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源流四,源流五,源流六,源流七,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歷史名人,桑弘羊,桑欽,桑虞,桑維翰,桑懌,桑哥,桑調元,桑春榮,家譜文獻,字輩排行,宗祠通用聯,四言通用聯,六言通用聯,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於
神農氏,出自炎帝之妻桑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神農娶承桑氏,亦作桑水氏,其後有桑姓。”
相傳,神農氏娶了桑氏之女(桑水氏即
聽訞)作為自己的妻子,他們的後代中即有人以桑為姓氏,稱桑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
己姓,出自窮桑氏(金天氏)少昊的後代,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姓譜》、《萬姓統譜》等記載:“黃帝裔孫少昊窮桑氏之子孫以桑為氏。”
窮桑氏,即少昊,己姓,名摯,字青陽,號金天氏,是遠古時期東夷族的部落聯盟首領,後人為了有別於太昊氏,故稱其為少昊、或少暭。因其在窮桑登上了帝位並都於窮桑,故又稱窮桑氏。
在少昊的後裔子孫中,又一部分族人以地名稱號作為姓氏,稱為窮桑氏,後來省文簡化為單姓桑氏、窮氏。
桑氏族人大多尊少昊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
嬴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公族公孫枝,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根據《姓苑》記載:“秦公孫枝,字子桑,其孫以王父字為氏。”
春秋時期秦國公族有叫公孫枝,在秦穆公執政時期擔任秦國的大夫,他的最著名的貢獻,就是向秦穆公薦舉了原虞國的大夫虞奚。在公孫枝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子桑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桑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桑氏正宗。
源流四
源於姒姓,出自戰國時期古桑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姓考》記載,春秋時期有個古桑國,亦稱桑乾國(今山東陵縣),是依附於魯國的一個小諸侯國,國君為大禹的後裔子孫,史書甚少記載。
在戰國後期的周郝王十年(前305年),桑君起而反抗秦國統治,因此被秦昭襄王破國,桑君被誅。在桑國滅亡後,其王族子孫以及國人中有以國名為姓氏者,稱桑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桑果爾氏,亦稱索羅噶爾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olongar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桑果爾氏多冠漢姓為桑氏、索氏、羅氏、爾氏等。
源流六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烏庫理氏,亦稱烏色里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烏古倫部,滿語為Ukuri Hala,漢義“細鱗鯪魚”,世居黑龍江兩岸,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桑氏、商氏、劉氏、烏氏、李氏、訥氏等。
⑵.滿族夸爾達氏,亦稱夸爾那氏、夸哈那氏,滿語為Kuwarda Hala,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所冠漢姓即為桑氏。
⑶.滿族薩瑪爾吉氏,亦稱薩馬爾基氏,滿語為Samargi Hala,世居虎爾哈布爾哈村(今黑龍江牡丹江流域)、索倫(今黑龍江嫩江市以西廣大地區)、松花江等地,後多冠漢姓為桑氏。
⑷.滿族塞楞吉氏,亦稱薩基氏,滿語為Sailgi Hala,世居塞楞吉石赫寨(今黑龍江下游右岸),所冠漢姓即為桑氏。
⑸.滿族商佳氏,亦稱尚佳氏,滿語為Sa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海西女真,世居鄂和(今內蒙古莫力達瓦旗額爾河流域),後多冠漢姓為桑氏、商氏等。
源流七
源於彝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彝族桑氏,源出古老的食桑氏部落,就是在史籍《山海經·海經·大荒南經》中記載的“蜮山者,有蜮民之國,桑姓,食黍,射蜮是食。有人方扜弓射黃蛇,名曰蜮人。”
“蜮”,就是傳說中的“含沙射影”,“蜮人”,就是指“南蠻彝”;而“桑姓”在史籍《御覽·南蠻六》中注釋為“食桑”,實際上就是古代彝族的先民之一,統稱食桑氏,早年分布在蜮山(今湖北宜都宋山)。在明朝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中,該部落頭人流改為漢姓桑氏,其後裔子孫及其部分族人隨稱桑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神農妻桑氏、少昊帝、公孫枝、桑國。
遷徙分布
歷史上桑姓的遷徙與分布
宋朝時,桑姓大約有4萬5千人,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陝西、山東、河北、河南、湖北、江蘇等地。陝西為桑姓第一大省,約占全國桑姓總人口的43%。明朝時,桑姓人口急劇減少,大約有1萬4千人,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蘇、河南、浙江、河北、安徽、山西,這六省大約占桑姓總人口的93%。江蘇為桑姓第一大省,約占全國桑姓總人口的43%。
當代桑姓的分布與圖譜
當代桑姓的人口大約有26萬,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021%,排在第二百五十九位大姓姓氏。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桑姓人口的增加率呈V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湖北、黑龍江、安徽、江蘇、山西、山東、河北,這八省大約占桑姓總人口的64%。河南為當代桑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桑姓總人口的20%。桑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河南、山東大部、江蘇北部、安徽西部和北部、江西北部、鄂陝大部、重慶北部、四川中部、甘肅東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和東北、遼吉大部、黑龍江、內蒙古東北、新疆西北,雲南西南,桑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以上,有的達到0.2%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4.9%,居住了大約62%的桑姓人群。在蘇皖贛中部、湖北北部、川渝大部、雲南中部、貴州西南和北端、甘肅東南和中部、寧夏大部、內蒙古中部、陝晉北部、冀京大部、天津、山東北端、遼寧東北、吉林東南,桑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4%一0.06%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7.2%,居住了大約22%的桑姓人群。
