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品質特性,工藝特色,技術規範,產地環境,生產地域,地理特徵,氣候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地圖信息,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梁河葫蘆絲以其悠揚、淒婉、浪漫的音色魅力,簡潔古樸的外型構造及其風情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成為了中國民間普及較廣的一種民族民間樂器。主要採用手工方式加工,高品質的選材、嚴格的製作標準、嫻熟的傳統手工技藝、專業校音器配合大師的反覆調音,成就了梁河葫蘆絲的超高品質,它保持了樂器原有的音色和風格,還擴展了音域、增強了表現力。
地理環境和加工工藝是構成梁河葫蘆絲品質特徵的重要條件。梁河地區的葫蘆絲以一個無腰的單台葫蘆作氣箱,葫蘆嘴鑽通後插入2至3厘米長的細竹管做吹嘴。常見的是底部插入三根並排的竹音管。每根竹管上端留竹節自然封閉,下端敞口。竹節向下l厘米處刻出長方形的簧窗,窗上各裝有一長方形薄銅質簧片。簧片上用刀刻出簧舌,簧舌呈約20度的銳角形。簧片刻好後用膠水貼上在簧窗上,周邊需密封。然後將音管上端安有簧片的部分插入葫蘆內腔後用膠水封閉,使之不漏氣。最長的一根竹管為主旋律音管,上開有七個(前六後一)按音孔。其餘的音管為附音管(也稱為“伴音管”),管上不開按音孔,每管只發一個單音,低音附管在右,高音附管在左。低音附管與主管全按筒音音高相同,高音附管發上五度音。
梁河葫蘆絲為手工製作,一是音量大而柔美;二是音階準確;三是發音靈敏、宏亮,無雜音或易出現“泛音”;四是本調高音“6”好發並有一定的力度,低音“5”較準,輕吹時,低音“3”好發且有一定的音量;五是打開副管後,副管與主管發音統一協調。六是原材料用為葫蘆、紫竹或黃竹,從種植、採收到後期加工都工序嚴密,密度和硬度適中,表層光亮,瑕斑較少。
工藝特色
葫蘆絲製作的工藝流程為:葫蘆→挑選→浸泡→去瓤→刮皮→晾乾→打孔→紫竹→割斷→挑選→打孔→製作→裝置簧片→校音→上膠。
工藝要點:
1、原材料的採收:採摘葫蘆時間為10至11月份的晴天,並且需等到中午12點露水幹了以後,這樣葫蘆才不會霉變,不會蟲蛀。紫竹需砍伐3年以上年齡的老竹,砍伐時間為1至3月份。
2、加工葫蘆:將葫蘆切開一個小孔後用清水泡3至5天,除去葫蘆瓤,刮皮,然後在通風較好,無太陽直射的地方晾乾。
3、選材:選擇表皮光亮,瑕斑較少,形狀好的葫蘆,然後根葫蘆的大小進行定調,紫竹選擇筆直、無裂痕,口徑大小複合定調要求。
4、打孔:根據竹子主管和副管的口徑大小,在葫蘆低部均勻的打出三個孔,在選好的紫竹上,根據定調,用鉛筆畫7個音孔,然後打孔,要求孔壁向內傾斜,音孔準確,大小均勻,音孔直徑成直線。
5、製作:將三根插入葫蘆的音管的接口用刀削成銳角形,與葫蘆的間隙儘量小,這樣就不易脫管和漏氣。三個音管竹節向下l厘米處刻出長方形的簧窗,窗上各裝有一長方形薄銅質簧片。簧片上用刀刻出簧舌,簧舌呈約20度的銳角形。簧片刻好後用膠水貼上在簧窗上,周邊需密封。
6、校音。通過校音器反覆調試,將各音調調準確,然後將三根音管插入音管進行固定。
技術規範
葫蘆絲作為樂器,最主要的質量要素為“音準、音色、音量”以及外觀精美,在較長的保存期內不被蟲蛀,溫差變化較大時,音準誤差較小。
(一)原料
1、葫蘆:選用當年生產的表層光亮,暇斑少,形狀好的葫蘆,經過水泡、晾乾。
2、紫竹:選用3至5年竹齡,粗細均勻,竹節稍長、兩連線埠徑大概一致的竹了。
(二)質量特色
1、外觀工藝:葫蘆和管體表面光滑、圓潤、無劈裂、蟲蛀;外觀塗飾光亮,色澤均勻一致;膠合部位牢固,無開裂;簧片安裝牢固,簧舌軟硬適度,不閃簧。
2、聲學品質:①律制:應採用十二平均律;②標準音:小字一組a音為440HZ;③音準要求:筒音的音準誤差應不大於±15音分;④音質:發音明亮,聲音柔美,合聲渾厚豐滿。
3、演奏性能:①發音靈敏,富有表現力;②吹奏省力,手感合適,便於演奏;③孔位準確,孔壁向內傾斜;④各部位銜接嚴密,無漏氣現象。
產地環境
生產地域
