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成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輔導員)

梁成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輔導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梁成山,男,漢族,中共黨員,1979年5月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學工辦主任、輔導員。2008年8月起從事輔導員工作。2008年擔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2008級(201人)輔導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梁成山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79年5月
  • 性別:男
獲獎情況,工作情況,從記者到輔導員,文字寫到心坎上,部落格架起一座橋,

獲獎情況

2009年
楊凌示範區優秀團幹部;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大學生社會實踐優秀指導老師;
2010年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進個人;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9年度優秀輔導員;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個人;
2011年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優秀黨員;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進個人;
2012年
全國高校優秀輔導員部落格評選優秀部落格獎。
榮獲“2011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提名獎”

工作情況

從記者到輔導員

四年前,作為記者,梁成山曾多次憑藉優秀的攝影作品、文章和策劃而獲得國家級、省級獎項。2008年,緣於對大學生的關心和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他放下心愛的相機,放下追求了十年的新聞理想,放棄六年順風順水的記者生涯,再次走進大學,開始做一名普普通通的輔導員。
多年的專業積累和記者從業經歷,培養了其敏銳觀察,積極溝通,正面引導,迅速解決的工作能力和作風。他善於總結,勤于思考,用行動和文字踐行新時期輔導員應盡的責任和使命,善於用生活中的小事講述樸素而真誠的道理,孜孜不倦的在農林院校傳播和倡導人文精神。他深知這是一份再普通不過、瑣碎不過的工作,是一份需要按規章、按制度、按原則辦事的工作,但他更知道這也是一份需要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工作,因為他面對的是一群懷揣著大大的理想,青春年少,未來充滿著無限可能的孩子,每一個人都獨一無二。
他怕他的學生在大學四年里,丟了時間,卻沒有成長,他怕忘記了對學生的叮囑,他怕羅嗦了又招人煩,他怕日子長了,瑣碎會磨掉他的熱情,他怕在普通的崗位上沒了思考,他更怕對學生單純的說教。他知道成長需要陪伴和引導,但是,什麼是比較好的方式呢?2008年11月,他在部落格中寫下第一篇工作心情隨筆——《大學裡的那點事》,從此開始了四年的不懈探索和努力。

文字寫到心坎上

他在部落格簽名中寫道:“寫給我的學生和我自己,不求‘渡人’,但求不誤人子弟。”而四年來,他用90餘篇原創部落格踐行著他的諾言。
四年來,他把自己在工作中的所見所聞和人生感悟寫出來,和學生們一起分享。從考試掛科、獎助貸減免到愛情友誼、心理輔導、入黨評優;從就業指導、更換專業到課餘生活、社會實踐;從禮貌、儀態到誠信、獨立性的培養等等,通過這些瑣碎的事情把最淺顯的道理告訴學生,讓學生學會為人處事、積極面對生活和學習。他說書寫“大學裡的這點事”,力爭給自己和學生提供一面鏡子,讓讀到這些故事的人從中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而且要大家知道大學並沒有想像中那么神秘,只要懷揣夢想,完全可以讀懂、讀好大學。四年來,每每遇到學生出現群體性思想波動的時候,他都會以博文的形式及時化解學生心裡的難題,他的學生都會紛紛上網留言,相互討論,更多的願意吐露心聲和自我反思。師生之間的溝通不僅變得及時、便捷、簡單,更多了幾分輕鬆和真實。
梁成山的部落格集聲音、圖表、文本、圖像、動畫於一體,通過其特有的互動性、開放性、隱秘性和連結性等特點促進了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交流。用書寫部落格的方式避免了對學生空洞的說教,消除了現實中身份、地位的差別,避免過度的形式化、教條主義,適當運用學生中流行的“網路語言”,打破師生間的代溝,多方之間自由、平等、坦誠地進行思想交流、心靈溝通和情感相融,形成了德育的合力。這種方式使得德育工作更具個性化、開放化、實時化和趣味化,以心換心,真誠相待,更有利於引導、教育和培養學生成長成才。
用身邊的小事,訴說和剖析學生成長的精彩與迷茫,進步與困惑。梁成山的部落格主要圍繞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感與擇業等問題,急學生之所急、解學生之所需。最難能可貴的是善於撲捉細小的問題,像基本的禮貌、打招呼的方式、求職信的寫法、如何實習等,他都能一一給學生提個醒。他不想精雕細琢學生,但是他不願自己的學生敗在細節上。
他也用部落格表達自己對學生的要求和願望。“野蠻生長”是他給08級同學的一個成長理念。他認為外力是有限的,學生走向社會後遇到多大的困難和挫折,都只能自己去面對和應付,因此,鼓勵學生要學會自己處理問題,要學會堅韌,學會有力度的生存,學會從容面對一切——榮譽、成功、挫折和磨礪。他在部落格里曾這樣告訴他的學生:“我愛你們,你們更要愛你們!”
他寫部落格還有另一翻良苦用心,他只想給學生人性化的關懷,不願影響學生的獨立性。部落格中每個故事都不同,但是始終圍繞著這樣幾個關鍵字:樂觀、真誠、堅持、獨立、寬容、大氣……他覺得這些人性美好的品質應該被倡導,被內化。他相信把這些精神寫進部落格的故事,有種潛移默化的力量,效果應該會比直接面對面宣講更好。這種方式也讓學生多了一種選擇,喜歡的學生可以選擇閱讀,不喜歡的學生可以保留自己的想法。
有個學生給他留言說:“您總是時刻準備著傾聽他們的故事,並盡力的去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大學裡的那點事》,恰似他為大學生開的一扇窗,讓溫暖的陽光灑進來,讓屋裡的人都看到希望。

