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素有“民歌的海洋”和“民歌之鄉”的美譽。桑植小調是湖南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源遠流長,浩如煙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桑植小調
- 時間:2002年
- 屬性:非物質遺產工程
- 對應:桑植小調作為一張文化名片
簡介,保護措施,
簡介
自2002年中國正式啟動“搶救好保護中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工程”以來,隨著張家界旅遊產業的發展,桑植小調作為一張文化名片已越來越為世人矚目。特別是在2009中國張家界國際鄉村音樂周上,桑植小調大放異彩,民族音樂登上了世界的舞台。如何保護髮展桑植小調,促進文化繁榮,豐富旅遊內涵值得每一位本土人士認真思考。
保護措施
筆者以為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進行:
(一)保真存鮮,讓民歌還原於綠色生態。
保護和發展桑植小調,就是要像保護自然環境一樣,杜絕人為破壞,反對“亂砍濫伐”,杜絕生硬而粗暴地“加工”和“改造”。有志於挖掘桑植小調的音樂工作者,應深入到“原生態”的生活實際中去,傾聽山水的嗚唱,感受大地的呼吸,從民間汲取豐富的營養,並把收穫準確無誤地“保真”處理。在一定意義上講,桑植小調的保護大於建設,趁不少身懷絕技的民歌高手尚健在,我們要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對桑植小調進行搶救性的保護。即使是新創作的桑植小調,也不能割斷母體臍帶而另起爐灶,只能深深植根於“原生態”的土壤中去培植“民歌”的新芽,讓作品還原綠色生態,決不能發生變異。我們不反對將源於生活的桑植小調元素與當代觀眾審美情趣及現代創作手法整合與重構,但這項工作必須像珍愛生命一樣謹慎從事,切忌拔苗助長,破壞了“苗”的清純與俏麗。
(二)多方努力,讓民歌存在於人們的生活。
1.成立桑植小調的演唱團體
要保護與傳承桑植小調,我們有必要成立一些專業團體來從事民歌的挖掘整理與演唱工作。由政府扶持,高薪聘請優秀的桑植小調傳人進入藝術團,作“歌師”,讓他們教唱民歌,訓練歌手,指導演唱。這些優秀的民間藝人應當成為藝術團的靈魂與核心。用喬建中先生的話來說,“保護民間傳人是全部保護工作最重要的環節。優秀傳人代表了優秀的傳統文化,他們所身懷的‘絕技’,正是我們所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在,傳統就在;傳人不在了,就意味著傳統也消失了。”
2.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完好地保存桑植小調
對於桑植小調來說,蒐集與製作錄音、影像資料己經迫在眉睫,否則,當現有的傳人們若干年以後相繼故去的時候,也許將給後人們留下永久的遺憾。我們不妨仿效美國的做法,將那些優秀的原生態民歌的錄音錄像資料運用當今的數位技術進行製作,將其完整地保存下來;同時,也可以將這些珍貴資料面向全社會提供服務,比如可以利用電廣傳媒向社會傳播,可以製成光碟公開發行,可以提供網上下載服務,甚至可以做成手機彩鈴,等等。
3.讓桑植小調走進學校音樂課堂
桑植小調這一傳統音樂文化要在現代社會中得到傳承,學校教育應當成為傳承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學校是一個國家和社會傳承文化的最重要的場所,桑植小調的傳承自然要有學校教育的重視與參與,否則,保護與傳承就無法保證。
4.營造適合桑植小調傳播的良好社會文化氛圍
當今社會,各種媒體與人們生活的密切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各種媒體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觀念,也影響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們在不遺餘力地營造或影響著整個社會的文化氛圍。我們可以將桑植小調更多地搬上電視銀屏:可以舉辦有關桑植小調的歌手大賽,將桑植小調製作成MTV,在電視銀屏上演播,也可以將桑植小調製作成系列專題片進行播放,讓桑植小調走進各地的廣播電台等等。這些都將給桑植小調的傳播營造出一個良好的氛圍,讓它始終能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總之,如果我們的媒體能夠更多地關注桑植小調,能夠讓桑植小調更多地從電視裡、廣播裡,以及網路中與民眾進行接觸,這對於桑植小調的保護與傳承是十分有益的。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世界交流越來越頻繁、密切,文化融合一天一天加深。桑植小調的保護將會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它不僅僅意味著淳樸、純潔,還存在著民族文化與生活方式的交融,歷史與現實的交融。同在一個世界,我們需要通過多種聲音和形式融合和構建我們的家園。因此,我們有理由呼籲每一位熱心人關注和了解桑植小調,了解中國傳統音樂,共同保護我們的民族文化,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