梁河為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轄縣,地處雲南省西部橫斷山脈西南端,高黎貢山西麓坡階地中的峽谷地帶,介於98°06′—98°31′,北緯24°31′—24°58′之間,縣境南北縱距49千米,東西最大橫距45千米,縣轄總面積1159平方千米。東北與騰衝縣接壤,東南與龍陵縣交界,南與芒市、隴川縣毗鄰,西與盈江縣為鄰,縣城遮島距省會昆明742千米,距州府芒市122千米。梁河歷史悠久,作為內地通向東南亞、南亞的交通要道和古代軍事戰略要衝,又是一個多民族集聚區,在民族之間、內地與外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響中,形成了底蘊深厚的多元文化。由於多民族的相互交融,邊疆少數民族的樂器文化在梁河源遠流長,葫蘆絲的產生、傳承在梁河具有了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
地理特徵
梁河地處雲南省西部橫斷山脈西南端、高黎貢山西麓坡階地中的峽谷地帶。境內地勢由北向南漸低,最高點是北部海拔2672.8米的瘌痢山頂,最低點是南部海拔860米的勐養鎮老芒東;有中山、低山、火山錐、台階地、河谷平壩5種地貌類型,是半山半壩縣,其中壩區面積144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12.42%,山區、半山區面積1015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87.58%。全境由癩痢山、芒鼓山、江東山樑子三大山脈及大盈江、龍江兩大水系組成,三大山脈之間有遮島壩、蘿蔔壩、勐養壩三個壩子。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歷年平均氣溫為18.4℃,最熱月平均氣溫23.0℃,最冷月平均氣溫為11.0℃;歷年平均年降雨量為1436.7毫米。在全縣173.85萬畝的土地面積中,海拔1400米以下的面積為83.84萬畝,山區峰巒疊嶂,地勢陡峻,溝谷縱橫。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梁河非常適宜種植亞熱帶植物,特別適合種植葫蘆絲原材料葫蘆絲紫竹。
氣候環境
梁河縣地處低緯高原,受西南季風影響和高黎貢山屏障的阻截作用,形成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氣候溫和,立體氣候明顯。最主要的氣候特點是四季不分明,乾濕季分明,冬季寒冷天數少,春夏秋季時間長,日照時間長,積溫熱能豐富。年均氣溫度18.3℃,最冷月平均氣溫10.9℃,最熱月份平均氣溫22.9℃,全年雨日126至於189天。梁河的特殊氣候為葫蘆絲原材料種植,採摘和加工提供了最有利的氣候環境。葫蘆的種植期、生長期、採收期都恰逢最適宜的氣候條件,3至4月份種葫蘆,平均降雨量為50.4毫米,平均氣溫22℃,6至9月份為掛果生長期,平均雨量為289.2毫米,平均氣溫27.8℃,11至於12月分採收,平均降雨量為25.2毫米,平均氣溫21.6℃。紫竹要在滿齡三年後方可採用,砍伐時間為1至至3月份,平均降雨為18.9毫米,平均溫度為16.2℃。葫蘆和紫竹的採收和處理在11月份至3月底完成,這段時間降雨量少,空氣濕度小,陽光日照時間段,適宜葫蘆和紫竹的晾乾,加工出來的葫蘆絲不會被蟲蛀,表屋光亮。
歷史淵源
葫蘆絲,阿昌語稱“拍勒翁”,佤語稱“拜洪廖”,葫蘆絲是雲南少數民族特有的樂器之一,主要流傳於雲南省滇西傣族地區梁河等地方,在布朗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中也較為流行。
“葫蘆絲”在民間稱為“葫蘆簫”、葫蘆笙。“葫蘆絲”名稱的由來源於一份《德宏採風報告》,1953年,當時雲南省人民文工團(現雲南省歌舞團前身)的文藝工作者到德宏地區進行採風,發現了葫蘆簫樂器,採風結束後,還收集了一些樂器帶回昆明,有大有小。回昆明後,採風小組撰寫了一份詳細的《採風報告》,其中音樂部分,是由時任文工團的樂隊隊長、採風小組的負責人之一林之音先生執筆,報告中對德宏地區傣族中流行的樂器、樂曲、民歌、舞蹈音樂等都作了詳實的文字描述和曲譜記錄,“葫蘆絲”的漢語譯名,自此開始。
文革前,葫蘆絲音樂屬自然傳承,在傣族居民為主的地區廣泛普及。
20世紀60年代,德宏的文藝工作者曾試圖將葫蘆絲搬上舞台,未獲得成功。
直到1978年,在德宏民族歌舞團工作的龔全國對葫蘆絲改良取得突破和進展。
20世紀80年代,葫蘆絲改良後,由自然傳承向師傳轉化,開始走向了大眾化、藝術化、舞台化國際化。
2003年,雲南省啟動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普查工程,梁河文化局對民間的葫蘆絲藝術作了深入細緻的調查。關於葫蘆絲在梁河傳承的歷史,老人們都說“祖輩人就會吹,作為商品銷售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主要銷往瑞麗、芒市、隴川、緬甸,和隴川老藝人換戶撒刀”。早期的葫蘆絲的舌簧用竹片,音量小,容易壞,後來改用銅片,20世紀50、60年代製作葫蘆絲完全靠手工,銅片的來源是揀子彈殼錘制而成。
