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由《光明日報》社、四川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梁平縣社科聯等單位聯合舉辦了“梁山真儒、天下來學”為主題的“2014來知德儒學思想國際研討會”。“梁山真儒、天下來學”首次由四川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院長舒大剛教授題名,謝幼田教授書丹。
基本介紹
- 本名:來知德
- 字號:字矣鮮
號瞿唐 - 所處時代:明代
- 出生地:四川梁山(今重慶梁平)
- 出生時間:1525年
- 去世時間:1604年
- 主要作品:《周易集注》《來瞿唐先生日錄》等
來知德,梁山真儒 天下來學,1.學術研討會,2.文化研究及立德修身的寶貴資源,3.讓“來學”走進生活,
來知德
來知德(1525—1604),字矣鮮,號瞿唐,四川梁山(今重慶梁平)人,明代理學家、易學家,著名詩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舉人,屢上公車不第,遂“杜門謝客,窮研經史”,隱居求志,著述為樂。其晚年,朝廷特授翰林院待詔,不赴,敕建“聘君仁里”石坊。著有《周易集注》《來瞿唐先生日錄》,分別收入《四庫全書》和《續修四庫全書》。後世尊其為“一代大儒”、“崛起真儒”,建來公祠以祀。其學術思想和文學創作,別開生面,卓然成家,易學成就更是獨樹一幟,時稱“絕學”,“孔子以來未曾有”,對後世影響至深,研究者遍及海內外。
梁山真儒 天下來學
1.學術研討會
2014年是一代大儒來知德逝世410周年,為紀念緬懷先賢,挖掘弘揚來氏易學,由《光明日報》社、四川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梁平縣社科聯等單位聯合舉辦了“梁山真儒、天下來學”為主題的“2014來知德儒學思想國際研討會”。“梁山真儒、天下來學”首次由四川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院長舒大剛教授題名。台灣著名學者、國際易經學會台灣總會理事長、世界易經大會常務理事團主席徐芹庭,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謝幼田等在研討會上作了學術交流,“梁山真儒,天下來學”由謝幼田教授書丹。
來知德是明代著名的理學家,寫就了舉世聞名的《周易集注》,《四庫全書總目》謂其“參互旁通,自成一說,當時推為絕學”。來知德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為後世留下了不竭的精神財富。
2.文化研究及立德修身的寶貴資源
來知德學識淵博,道德純粹,生時即獲得“三川高士”“一代大儒”“盛世真儒”等稱譽。當時,科舉當道,士子文人唯讀《四書章句集注》,心學末流“束書不觀”,他卻熟讀經子百家之書,窮究天人義理之學,“冠道德,履仁義,衣百家,佩六藝”(《答客問》)。他學通三教而歸本於儒家,躬行孝悌以盡其倫理,在儒學、理學、易學、子學以及文學等領域,都有精深造詣,自成一派,卓然宗師。時人郭青螺贊其“悟徹八關,惟遜志於道德性命之奧;節高三峽,不投足於富貴利達之場”(《太史來瞿唐先生年譜》)。
來知德現存理學著作12種,學術“以致知為本,盡倫為要”(《明史》本傳)。他突破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格物致知”的成說,提倡遏止人慾以存天理、格盡物慾而致良知;指出《大學》的“明德”,即《中庸》的“五達道”,亦即踐行“五倫”之教;主張“有物乃有理”“理在事中”,具有樸素唯物論的思想。他在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代理學、陽明心學的基礎上,克服漢學的繁苛、理學的空疏、心學的逃禪,進而將儒學思想落實到躬行孝悌、實踐倫理上來。
他窮三十年之力鑽研《易經》,突破漢儒“卦變”、玄學“掃象”、宋儒“溺數”之弊,獨闢蹊徑地發明了“錯綜”學說,深入探討“象、辭、變、占”結合的解《易》理路,成《周易集注》巨著。其所注所言,“皆由冥心力索,得其端倪,因而參互旁通,自成一說,當時推為絕學”(《四庫全書總目》本書提要),為後來者所追捧,研究和效仿者不一而足。特別是他創製的《來氏太極圖》,獨標“對待者數”“流行者氣”“主宰者理”,頗合辯證法“事物是矛盾對立的”“矛盾是運動變化的”和“運動是有規律可循的”等法則。
他愛好文學,凡其所遇所感,皆付諸於詩。生平撰詩文集13種,快樂生活,快樂吟詠,自謂:“德蓬蒿之子,平生不以富貴為意,甘貧慣熟,偶得聞道,如自淵而升於天,日日是樂,文章自樂而得之者也。”(《答吳蒙泉》)刺史傅公敘《瞿唐日錄》,謂其“六經、百家書無不讀,樂道安貧,抱膝長吟,所著詩中更無一愁字”(《太史來瞿唐先生年譜》)。其創作風格平實自然,言之有物,不事雕琢。《自序》稱:“隨意興所到,未計工拙,未曾學古人,亦未焚稿。”如在京師應舉時,得家書聽說父病母盲,遂焚路引而題詩:“莫遣紅塵客子知,殷勤謝爾夜題詩。兩行黑字催人老,一幅烏絲覺我痴。萬里鵬程何足論,雙親鶴髮已多垂。此中有路尋堯舜,東海宣尼是引師。”還以詩言理,自稱“道言”,如:“昔年行遠不知遠,今日登高始覺高。知遠知高天近午,泗濱佇目望飛舠。”(俱《太史來瞿唐先生年譜》)生動揭示了人生體味、事物認知將隨閱歷增多而加深的哲理。
