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德安

梅德安讀過書,經過商,吃過牢飯,做過村官。”老支書的話裡帶著戲謔幽默,“‘文革’時坐了3年牢,改革開放後經商賺了點錢,1983年就回到村里,想為家鄉做點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梅德安
  • 入黨時間:1985年
峰巒成叢,水環田繞,道路在山間的壩子裡平直伸展向前。駐車楊柳河畔,抬眼向山腳望去,石牆石瓦石頭寨,這便到了貴州安順市西秀區本寨村。
石牆、石瓦、石街道,本寨村與石頭有著不解之緣,寨內更是碉樓林立,古巷幽深,“原來是軍屯嘛,為了預備打仗建的,敵人來了,我們這就是一個堡壘。”村支書梅德安說。
本寨村源於明朝大軍征南,如今金戈鐵馬角聲已寒,征南大軍卻在此屯駐下來,耕作蓄養,屯出了悠悠600多年的“明代歷史活化石”。
說到本寨村,繞不過老支書梅德安。72歲了,走路大踏步趕在前,讓人一望而知渾身健朗得很。
憑著做事公道,梅德安1985年入了黨,“入黨後幹了兩件事,拿出部分積蓄把村裡的衛生收拾了一遍,再就是把老房子該修繕的修繕。”
村里人均四分地,外出經商成為部分本寨人的無奈選擇。賺了錢回家,最先想到的是拆了老房蓋新房。梅德安把臉擰起來:“這哪行?我經商時也跑過好多地方,人家那古建築進去參觀都是收門票的。”當時他就想,村寨的古建築也有600多年的歷史了,一定要保護下來。
好說歹說把那幾戶勸下來,梅德安找了村里幾位老人,把全村人喊來盟了誓。還別說這招真管用,20多年間雖不斷有村民在寨旁加蓋新房,老房卻沒拆掉一棟。幸虧如此,本寨村才在2001年成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能“安內”,也能“攘外”,梅德安說自己將來在祖先面前挺得起腰桿。2003年,西電東送項目要從寨子上空經過,寨門口要修一個鐵塔,梅德安斬釘截鐵地告訴他們不行。
“你算老幾,曉不曉得這是什麼項目?”
“我這是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來人沒想到這個老頭搬出了文物保護法。
項目施工方軟硬兼施,就是啃不下這塊“老骨頭”。無奈,線路最終改道。
古寨是完整地保存下來了,但村民改善居住條件的意願也越來越強烈。時代在發展,盟誓締約的土方子再也無法約束村民拆房新建的趨勢。
“能不能建個新本寨,安置村民和發展產業?”建新村——從2000年開始,這個想法就在梅德安腦海里浮現。
揣著這個想法,梅德安開始跑部門、找項目。功夫不負有心人,2006年開始,隨著選址啟動,新村的建設也拉開了序幕。然而在項目正順利推進的時候,村民對新村建設的不理解也成為了土地流轉過程中的最大障礙,面對難題,梅德安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從兒子和親屬下手。
結果,兒子和幾個侄子侄女帶頭流轉土地搬進了新居,“原來老房上下兩層加起來只有40平方米,擠著一家六口人,石板房頂晴天落灰、雨天漏雨,現在的條件和以前比起來是兩重天。交通也方便多了,收了稻子車子直接拉到大門口。”
在做思想工作的同時,梅德安還通過優惠政策和完善規劃等方式解決民眾的顧慮,“在發現村民提出征地以後的困難,我們根據有關政策,幫他申請低保、養老保險,村民提出牛圈、豬圈等不配套問題,我們又做了完善。”
看到身邊人紛紛喬遷新居,越來越多的村民跟著搬了下來。這個占地70多畝的新村與老寨隔河相望,建築風格上也力求與老寨保持統一。
“農村工作難做,要說乾30多年村支書的體會,關鍵是辦事一碗水端平,吃得虧、不計較。”梅德安說,“人活著是為了一種精神,否則一事無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