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壩子

梁平壩子

梁平壩子,又稱川東壩子,是川東平行嶺谷的一部分。位於重慶市梁平區中部,東、西兩山之間,是一塊由古代湖泊沉積而成的平壩,地勢平坦而開闊,面積100.73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5.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梁平壩子
  • 外文名:LIANGPING BAZI
  • 別名:川東壩子
  • 面積:100.73平方公里
  • 所屬地區:重慶市梁平區
  • 地理位置:重慶市梁平區中部
  • 所屬地形區:川東平行嶺谷
簡介,形成原因,

簡介

重慶市梁平區地貌由於地質構造、地層分布和岩性的控制,以及受水文作用的影響,呈現“三山五嶺,兩槽一壩,丘陵起伏,六水外流”的自然景觀,形成山、丘、壩兼有而以山區為主的特殊地貌。境內有東山、西山和中山,均呈北東走向,平行排列,互不銜接。山區海拔500—1221米,面積606.5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32%。東山(黃泥塘背斜)和西山(明月峽背斜)因山頂出露的嘉陵江組灰岩被水溶蝕成為狹長的槽谷(在東山為城南槽、在西山為百里槽),兩翼須家河組沙岩相對成為陵峽的山嶺,故為“一山兩嶺一槽”型。中山(南門場背斜)頂部未出露嘉陵江灰岩,無溶蝕現象,仍保持“一山一嶺”型。在“三山”之間分布著許多起伏不平的丘陵,東南和東北為深丘,中部和西北部為淺丘。面積1184.9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62.9%。在區境中部,東、西兩山之間,有一塊由古代湖泊沉積而成的平壩,地勢平坦而開闊,面積100.73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5.4%,它被稱為川東第一大壩,即梁平壩子。區境內的地勢高出鄰區縣,高灘河、波漩河、新盛河、普里河、汝溪河和黃金河等六條主要河流迂迴於平壩淺丘之間,河床狹窄,分別流入萬州、忠縣、墊江、開江和達州

形成原因

川東平行嶺谷是中國地質研究的天然標本,一是30多條山脈皆作北東走向,並與河流依次平行排列,故地理上稱為川東平行嶺谷。自西向東主要有華鎣山銅鑼山南山)、明月山、鐵鋒山、木歷山、挖斷山、觀面山、精華山、方斗山等多條山脈;西南則為華鎣山南延的九峰山雲霧山縉雲山、中梁山等支脈。地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二是嶺谷形態截然不同,川東平行嶺谷地區地表褶皺緊密,地貌上多表現為背斜成山,向斜為谷。背斜山地長者逾300公里,短者不足20~30公里。山地陡而窄,寬5~8公里,高600~1000米。
我國最典型的褶皺山區就在川東。典型褶皺地貌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山谷相間,彼此平行,形成平行嶺谷區地貌。這種標準褶皺地形向以歐洲侏羅山區為典型,但是,侏羅山斷裂很多,背斜並不標準,而每見斷塊山形。因此,川東平行嶺谷區才是世界上典型的褶皺山地。
這裡背斜山和向斜谷平行分布,伸展300公里以上。河道也是互相平行,山嶺相當背斜頂部由硬岩構成(如華鎣山1,433米,高登山1,704米)。向斜相當弱岩部分,每成谷地,稱為壩,每為縣城所在。由於它位於華南弧北翼,故山地作東北到西南走向,而和四川盆地的遺傳河谷流向不同,如嘉陵江即由北南流,下切在褶皺山區時,即形成了橫切山地的峽谷,在重慶主城區西北,切過雲霧山縉雲山和中梁山三條背斜山,成為“重慶嘉陵江小三峽”(觀音峽溫塘峽牛鼻峽)。同樣,長江在重慶主城區也切過中梁山、銅鑼山明月山,形成“重慶市區長江小三峽”(貓兒峽、銅鑼峽、明月峽)[1]。這裡已不是紅層地區,而是在紅層下面的較老地層出現。峽谷形態即為古生代石灰岩層所成,石灰岩區河谷地形以陡坡為特點,峽區還有洞岩地形的發育,表示嘉陵江本來是它上面的紅層中發育的古河道,今天是條遺傳谷。
向斜谷里分布著平原和一些由砂岩和頁岩所形成的小丘。這是川東富饒的地方,有“梁平壩子新寧田”之諺,即壩子以梁平為最多(80多個),最大(梁平壩138平方公里),田地以新寧為最好。川東褶皺區地層較老,這是由於山地由褶皺抬升起來,成為高出紅層的山地,也把二疊紀煤系抬升出露成為煤田區,使山城重慶具備了工業城市的條件。谷地沿石灰岩溶蝕出來的叫做“槽”,未成槽形的也每呈現一串巨大的溶蝕窪地。稱為“凼”。凼與凼之間每有地下河溝通。有的凼還由於在“槽”谷底部發生,把槽谷變成一串凼地。槽谷中也有岩溶湖形成,如出名的廣安華鎣山上的天池即可利用為山下灌溉用水,雨季湖面積達2平方公里,有小西湖之稱。
縣城多建立於壩中,彼此相距100~180里,故有“縣過縣,一百八”之語。可見嶺谷平行的地形對人們活動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