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岡古村

梅岡古村

梅岡古村地處泰和縣萬合鎮店邊村,自梅岡始祖休文公生南唐明崇三年(932年)起建村。村內建有梅岡王氏宗祠本仁堂,梅岡村以“本仁堂”為梅蕊輻射在五百年古渠的青泰區縣交界線兩邊,形成四面八方之“梅瓣”的數十個王氏自然村。本仁堂周圍梅岡王氏諸村的古住宅、古景點、古祠廟共有300餘處。位於古村中的科甲第是村中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明朝時期為紀念村中學子科甲及第而修建,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梅岡古村
  • 地理位置:地處泰和縣萬合鎮店邊村
  • 主要景點:王氏宗祠
地理環境,主要建築,歷史考證,

地理環境

梅岡古村地處泰和縣萬合鎮店邊村,是王姓家竹族千年聚居的福地。丘陵起伏、山青水秀、林木蔥鬱、田土肥沃、地大物博、盛產嘉禾,大豆油菜、五穀皆宜、漁畜兩宜、麯酒有名、塘渠棋布、交通便捷、氣候適宜,是譽滿鄰里的“魚米之鄉”。
梅岡村以“本仁堂”為梅蕊輻射在五百年古渠的青泰區縣交界線兩邊,形成四面八方之“梅瓣”的數十個王氏自然村,好一派“青山作屏、綠水為襯、梅樹點綴、楊柳掩映”的古宅風韻。置身古村群居中,只見巷子清靜、錯落有致、曲經通幽、彩檐滴翠、飛角棱卷、古色古香、石柱對聯、建築奇妙、寓意深邃、好生風光。據統計,僅本仁堂周圍梅岡王氏諸村的古住宅、古景點、古祠廟共有300餘處。贛江東陬本仁堂。這裡是智水仁山的交匯處;這裡是英才賢士的孕育園;這裡是王氏繁衍的發祥地。這裡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純真的歷史基因,演繹著梅岡望族上下千餘年的發展軌跡。據國史與族譜記載:王姓起源,系出於姬姓。一支為周文王之後,一支為齊王之後,一支為商王次子比干之後。梅岡王氏脈由太原郡而來,而對梅岡後來發源之地則持三種觀點,一種認為梅岡王氏由南唐保大中自長沙至吉州再分脈,一種認為由南唐自臨川至吉州而分派。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由南唐保大中自長沙遷臨川再到吉州。

