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海桑(學名:Sonneratia ovata Backer)是桑海科,桑海屬喬木,高可達20米。有呼吸根,薄,尖。葉片寬卵形到近圓形,基部寬,圓形或近心形,先端圓形,無粘液。花多,花筒在花期,細瘤狀,有棱紋,肋骨沿著具柄的基部下延;萼片正面強烈微染紅色,通常貼伏在成熟的果上。花瓣白色,線形。雄蕊花絲白色。種子藏於果肉內;外種皮不延長。
分布在泰國、馬來西亞、紐幾內亞巴布亞灣以及昆士蘭等地。中國的海南島亦有分布。生長在海岸灘涂上,土壤為紅樹林鹽土,亦可適應土壤結實、貧瘠、水分較低的殘次林地。
桑海桑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問帶的木本植物群落,是海灣河口地區生態系統最重要的第一生產者,具有防風防浪,促淤造陸,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海岸漁業,開發海洋藥物,開展生態旅遊等重要的價值。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病蟲防治,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喬木,園柱狀,高10(-20)米高。呼吸根約20厘米,薄,尖。葉柄5-6毫米;葉片寬卵形到近圓形,4-10×3-9厘米,基部寬,圓形或近心形,先端圓形,無粘液。
花多為6瓣。花筒2-3厘米,在花期,細瘤狀,棱紋6,肋骨沿著具柄的基部下延;萼片正面強烈微染紅色,約1.5厘米,通常貼伏在成熟的果上。花瓣通常無,很少退化,白色,線形。雄蕊花絲白色。果直徑3-4.5厘米,約等於花筒的寬度。種子藏於果肉內;外種皮不延長。
產地生境
分布在泰國、馬來西亞、紐幾內亞巴布亞灣以及昆士蘭等地。中國的海南島亦有分布。生長在海岸灘涂上,土壤為紅樹林鹽土,亦可適應土壤結實、貧瘠、水分較低的殘次林地。
繁殖方法
取出貯備的桑海桑種子,用清水沖洗乾淨,稍陰乾後即可播種。播種前用3%-5%的高錳酸鉀對種子和營養土進行消毒。播種方法採用撒播。播種要均勻,密度要合理,密度過大易引發各類腐爛病,密度小,出苗率低,合理的密度為在20厘米X20厘米的面積上,大約80-100株小苗。播種後覆蓋0.2-0.3厘米厚的營養土,再用紗網蓋住苗床,紗網要拉平,四周用海泥將紗網壓實,避免漲、退潮時潮水沖刷種子。盆播需用2-3層濾紙覆蓋固定種子以便澆水,同時濾紙有很強的吸水能力可保持種子水分。試驗表明,桑海桑種子含水量為58%左右,當種子含水量降至22%時便喪失發芽能力。
桑海桑一年四季均可播種,但最佳發芽時間為在種子處理好之後,經25天貯藏再播種,過早或過晚種子發芽率都會顯著降低。貯藏25天的種子播種,在氣溫28-35℃下,4-6天開始發芽,7-9天發芽完成。種子發芽10天后床上幼苗已定根,可將紗網揭除。
栽培技術
鹽度控制:在桑海桑育苗過程中,淡水管理極為關鍵。過高的海水鹽度會制約種子的發芽和幼苗生長。灘涂上育苗補充淡水可降低圃地中的水分鹽度。淡水的澆灌量根據苗的大小而定,播種後每天澆3-5次,每次退潮後要及時噴水,以降低圃地中的水分鹽度,並可沖洗紗網或幼苗表面的泥漿。可用鹽度計測量圃地中的水分鹽度,種子發芽期間,水分鹽度控制5‰以內,幼苗期間控制在8‰以內,隨著幼苗的長大可逐步提高水分鹽度。桑海桑抗鹽能力較海桑屬其他物種如杯萼海桑、海南海桑和擬海桑差。
移植幼苗:當幼苗長4-6片真葉時便可移植於營養袋中。移植時先在蔭棚放置一周,待其充分定根後,遷移到灘涂苗圃,這樣可提高移植成活率。移植一周內,白天2-3小時噴水一次,避免幼苗因失水過多得不到及時補充而死亡。
施肥:桑海桑移植成活後噴施胺基酸葉面肥一次,冬季幼苗宜噴施鉀型葉面1-2次,有利於提高幼苗的抗寒能力和木質化程度,結合苗木生長可適當噴施0.5%複合肥水溶液1-2次。但在苗木出圃前一個月不宜施肥,以免因苗木木質化程度低而影響造林成活率。
病蟲防治
多年來在桑海桑的人工栽培中未見有嚴重的病蟲害,其天然林和人工林在抗病蟲害方面是海桑屬植物中最強的。幼苗期間,桑海桑儘管少病害,但還需要注意防治。常見病害有立枯病和灰霉病。
防治方法:定期對幼苗噴75%百菌500-600倍,50%甲基托布500-800倍,40%多流懸浮400-500倍。發病期間可用施保功1000-1500倍,鏈黴素(人用)200-300萬單位和25克撲海因混合後兌水15,防毒釩800-1000倍,3-5天噴一次效果較好。播種後到苗高20厘米期間,主要害蟲是老鼠,螃蟹,地老虎,蟋蟀等,應結合實際情況,合理防治。
主要價值
桑海桑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問帶的木本植物群落,是海灣河口地區生態系統最重要的第一生產者,具有防風防浪,促淤造陸,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海岸漁業,開發海洋藥物,開展生態旅遊等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