2007年至2011年,梁河舉辦了兩屆葫蘆絲節,投入資金600餘萬元,參加活動人員1680人,觀眾人次6萬餘人次。
生產情況
2012年,梁河有葫蘆絲作坊8個,從業人員50多人,年生產銷售葫蘆絲40000餘支,實現產值260萬元。產品銷售以訂單銷售為主,主要銷往北京、上海、湖南、湖北、廣州、廣東昆明等十多個大中城市。種植葫蘆60畝,種植紫竹10畝,原材料完全自給自足。有葫蘆絲專業合作社一個,鄉鎮建有葫蘆絲傳習點3個,年培訓學員120餘人次,縣城常年設葫蘆絲培訓網點6個,年培訓1200餘人,梁河通過8級以上葫蘆考級的演奏人員200多人,10級以上葫蘆絲考級的演奏人員60多人。
2016年,梁河縣有葫蘆絲生產企業6家,專業合作社2家,手工作坊4家。年產葫蘆絲3萬多支,產值600多萬元,從業人員20多人,全縣每年種植葫蘆40多畝,年產葫蘆8萬多個。有專業的葫蘆絲培訓機構3家,年培訓2000多人,已註冊的葫蘆絲品牌有7個,產品銷售以訂單為主,主要銷往上海、湖南、湖北、廣州、昆明等城市。
產品榮譽
2005年,梁河葫蘆絲被列入首批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06年,梁河縣被雲南省政府命名為“葫蘆絲之鄉”。
2011年,梁河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民族文化之鄉”。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質量技術要求
一、葫蘆
1.品種:“鐵葫蘆”等。
2.立地條件:土壤類型為河流沖積土、沙壤土和壤土,pH值5.7至6.6,土壤有機質含量≥1.3%。
3.栽培管理:
(1)育苗播種:3至4月播種育苗,苗齡30天至40天,幼苗3葉後定值。
(2)整地施肥:定植前每畝施腐熟有機肥4000千克至5000千克,做成1.5米高畦定植。
(3)定植時間:4月下旬至5月上旬,每畦栽2行,株距30厘米至35厘米。
(4)水肥管理:幼苗長出5片至7片葉時,在高畦內每畝追施腐熟有機肥800千克至1000千克,覆溝後澆水,花期不澆水,坐果後及時追肥澆水。
4.採收加工
(1)採收:10月至11月,果實呈金黃色時開始採摘。
(2)選材:顏色黃、皮厚結實,底臍小而正中,外形周正。
(3)製備:採收後2天內刮皮,在室外陽光下自然晾乾,清理內部雜物。
二、紫竹
1.種源:紫竹。
2.立地條件:土層厚度為50厘米至100厘米,土壤類型為砂壤土,土壤pH值4.5至7.0,地下水位50厘米至100厘米。
3.栽培管理:
(1)栽培密度:密度3株/平方米至4株/平方米,株行距50厘米至60厘米。
(2)定植:
①散生竹:10月至翌年2月。
②叢生竹:2月份移栽。管理條件好或採用容器竹苗可四季種竹。
③混生竹:2月至3月和10月至12月。
4.採收及加工:
(1)採收:8月份採伐生長3年以上竹株。
(2)選材:紫黑色,竹質緻密,形狀筆直,無病蟲害。
(3)製備:選材→晾乾→清理內部雜物。
三、製作工藝
工藝流程:手工打孔→打磨簧片→安裝→調試→檢驗→包裝。
四、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音色柔美圓潤。環境溫度20℃至25℃,相對濕度40%至75%條件下,在440.00Hz至443.83Hz範圍內確定小字一組a音的頻率,各音音準允許誤差不超過±15音分。
2.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梁河葫蘆絲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雲南省梁河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雲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梁河葫蘆絲的檢測機構由雲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
地圖信息
地址: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南甸路103號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