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梁耀藝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東湛江
- 逝世日期:2014年6月6日
- 職業:小學生
- 榮譽稱號:深圳好少年
人物經歷,社會評價,生前夢想,校方評價,記者手記,
人物經歷
11歲的梁耀藝來自廉江,兩年前,小耀藝隨著哥哥來到深圳讀書,那時候他才上國小三年級。姐弟幾個在這個城市相依為命。姐姐梁李君比梁耀藝大10歲,已經成家。哥哥梁培洪比小耀藝大8歲,在一家企業上班。小耀藝和哥哥同睡一張床,他是家裡的寶貝。
“耀藝,快去洗澡。”2014年4月12日晚上,姐姐的催促依然沒有使他動身,這可不是弟弟平時乖巧聽話的風格。他可能有點頭暈,或許是感冒了。哥哥姐姐都沒太注意弟弟的反應。第二天早晨,耀藝從房間出來,突然連路都走不穩,幾乎摔了一跤。這可把姐姐嚇著了,趕緊往醫院送。一檢查,腦瘤。姐姐和哥哥都慌亂了,怎么會這樣?
母親李群在老家廉江接到女兒的電話,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我以為現在科學技術這么發達,再難的病都可以治好的。”她取出家裡的存款,再和親友湊了點錢,急忙往深圳趕。
4月份的深圳已經漸漸變熱,她坐在病床邊寸步不離地守著小耀藝。醫生說要做手術了,“那就做吧,趕快做,做完手術就好了。”
2014年4月16日,梁耀藝做了第一次手術。可是結果卻不像李群預料得那么樂觀,耀藝的病情並不見好轉,腫瘤反而有越來越大的趨勢。
5月8日,第二次腫瘤切除手術進行。李群開始越來越擔憂。反而是病床上小耀藝十分堅強,幾次手術從沒有掉眼淚,咬牙堅持。痛苦的表情看得媽媽和姐姐於心不忍,錐心地痛。小耀藝還不斷安慰媽媽,叫她不要擔心。看著姐姐每天送飯,小耀藝對姐姐說不用辛苦了,根本就進不了食。
病情越來越嚴重,小耀藝變得連說話都困難。6月初,小耀藝似乎感覺得到自己堅持不下去了。“媽媽,如果我活不了了,就把我捐出去吧。”媽媽李群一開始沒聽懂,她再次問兒子說的是什麼意思。小耀藝說:“把我的器官捐出去。”這個對成年人來說都是非常艱難的決定,卻從一個11歲的男孩嘴裡脫口而出。
媽媽李群先是震驚,轉念一想,卻也很平靜地面對。雖然沒上過什麼學,她從電視節目當中也看到過器官捐獻的事情,她很快聽懂得了兒子的意思。
姐姐梁李君一開始本來是極力反對的,怎么可以把弟弟的身體捐出去,起碼也要入土為安。但一想到弟弟給他講的那些課本故事,她也理解了弟弟的心愿。“可以以另外一種方式活著。”
11歲的小耀藝告訴守在身邊的家人,他看到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在做好事,“我覺得他們都很偉大,我也想做一個偉大的小孩。”
2014年6月5日,梁耀藝被轉到廣州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6月6日中午11點45分,一個醫生拉開ICU病房的小窗戶,向走廊喊了一聲:“梁耀藝的家人在哪裡?”李群輕輕地抖了一下,靜靜地走上前,在醫生遞過來的一張紙前猶豫了一會兒,然後簽上了字。搶救已經結束。
媽媽反覆收拾著小耀藝的玩具、書包、文具盒、作業本、課本……一個都捨不得扔。
媽媽李群向醫生打聽到了深圳紅十字會器官捐獻協調員高敏的電話,隨之向高敏諮詢器官捐獻的事情。