來知德生當晚明嘉靖、隆慶、萬曆三朝,政治由盛而衰,君主腐朽沉淪,朝廷黨爭日烈,世風奢靡無度,士人無恥至極,民生艱難之至,四方擾亂不已,大的農民暴動已在醞釀之中。來知德不願與世浮沉,毅然絕棄科舉,追慕孔孟,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是純粹高尚的道德實踐家。來知德不汲汲於科名利祿,在京師焚引之時,有朋友勸阻道:“本朝以科目為重,焚引別無路矣。”他卻慨然說:“有聖賢一條路,做聖賢不要命。無論富貴貧賤,皆可能之。割斷了科目一條腸,孔孟由我做去!”(《太史來瞿唐先生年譜》)平生以孔子“三戒”“四勿”、孟子“三好”為入聖之門,以為:“好勇、好貨、好色,殺身也是此三件,亡家也是此三件,殃及子孫也是此三件。”(《省覺錄》)以為消得三欲,便此心清明,一團天理,自然流行,與聖同域矣:“人慾既消,此身雖是血肉之軀,乃一團天理矣。既是一團天理,無一毫人慾之私,則能與天地合一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格物諸圖引》)他一生躬行孝悌,少以“孝童”舉,長因孝親而輟考。晚年,朝廷以“翰林院待詔”的殊榮徵辟他,亦被他婉轉拒絕。來知德的一生,是學術研究的一生,道德實踐的一生,也是為其鄉黨樹立榜樣、移風易俗的一生。立德、立言,堪稱不朽。當時人稱讚他“光風霽月”“一團天理”“無一毫人慾之私”,乃“瞿唐瑞氣”“一代真儒”,又稱他為“來夫子”“來聖人”!
梁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來知德一生研究《易經》,遵循“進德修業”,推尊“崇德廣業”,追求“盛德大業”。其平生不追名,不逐利,不好色,不呈勇,是內修聖德、外履仁義的一代名儒。他的學術成就自是研究中國儒學史、易學史、文學史不可忽視的內容,他的高尚品德更是當下社會公德教育、職業道德重建、家庭美德培養、個人品德砥礪和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偉大中國夢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
3.讓“來學”走進生活
梁平有著民間生活儒學的深厚源頭,這是梁平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巨大優勢,這些優質資源包括來知德及其家族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一是為政以德、為富以仁。也就是要做儒官、儒紳。來知德的曾祖曾經當過雲南的縣令,為官清廉,晚年致仕回家,見鄉親遇災窮困,當著債務人的面燒毀借契,散財家財。來知德繼承了這一優良家風。
二是經商要信,要成為儒商。來知德的父親靠開小客店謀生,客人暫存一個包袱,兵荒馬亂中,客人不知去向,三年後客人回店,包袱從未打開,200兩文銀一分不少。這個“還遺金”的故事,梁平家喻戶曉,“仁賢鄉”的榮譽就是當時的政府頒授的,來氏家風就是梁平的民風。
三是立身要誠,要善於把握自我。來知德之所以成為“一代真儒”,就在於他能很好地認識自我、把握自我,懂得在他所處那個時勢下,自己不適合乾什麼,適合乾什麼。他早年取得鄉試第五名,後會試不第,幡然醒悟,決心學做孔子。
四是治學要精。來知德說不上有什麼師承和家法師法,是自學成才,卻學無常師,海納百川,綜羅百家,出入漢宋,在深山老林里苦學精研29年,完成《周易集注》。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不要迷信什麼大學、導師,成才之路不止上大學這樣一座獨木橋。
五是孝悌為本。孝親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承,是建立在天生的、自然而然的血緣情感之上的倫理道德。有人說,朝聖叫信仰。看看中國的春節,幾億人在短時間內湧向心中的聖地——家,用最現代的交通工具,也有用原始的辦法,騎腳踏車,甚至步行回家,這就是中國人的信仰,這就叫“孝”。來知德是個至孝的人。孝行是生活儒學、民間儒學的第一要義。
六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來知德早年不被理解,被認為瘋瘋癲癲,往往被人誤解,被有權勢的人打壓,他遠避萬縣深山,當他成一代大儒後,明朝政府儘管腐敗,但還是有些地方官大力舉薦,促成明朝中央表彰來知德。這其中有不少關於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重視。
七是弘揚儒學,建立文化自信、道德自信。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們提出要由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這種轉變仍在過程之中,其中包含著由革命法制向治理法制的轉變、由革命文化向和諧文化的轉變,等等。治理法制講尊重人權,講公平公正,講服務政府,建設法治中國、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儒家的“和實生物”“和而不同”包含了“和實生法”的天才猜測。簡言之,法是“和”的產物。任何一部法律法規都是不同利益集團妥協的產物,是“和”的產物。立法要“和”,執法和司法也要“和”,不偏不倚、不輕不重、無過無不及,才能公正公平。搞現代法治一定要尊重自己的傳統。中華法系的靈魂是儒家思想。儒家一貫主張德禮為先,刑罰是不得已而用之的手段,主張德主刑輔、禮法合治,主張法律與道德的相向性,“禮之所去,刑之所取”。法治建設的基礎是道德建設、文化建設。一個民族的精神所在就是它的文化,而我們民族的文化符號之一就是孔夫子,在梁平,就是“一代真儒”來知德、來夫子。梁平從地方文化、本地先賢中發掘資源來提升全縣幹部民眾道德自信、文化自信,很接地氣,也更具有文化力、道德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