便,而鬆口港則是廣東內河港的第二大港口,鐵路、省道等貫穿而過。查閱鬆口各姓族譜,唐代,有部分漢人陸續遷入鬆口。宋末元初,來自福建汀州府各縣的漢人大量遷入鬆口,這些漢人來自福建寧化縣石壁的居多。遷居鬆口的漢人在這塊熱土上安居樂業繁衍發展得很快,明末清初以後,鬆口人口暴滿又紛紛遷移外地謀生,其中有部分外出南洋群島謀生。而今松口鎮約7萬人,而旅居海外的僑胞有8萬多人,是個我國著名的僑鄉之一。由於千百年來的孕育,鬆口蘊藏著豐富的客家人文資源,到處都有著客家文化的芳香,是一個文風極盛教育發達,歷代人才輩出的客家山鄉。
梅教村離松口鎮約5公里,交通便利,通訊發達,是個依山傍水的小山村。隆文河(又稱龍牙河)發源於萑嶺縣蘭盤村,流經梅教村後匯入梅江河。舊時的隆文河流量大可放運木排,該河從村中流過,村民在沿河的小盆里居住耕作。據村長曾德平介紹該村居住有581戶人家,2000多人。村民主要靠種水果,水產養殖(有一個120畝水域的養鰻場),種菜,耕田等為生。而今村里青壯年大部分外出珠江三角州的各個城市打工,留家的人耕田種果。村集體經濟人均收入4300元。生活水平在全鎮居中上。
梅教村人重視教育,村中人才輩出,考上大學的人多。有的祖屋廳堂掛有“大夫弟”、“儒林弟”等朝廷賜的功名扁。現代村中任市、區級以上的幹部的有多人,有高中級技術職稱的人更多。村中的華僑多。據查梅教村人的族譜和家譜,200年前村中始有人遠涉重洋到異地它鄉謀生,而今幾乎屋屋都有“南風窗”,戶戶皆連海外親,正如梅州客家俗語所言“華僑斷家不斷屋”。梅教國小的老校建於20世紀20年代,新校建於20世於90年代,建校資金都是由華僑出資。村老人會是一座兩層洋樓,裡面娛樂設施齊備,是由華僑捐資所建。村委會的辦公地方是一幢新建不久的漂亮小洋房,有人在值班。村裡的黃姓祖祠“千頃堂”有700年的歷史,堂聯為“千頃家聲”、“五經門弟”。村中有建於明清時期的客家圍龍屋,其中有幾座圍龍屋都是由華僑建,有幾座200年歷史的圍龍屋至今完好,具有觀賞價值。如他信總理母親的祖屋 “儒林弟”建設清乾隆年間,屋內寬敞明亮,舊時曾是村里數一數二的豪宅。改革開放後村中建了很多小洋樓,如今村民大都遷入新房居住,老祖屋放雜物。

由來

梅教村的山口左側梅教村與下坪村交界處有兩座比較大的山頭。左邊長約1公里的山脈叫“虎山”。右側梅教村、下坪村、到車村交界處那座比較矮小的山脈叫“龍山”,“龍山”從村頭到村尾約4公里的山脈叫“龍山”。這兩座被山風水先先生編識了神奇的故事。

梅教村是個多姓氏的村莊,村中有黃、陳、梁、徐、童、林、吳、許、溫、巫、曾、李、鐘、藍、張15個姓氏,人們稱梅教村 為“梅花雜姓地”。在封建社會客家地方經常鬧宗族械鬥,而梅教村則從所未聞,村民和睦相處共建家園,世代相傳至今。

“梅花落地”的傳說。據說很久以前有一位仙人云游到此地,看到村口兩座大山即“龍山”和“虎山”的後面環抱著一塊長形的小盆地,讚嘆這是一塊風水寶地,預言將來居住在這裡的人可安居樂業,會出人才。賜該村為“梅花落地”。故事傳出後,引來了眾多姓氏的人這裡開居。據梅教村的老一輩人說,數百年來村人團結相助,互敬互愛。凡在村中任教的外地教師和外地人在村中做工的人,都頌說梅教村人緣好。上世紀50年代有一批沿海的潮汕人因戰備疏散到梅教村當菜農,他們和村中的人相處極好。

梅教村境內的“龍虎相峙”和“雲橋夜月”是鬆口的八個自然風景點之一。
“龍山”和“虎山”的交江處在村口隆文河的兩岸,河兩岸形成斷層峽谷,人們稱為“龍虎相峙” 是大自然造化而成的美景。峽谷下有一座有300多年歷史的石拱橋(雲車橋),石拱橋半園形孔倒影在河中恰象一輪園月。每當月園風清之夜,天空掛著一輪明月,橋拱倒影又一輪,水天相影又一輪。這樣形成了一幅天上人間三月相映成輝的美景,觀看後令人陶醉神往。而今在老橋前百米的地方建有兩座新橋,其中一座是公路橋,為此為風景區增添了美景。有一幅有“龍山”、“虎山”和3座新橋聯在一起的照片,曾在《梅州畫報》刊載。

名人母親故鄉


梅教村的村民非常自然地談起葉帥母親陳秀雲的娘家:梅教村田背片樓下“德裕樓”。
建造“德裕樓”的陳秀雲的曾祖父,目前有後人約60人,多在家務農。1980年以後,多離開老屋自建房,如今“德裕樓”已無人居住,成為堆放柴草雜物和放養雞鴨的地方。據73歲的村民陳勇勝介紹,他的祖父陳崧榮與陳秀雲共曾祖父,陳秀雲73歲去世時,就是由陳崧榮為娘家代表去弔唁的。“德裕樓”為陳秀雲的曾祖父所建,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該層採用“翻身逆勢”的建築方法,坐南向北,為土著民居的 “一字樓”結構,兩層樓,共6個廳,33個房間。陳秀雲是1873年在“德裕樓”生的,其父陳玉華在南洋做生意,母範氏務農;陳秀云為長女,沒讀過書。據羅英祥著《葉劍英祖源錄》所述:陳秀雲2歲時為童養媳嫁給雁洋下虎村村民葉鑽祥,葉鑽祥19歲陳秀雲18歲時,夫妻“圓房”。“圓房”舊時客家地方童養媳的結婚儀式。“圓房”的 時間是在年三十日這天,晚上夫妻同房睡;這種結婚儀式不用請親友,年初一全家吃人團圓飯,年初二丈夫與妻子一起回娘家 。 陳秀雲先後生下8個孩子,其中兩男兩女早夭,葉劍英(家名石偉)出生於1897年,他和一個弟弟兩妹妹得以倖存。陳秀云為典型的客家婦女,平時操持繁重的家務,還常打短工補貼家用。

他信的外公黃銓成 的祖屋“儒林第”是一座有著300多年歷史的“二堂四點金”老屋,60多年前黃銓成為避戰亂,曾攜10多名家人回來住。據他信的表兄黃先榮說,黃銓成帶回4男4女,他信的母親最小名為黃金鯉,年齡和他相仿。如今,他信的舅母86歲的丘榮秀是黃家最老的人, 黃家四世同堂住在儒林第,黃先榮已72歲了,最小的孫女才4歲,家族總共有11人,靠種植沙田柚為生,一年收入有三四萬元。
梅教村這個客家山村出了名人的母親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前來參觀採訪的人絡繹不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