2014年6月6日下午4點35分06秒,梁耀藝在廣州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手術室內平靜地離開了人世。下午5點19分,小耀藝的腎臟和肝臟被放進裝滿冰塊的保溫箱裡,這些器官將在8小時內挽救更多的生命,而這一切,都是這個11歲的廣東小男孩自己的決定。小耀藝成為深圳第142位多器官捐獻志願者,深大醫學院第158位“無語體師”捐獻志願者。
那天廣州的天空下起瓢潑大雨,李群呆呆地望著窗外的暴雨,此時此刻她也許想了很多,也許什麼也沒想。過了一會,她開始捂著臉哭泣,手裡捏著小耀藝的照片。
2014年6月11日,共青團深圳市委教育工委決定追認梁耀藝同學為“深圳好少年”。
2014年6月25日,龍崗區文明辦召開座談會,授予梁耀藝第三屆“夢想與力量”感動龍崗人物榮譽稱號,並號召開展向梁耀藝學習活動。
社會評價
一個只有十一歲的孩子,在被病魔折磨的奄奄一息的時候,沒有哭泣,更沒有向日夜守候在自己身邊的爸爸媽媽、哥哥姐姐撒嬌,反而神情堅決的要求捐獻器官和遺體,希望以此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這不是小說,也不是電影,而是剛剛在深圳一家醫院發生的真實故事。已經病逝並被摘取多種器官的梁耀藝靜靜的躺在手術車上,醫護人員圍在周圍向這位偉大的小孩鞠躬致敬。而實際上全社會的人們都該向這個孩子三鞠躬,因為小耀藝已不僅僅是一個孩子,而已經形成了一個符號,一種精神,他的精神足以讓世人反思和懺悔。
小耀藝沒有偉大的出身,他的狀況幾乎和所有的外來工子女沒有什麼兩樣,所不同的是別的孩子跟隨的是自己的爸爸媽媽,而梁耀藝來到深圳讀書跟隨的卻是哥哥姐姐。他雖然是全家人的寶貝,但卻並沒有享受到一個寶貝孩子的一切,連睡覺都要和哥哥擠在同一張床上。但是儘管這樣小耀藝卻感到異常的滿足,能夠想到的也是儘量貢獻社會,感恩社會。一個小小年紀,生活更是始終處於社會最底層的孩子,都有這么寬廣和坦蕩的胸懷,這要羞煞多少衣食無憂只講索取不講貢獻的大人們?
梁耀藝的心靈是善良的更是純潔的,雖然小小年紀就來到了經濟特區,但其無暇的心靈幾乎沒有遭受任何污染,在生命將要結束的時候,他首先想到的,幾乎是很多大人們都“談論色變”的話題,捐出器官,捐出遺體。用自己還是健康的器官挽救更多的人,讓自己的器官在更多人的身體中繼續存活。這是一種無私,更是一種大愛。在這種瀟灑對待生命和器官的豪情面前,相形見絀的大人又何止千萬?我們不知道梁耀藝從哪得到的身體和器官可以捐贈的訊息,就是這種把身體全部捐獻的風度,又有幾個大人能夠做得到?
小耀藝走了,雖然媽媽嚎啕大哭,哥哥姐姐悲痛欲絕。但小耀藝不僅走得很安詳,甚至很滿足。也許是自己的心愿都達到了,自己的生命雖然短暫,卻並沒有絲毫遺憾,他走的坦坦蕩蕩,無牽無掛,不僅沒有給父母帶來任何的損失和傷害,更讓他們贏得了巨大的榮耀和世人的尊重。小小年紀,短暫一生,自己留給社會的財富,即便是許多大人們也自愧不如。而這種精神更有可能改變一種觀點,捐獻器官,服務社會,原來就是這么的簡單而又無比高尚。
醫護人員向梁耀藝的遺體三鞠躬,實際上也就代表了整個社會。社會要感謝小耀藝,他的器官真正受益者也許不多。但小耀藝的這種精神不僅能激勵千萬人,更能讓全社會受益。讓我們都給梁耀藝三鞠躬吧,他是一個偉大的小孩,更是一個小小的巨人。
致敬,這是2014年6月9日微博上的一個關鍵字,它不是因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件,而是因為一個11歲捐獻器官的小孩。
深圳晚報副總編輯周智琛發了條微博:致敬偉大的小孩!年僅11歲的深圳小學生梁耀藝身患腦瘤,臨走前他決定捐出腎臟和肝臟。6月6日,他的心愿達成,其捐出的器官在8小時內救了多條生命。看完這則新聞,眼淚直流,所以下了這條標題!
