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弗雷德里克·桑格的父親是一名醫生,因此他原先打算研究醫學。但是由於對生物化學的濃厚興趣,而劍橋大學也正好有許多生物化學先驅,桑格決定在那裡攻讀生物化學。桑格最終在劍橋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並與瑪格麗特·瓊·豪(Margaret Joan Howe)結婚,他們育有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
桑格完整定序了胰島素的胺基酸序列,證明蛋白質具有明確構造,於195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上世紀70年代提出快速測定脫氧核糖核酸(D N A )序列的技術"雙去氧終止法"、即雙脫氧核苷酸鏈中止法,又稱“桑格法”,於1980年與另外兩名科學家共享諾貝爾化學獎。
1983年的某一天,桑格在專心做實驗時突然感到自己已經夠老了,於是停下了實驗並宣布自己退休,從此在自己的花園裡度過了大部分餘生。
1986年,桑格獲得英國最高榮譽“功績勳章”,但拒絕封爵,因為不喜歡別人稱自己為“爵士”(Sir)。
研究成果
桑格在1955年將胰島素的胺基酸序列完整地定序出來,同時證明蛋白質具有明確構造。他利用自己新發現的桑格試劑(Sanger's reagent),也就是2,4-二硝基氟苯(2,4-dinitrofluorobenzene)將胰島素降解成小片段,並與專門水解蛋白質的胰蛋白酶混合在一起。再將一部分混合物的樣本置放於濾紙的一面,並利用一種色層分析方法來做進一步的實驗,首先他將一種溶劑從單一方向通過濾紙,同時又讓電流以相反向通過。
由於不同的蛋白質片段有不同的溶解度與電荷,因此在電泳後,這些片段最後會各自停留在不同的位置,產生特定的圖案。桑格將此圖案稱為“指紋”(fingerprints);不同的蛋白質擁有不同的圖案,成為可供辨識且可重現的特徵。之後桑格又將小片段重新組合成胺基酸長鏈,進而推導出完整的胰島素結構。因此得出結論,認為胰島素具有特定的胺基酸序列。這項研究使他單獨獲得了195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1975年時,桑格發展出一種稱為鏈終止法(chain termination method)的技術來測定DNA序列,這種方法也稱做“雙去氧終止法”(Dideoxy termination method)或是“桑格法”。兩年之後,他利用此技術成功定序出Φ-X174噬菌體(Phage Φ-X174)的基因組序列。這也是首次完整的基因組定序工作。他所發明的技術比起當時其他方法使用了較不具毒性的材料。主要是先進行PCR,利用DNA引子和DNA聚合酶使DNA鏈得以展開複製,再利用雙去氧核苷酸(dideoxynucleotides)來終止DNA鏈的合成。實驗會使不同序列的DNA帶有不同長度,使其得以經由電泳來做分析。
這項研究後來成為人類基因組計畫等研究得以展開的關鍵之一,並使桑格於1980年再度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與桑格合作研究的
沃特·吉爾伯特,以及另一團隊的保羅·伯格(Paul Berg)也一同獲獎。第二座諾貝爾獎使他成為繼瑪莉·居里、萊納斯·鮑林,以及
約翰·巴丁之後的第四位兩度獲獎者。到了1979年,桑格又與吉爾伯特和伯格一同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的路易莎·格羅斯·霍維茨獎(Louisa Gross Horwitz Prize)。
個人榮譽
* 1954年成為皇家學會會員(FRS)。
* 1963年獲得不列顛帝國勳章(CBE)。
* 1981年獲得名譽勛位(CH)。
個人影響
桑格於1982年退休,英國的維康信託基金會(Wellcome Trust)和醫學研究理事會(Medical Research Council),於1993年成立了桑格中心(Sanger Centre),這座研究機構稱為桑格研究院(Sanger Institute),地點位於英國劍橋,是世界上進行基因組研究的主要機構之一。2007年,維康信託提供英國生物化學學會(British Biochemical Society)一項補助,使其為桑格從1989年以後的實驗研究紀錄進行建檔及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