部落格架起一座橋

1.從溝通和交流通往實際問題的解決
在一個個故事的書寫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富有人文特色的輔導員部落格,開創了客群面廣、延續性好、無時空場所限制的全新師生交流方式,它搭建起了輔導員、專業老師、學生和家長之間的多方位溝通的橋樑,甚至吸引了其他高校學生的加入。梁成山開部落格的用意不僅僅只是在心與心之間架起真誠溝通的橋樑,更重要的是要從溝通走向實際問題的處理和解決。
通過部落格及時、便捷、真實地了解學生的想法、需求和心理動態,和學生及時溝通,在充分了解學生意願的基礎上,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在農林院校倡導人文氣質的培養,注重引發學生的專業興趣和專業思考。以部落格為抓手,他在全院開展校園模擬招聘,按照“增強就業實力”的理念,展示大學生風采,對創造和諧校園文化產生了積極而有益的影響。
為了擴充學生的知識視野,表現人文學子的文科素養,彰顯學院的人文特色和人文氛圍。梁成山給學生設立了“1&4讀書計畫”,即一年內至少讀四本課外書,並編寫讀書心得,每學期末進行班級讀書總結,評定“優秀讀書個人”並頒發證書和獎品。此外,還邀請學院的領導、“兩課”教師和專業任課教師做讀書筆記的指導老師,提供書單、解疑釋惑。目前,他帶的學生每月將讀書心得體會匯集成冊,廣泛交流,效果良好。他還適時地將學生在部落格反映的困惑和迷茫整理成書,取名《用“心”成長》,指導低年級學生四年的大學生活。
2.從學校通往家庭
面對學生出現諸如心理危機、誠信缺失、網路成癮、感情困惑、陷入傳銷組織和就業困難等問題,有自身的因素,也有學校教育和親職教育的影響因素,梁成山認為學校與家長之間互動的缺失加劇了這些問題的嚴重性。他通過部落格積極主動地與家長進行交流溝通,希望能夠解決因學校和家庭之間缺乏溝通而導致的種種現實問題,加強學校和家庭之間的相互了解,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共同協作,共擔責任。
3.從實踐通往理論探討
在與家長的溝通中獲得靈感,梁成山認為完備的高等教育運行模式不僅僅是高校單方面運作就可以達到目標的,更需要學校、學生、家庭與社會四位一體的配合與協作。2010年他申報獲批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立項號:10JDSZ3075),正在帶領他的學生一起深入研究學校和家庭在高等教育方面的聯動模式。
在與學生的互動過程中,梁成山也關注校園文化建設,他不僅帶領學生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還在部落格里發起校園文化建設的調查活動,發表相關研究論文3篇。
他堅信教學是相長的過程,他希望和學生之間建立起最便捷、最真誠的溝通機制,他希望給學生更多的引導和有用的建議,他也坦言從學生身上學到更多。因為成長與年齡無關,每個人都需要成長。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在輔導員的崗位上能做一個良醫,不僅可以診斷準確,還能開出治癒的良方,他也希望他的學生在接受了大學教育之後,都能款款地走向自己舞台的中央。
在這個最普通的崗位上,他願意傾聽,記錄和分享,他奔忙著,思考著,也感動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