偉大的小孩梁耀藝的故事迅速在網路流傳,微博微信圈點讚無數,網友們紛紛表達敬意和感動。@姚晨、@王開嶺、@卓越兄等微博名人均被小耀藝的勇敢選擇而感動。這條向小耀藝致敬的微博目前已經轉發一萬餘次。
生前夢想
因為腦腫瘤的痛苦,曾經的他還想著要改變自己的理想與志願。只要能康復,他就要當一名醫生,要治好大家的病。在這之前,他只想去當一個掙大錢的老闆,日後好孝順媽媽。
遺憾地是他不能當一個醫生了。他決定捐出自己的器官,並將自己的遺體也捐給醫學院,這樣算完成了自己走進醫科大學的夢想。
小耀藝是家中的老小,雖然上面還有哥哥姐姐,但在大家眼裡,他沒有一點因為自己最小而被家人慣壞的影子。不僅如此,梁耀藝的學習成績也一直在班裡名列前茅,老師器重這個品學兼優的孩子,他身兼了多個科目的課代表。但命運弄人,病魔卻帶走了這個聰慧英俊的小男孩。
在手術室外,問起為什麼要作出器官捐獻的決定時。
小耀藝告訴媽媽,來到深圳後看到有很多人獻血,很多人做好事,我覺得他們都很偉大,我也想做一個偉大的小孩。
剛來深圳時,哥哥帶小耀藝去逛深圳書城。好多書,花花綠綠的,讓充滿好奇心的小孩東張西望。哥哥買了一本少兒科普書給他——《世界最偉大的100種科學發現發明》,這是小耀藝人生第一本課外書,他像寶貝一樣愛惜它。也許是太愛看了,隨時都去翻,書本已被翻得殘舊。
書中的核子彈、飛船、飛機等玩意兒深深地吸引了小耀藝。他不斷地拿去問姐姐和哥哥,“你知道嗎?你知道嗎?”這種孩子特有的好奇讓哥哥姐姐欣慰。他們都沒讀過多少書,心裡更加希望最小的弟弟能夠多學點科學知識。
也是在那本書里,小耀藝知道了很多關於火箭的知識。躺在兒童醫院的病床上,小耀藝突然對媽媽說,“等我好了以後,我想當一名發明家。我要造火箭,像爸爸以前用過的氧氣瓶那么大。”
病情逐漸地惡化,堅強的小耀藝也有點撐不住了:“媽媽,我好可憐。”
與此同時,腦瘤帶來的痛苦,甚至讓這個男孩想著要改變自己的理想。他不要造火箭了,他想當一名醫生。他想要治好大家的病,讓孩子們不再有病痛。為了不把醫院的床單弄髒,“媽媽,我要尿尿”是這兩個月說得最多的話。男孩的懂事讓醫院的護士看著都為之動容。
校方評價
課桌主人是梁耀藝,瞿詩濤是小耀藝的數學老師。2014年6月9日上午第四節課,他像往常一樣走進四年級三班的教室。課程的後半段,看到教室第一排左邊第二張空課桌,他心裡一緊,課桌已經空在那裡兩個月了。
瞿詩濤突然對同學們說,他昨晚心情很沉重,一直沒睡好,有點想小耀藝了。他這一提,教室里的同學忽然安靜下來,沉默地看著他,似乎想要聽到更多關於小夥伴的信息。下課之後,同學們悉數向瞿老師圍攏過來,打聽著小耀藝的訊息,“他怎么樣了,什麼時候回來。”問得瞿老師心痛。
瞿老師是這學期才教四三班的數學,才上一個多月的課,梁耀藝就已經生病住院。在他眼中,梁耀藝是一個很聰明的小孩,每次回答問題都特別積極,舉手十分主動。比瞿詩濤更心痛的是班主任宛霞,她都不知道該怎么把小耀藝已經去世這個事實告訴班上的同學。
小耀藝生病後,宛霞在班上發起了一個倡議,希望同學們回家和家長商量能為小耀藝捐款。宛老師帶著幾個同學拿著班裡同學捐助的一千多元愛心款項去兒童醫院看望小耀藝。知道老師和同學來了,幾乎整日躺在床上不能動彈的小耀藝,硬要堅持下床站起來,去走廊迎接老師和同學們。其實宛霞和同學們都不知道,小耀藝回到床上後直向媽媽喊痛,但他不想讓同學們看到他的痛苦。那一天,他特別開心,是住院以來笑得最多的一次。
四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本,有一篇課文叫《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講的是一個捐獻骨髓的故事:一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需要配對骨髓,一名台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四年級下冊還有一篇文章,也是關於器官捐獻,叫《永生的眼睛》。
宛霞上課時喜歡給學生們拓展,希望他們能夠學到更多做人的道理。在教授這篇課文的時候,她順便給孩子們介紹了一些器官捐獻的故事。課堂上,她問同學們,假如這個人是你的話,你會怎么做呢?