主要建築

自梅岡始祖休文公生南唐明崇三年(公元932年)算起,傳至2011年,歷經1079年。啟相基祖定居梅岡,久經繁衍磨難,先後分脈35個王氏村,42堂遍布在泰和、吉安、青原、吉水四區縣,是諸姓中布局廣,人口眾多的望族之一。
梅岡王氏宗祠本仁堂,從元朝起,大體經歷“簡陋式、普通式、壯觀式、豪化式”之構建變遷。公元1341年間始建宗廟,磚籬混構,比較簡陋,不成大雅。明代初年,梅岡寢昌,人文蔚起,官居皇門。公元1403年間重建宗祠本仁堂,始為凸形,上窄下寬,仍見普通。1406年間增建上棟左右圖書府和翰墨林廂房,祠宇上下對稱,端雅大方,蔚為壯觀。1697年間和1944年間,曾兩次較大修葺,建構依舊,保持宗祠堅挺大雅之原貌。全國解放初期,在再度維修祠宇的基礎上,在祠內立屏隔設四間教室,並將當頭神龕改成會台和戲台,上棟呈大會堂狀,並辦起梅岡本仁國小。1988年、1995年、2004年多次拆建換新,如今只見飛檐滴翠,紅牆生輝;油漆粉畫,五彩繽紛;琳琅噴繪,宣史教化;牌懸聯立,氣勢宏偉;原貌創新,更見豪華。
梅岡本仁宗祠占地面積為1568米,長45.9米,寬34.6米,稍帶曲折形,左為三曲,右為二曲,寓以“華路藍縷”,歷經艱辛之意。整棟祠宇磚木結構,共豎99根半屋柱,其中半根立在翰墨林上方右邊。最大柱子直徑為55公分,柱高達8米,祠內由十個部份組成,上棟為正廳,寢龕之前立神台一座,石瓶一對。中間為遊廊。左右兩邊廂房排列,中下遊廊擺滿娛樂設施。前廳左右廂房為歇休處。全祠內構比較複雜,融元朝贛派與徽派農村宗廟古建築風貌為一體,氣勢雄偉巨觀。並有多處景點的設計可稱“精、奇、巧、妙”。
“三星拱照”可謂精。祠前內空為下馬廊,立大門三座。均紅漆輝映,工匠精細。中大門高為3.155米,寬為1.36米,左右雙獅護立。三座大門均為雙開,寬大氣派,於是曰“三星拱照”。
“三泉長流”是為奇。祠內上棟左右對稱的圖書府、翰墨林兩大廂房中各有一口小天井,井中長年泉水不斷,清轍照人,久旱不涸。傳說基祖擇地建祠時,後臨梅花岡(即老屋山),順龍脈挖基1.8米,突清泉噴涌,是為今天鐵鼎所鑄即活龍開口之處。當年填堵後,又見此泉分脈流向兩處,泉眼隱藏在兩廂房天井縫中。於是形成了大泉通小泉的“三泉長流”景象,寓意為梅岡王氏源遠流長,三脈萬世。
“七星伴月”堪稱巧。本仁堂中棟有一口呈正方形達81平方米的特大天井,而前後左右的廂房中則規則靈巧地分布七個小天井。其擺布格局真乃“七星伴月”。
“福祿壽喜”布點妙。祠堂前有一條磚砌高墈上的寬闊鵝卵石路(現為水泥路)向兩邊伸展,對著祠堂高墈的兩側,原聳立兩棵挺拔的千年古柏,現中間又增植九棵柏樹,“柏”象徵著“壽祿”二字,寓梅岡根深葉茂、千秋興旺;豐衣足食、財源滾滾;而祠內大天井裡左右梅花樹、桂花樹各一棵,則呈現“紅梅吐艷,丹桂飄香”。“梅”象徵著“福”,展王氏梅開五福、吉祥泰平;“桂”象徵“喜”,昭梅岡英傑輩出、馨飄萬里。可見前人用心良苦,妙不可言。
祖廟宗祠“本仁堂”,歲月悠悠近700年之久,是梅岡興旺發達之象徵。該祠歷史之久遠,建築之精奇,保存之完善,規模之宏大,內涵之富有,連吉安市堪稱罕見,即使在江西省亦屬少有。尤其是“本仁堂”右邊二房明德堂“科甲第”,於2002年被定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該祠以其左邊“金龜背印”,右邊“蓮花映水”的易經風水,演繹了多少“丁、財、秀”聞名遐邇的動人故事。
梅岡村自古以來倡導尊賢重教,崇尚廬陵文化。古時基本村村都建初小私塾。相繼在本仁堂設“翰墨林”書院、仁問學堂、仁問國小。真可謂古時人才輩出:在本仁堂孕育進士7人、湧現了祖孫科甲、父子進士、叔侄柱史、兄弟科貢、一門節義之奇蹟。明代政治家王鳴臣,清代文學家王愈擴的傳奇故事,以及王季章、王幼裕、王伯彰、王育仁、王彥臣、王學蘷、王欽浩、王愈融等16位宋元明清名儒學者的著述業跡,廣為流傳。新中國誕生以來,更是人文發達,興盛熾昌。據不完全統計,先後培育出大專業260人、本科生180人、碩士40餘人、博士與博士後10餘人、教授和副教授50餘人、工程師20餘人,國家、省、市政府學科帶頭人近40人。名人學者、科學家、教育家、書畫家、企業家屢見不鮮。
千年古村梅岡,正向世人展示過去輝煌的一千年,訴說當今年兼容求變、開拓進取的人文精神,描繪未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燦爛願景!

歷史考證

梅岡王氏休文公之四子,名徽,官居吉洲法曹,後遷居於純化鄉雲甲村(現青原區文陵鄉)。生二子,長子經信徒居古城富田(今青原區富田鎮)建誠敬堂。次子經智字肇初,號種梅,建本仁堂。一日冬遊西昌現(泰和)萬合鎮店邊村委梅樹坪,見此梅樹千株花蕾綻開,紅艷奪目,清新幽雅,羨其勝景,居於斯,故名梅岡。
因梅岡整個村子以本仁堂為中心呈梅花狀分布,東有東山村(奎煥堂),北有北阮村(承德堂),風格融合了贛派建築風格。村里幾百餘戶,全是王姓。梅岡王氏宗祠歷來是辦校培生之所,培育人才若干人,出現父子進士,祖孫科甲,叔侄柱史,兄弟科貢,一門節義的奇蹟,且有“文章華國”之聲譽。
《華夏文壇論振興,惠風時雨潤本仁,人文薈蔚鐘靈秀,北大清華育英才,梅岡山色郁蒼蒼,代有英才為國光,東山詞章名海宇,北阮浩氣狀邦鄉,陽光興會感詩心,回首同窗憶敘頻,南州父子同進士,兩位藝壇滿腔情,賞居不盡圖書府,賜我無窮瀚墨聲,走筆梅岡留紀念,本仁一道月分明》。
梅岡王氏宗祠創建於明代,歷時六百餘年,因年久失修,整個祠宇變形,東圯西傾,構成危房。於1996年由三十三世孫王佑倫等為首提倡重修宗祠,因當時資金來源有限不能全部維修,只修東西兩面,留下南北二面未修,因創業不易守業難,為維護宗祠整個完整,於2003年正月十八日再次召開各堂負責人會議續修宗祠。
2006年,黨中央十一五計畫以三農為主題,建設新農村。泰和縣萬合鎮政府決定店邊村委為新農村建設點,以本仁堂為中心布局。在這次新農村建設中,梅岡本仁堂又煥然一新。
梅岡現大變樣,工農商學兵齊上,水泥公路村村通,人民生活奔小康,新村建設正在建八榮八恥人人講好人好事處處有,歪風邪氣一掃光,政治建村民主管,文化塑村科技邦,感謝黨的好政策,梅岡王氏更富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