講台下全是非常好奇的目光。
讓班主任宛霞印象深刻的是,小耀藝在班上很有自己的想法,並且願意學那些善良的事情。她猜想,會不會是課本故事對他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事實還真是如此。姐姐梁李君記得,有一次小耀藝放學回家,便給姐姐講了一個獻血的故事,然後問姐姐,小孩子可以獻血嗎?梁李君對他說,小孩子先要鍛鍊身體,長大之後才能獻血。
每次學到新東西,小耀藝都會第一時間給家人分享。媽媽在老家時,他就讓姐姐幫忙打電話。想媽媽了,就聊聊天。有一次,他在電話里教媽媽李群讀英語,可把媽媽難住了。有一次同學的爸爸請小耀藝一起吃肯德基,小耀藝悄悄地用紙包了一塊雞腿回家,打電話問媽媽要不要吃。
梁耀藝離開人世後,其生前所在的學校打出了橫幅:致敬 我們”偉大的小孩"----梁耀藝同學,記載了學校師生對小耀藝的懷念和不捨,同時校園裡一塊特意製作的展板上,張貼著梁耀藝同學的照片、獎狀以及老師、同學懷念和哀思他的。
“生命的長度驕傲於世,生命的寬度令人擊節,生命的高度讓人致敬。”在校園的展板上,梁耀藝黑色照片下方,老師用毛筆字這么描摹他們心目中“偉大的小孩”。
在宛霞眼裡,梁耀藝是那個老師問起可不可以隨意橫過馬路,他就會很認真地回答老師的孩子:“老師,您不是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惜生命嗎?”乖巧和懂事是讓班主任和數學老師頻繁提起的詞語。宛霞回憶說:“小耀藝學習很好,是英語課代表。每天他都會利用放學後的半個小時,熱心幫助同學補習英語。”
“也許是因為天生的早熟與聰穎,也許是因為深受苦難的磨礪,他小小年紀,卻對生命持有一種開闊與豁達的理解,某種程度上,讓我們感到不可思議。”金稻田學校副校長吳忠漢在向梁耀藝致敬的文章中這樣寫道,“小耀藝是偉大的,不僅因為他對生命的崇高理解,更因為我們很多人哪怕活到80歲,也無法達到這樣的心靈高度。”
“梁耀藝同學的決定讓人敬佩,小小年紀就知道為社會、為他人做貢獻,我們大家都被這種精神所感動。”深圳市教育局局長郭雨蓉表示,孩子有這種意識,站這種精神和舉動,離不開良好親職教育和學校教育,非常感謝梁媽媽培養了這樣的好兒子,感謝學校和老師培養了這樣一名好學生。龍崗區副區長楊莉表示,龍崗為有這樣的學生而驕傲,梁耀藝同學的舉動給有需要的生命帶來了希望和期待,他的生命在延續,極大地弘揚了社會正能量。
2014年6月11日早晨,在金稻田學校操場,3000多名師生聚集在一起緬懷梁耀藝。
在追思會上,校長吳中漢的感言讓在場的師生數度落淚:“同學們!有些人憑生命的長度驕傲於世,而有的人卻用生命剎那的閃光,照亮了這個世界。梁耀藝同學便是後者。梁耀藝同學是一個偉大的小孩兒,他做了一個偉大的決定,這個決定不僅改變了自己的生命,更改變了其他幾個人的生命,梁耀藝同學雖死猶生。如今,梁耀藝同學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帶給我們的不應是悲愴和惋惜,而是一次靈魂的啟迪與洗禮。”
梁耀藝所帶來的思考和感動已經在學校蔓延開來,在紀念梁耀藝同學的留言板上寫著——
“我想不到這么小的一個孩子,竟然能做出這樣一個決定。在今天的默哀儀式中我們都哭成了一片,雖然跟梁耀藝素不相識,但他的精神深深觸動了我的內心深處。偉大的小孩,祝你去天堂後快樂幸福……”
“雖然他小,但他的偉大遠遠超越了我們。生命的價值不在於長短,而在於高度,他不僅拯救了別人,更教會了我們生命的價值。我以後也會像梁耀藝同學學習,將無私的愛給予別人,讓愛流通於世。”
記者手記
ICU病房裡靜悄悄的,只有各種治療儀器運作的聲音,小耀藝的身上插滿了各種管子。醫生和護士並沒有催促我們儘快離開病房。作為母親,李群實在不忍看著自己的孩子受著這樣的煎熬。在離開之前的一瞬間,我突然覺得在這偌大的病房和儀器中間,梁耀藝是那么的弱小和孤獨。我第一次感到手裡的相機快門聲格外刺耳。
距離器官捐獻手術的時間越來越近,我突然看不到李群的身影,下午4點19分,ICU病房的大門突然打開,醫生和護士匆忙地推著小耀藝的病床一路小跑地趕向手術室,配備各種儀器的病床瞬間填滿了電梯。因為高敏跟醫院協調之後同意我進入手術室進行拍攝,我也顧不得旁人的目光背著相機從樓梯間一路狂奔至手術室門口。
當我換好衣服洗完手走進手術室,小耀藝已經躺在了手術床上。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地觀察手術室,醫生關掉了維持梁耀藝生命的機器,監視儀上的數據越來越小,報警聲越來越急促,代表著心跳呼吸和血壓的三條線也越來越平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