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泉源鄉桑寨,始於南宋末年。有桑姓300多人,被奉為山東東部、南部及江蘇東部、北部桑姓的發源地。據郯城縣誌記載,南宋末,桑姓來此立村,得名桑寨。
郡望堂號
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黎陽郡:西漢高祖年間設黎陽縣,屬冀州魏郡,這是濬縣設縣之始,治所在大伾山東北。王莽時改名黎蒸,東漢恢復黎陽縣名。東晉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晉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89年)屬黎陽郡,黎陽縣屬汲郡。北魏孝昌年間(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魏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間置黎州,轄黎陽郡。北齊廢黎州,北周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復置黎州,轄黎陽郡。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陽郡並廢,黎陽縣屬衛州。隋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轄黎陽縣。隋大業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廢黎州,黎陽縣屬汲郡。唐朝武德二年(乙卯,公元619年)置黎州總管府,轄殷、衛、澶、洹四州。唐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總管府,黎州屬相州都督府。唐貞觀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廢黎州,黎陽縣屬衛州。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置通利軍,治所在今大伾山與紫金山之間,轄黎陽縣。宋天聖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軍,治所遷至浮丘山西。宋熙寧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 廢軍,黎陽縣屬衛州。宋元佑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復置通利軍,轄黎陽縣。宋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軍升為濬州,治所在浮丘山巔,轄黎陽縣。金國皇統八年(戊子,公元1148年)改濬州為通州。金天德三年(辛卯,公元1151年)復名濬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農曆4月,降州為縣,始稱濬縣,治所遷至浮丘山東北平坡。清朝順治元年(甲申,)濬縣屬大名府,清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屬衛輝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3月,廢府設道,濬縣屬河北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廢道改行署。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屬第十三行署。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濬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屬冀魯豫邊區行署。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民國濬縣政府改屬第四行署。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濬縣全境解放。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共濬縣民主政府改為濬縣人民政府,屬平原省安陽專區。1952年11月15日撤銷平原省。12月1日,濬縣改屬河南省安陽專署。1958年4月18日,撤銷安陽專區,濬縣劃歸新鄉專區。1961年12月19日,恢復安陽專屬,濬縣歸安陽專署。1970年安陽專區改為安陽地區。1983年 10月撤銷安陽地區,改設安陽、濮陽兩個市。濬縣屬安陽市。1986年1月18日,國務院批准將濬縣劃歸鶴壁市。1986年,濬縣轄十鄉一鎮,即城關鄉、善堂鄉、王莊鄉、屯子鄉、白寺鄉、鉅橋鄉、大賚店鄉、衛賢鄉、小河鄉、新鎮鄉和城關鎮。1992年4月24日,河南省民政廳批覆,撤銷善堂鄉、大賚店鄉,設立善堂鎮、大賚店鎮,實行鎮管村體制,原轄行政區域不變。1995年6月12日,省民政廳批覆,同意撤銷新鎮鄉、小河鄉,設立新鎮鎮、小河鎮。1997年7月15日,省政府批准,將濬縣大賚店鎮劃入鶴壁市郊區。1997年12月29日,屯子鄉撤鄉建鎮。1998年10月8日,鉅橋鄉撤鄉建鎮。2000年末,濬縣轄六鎮四鄉,即城關鎮、善堂鎮、屯子鎮、鉅橋鎮、新鎮鎮、小河鎮和城關鄉、王莊鄉、白寺鄉、衛賢鄉。
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
黎陽堂:以望立堂。
淮翼堂:明朝的時候,桑世傑被封為秦淮翼元帥,連克鎮江以東諸州縣,判行為樞密院事。
樞密堂:同淮翼堂。
永順堂:道光進士桑春榮一支。
鐵硯堂:鐵硯堂、穿硯堂、磨硯堂均屬於一支,都是奉桑維翰為先祖,取桑維翰“鐵硯磨穿”、立志不移的典故。
典源:《新五代史》卷二十九〈晉臣傳·桑維翰〉
桑維翰字國僑,河南人也。為人醜怪,身短而面長,常臨鑒以自奇曰:「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慨然有志於公輔。初舉進士,主司惡其姓,以「桑」「喪」同音。人有勸其不必舉進士,可以從佗求仕者,維翰慨然,乃著日出扶桑賦以見志。又鑄鐵硯以示人曰:「硯弊則改而佗仕。」卒以進士及第。晉高祖闢為河陽節度掌書記,其後常以自從。
釋義:五代時期,桑維翰一心想考取進士,第一次因主考官迷信,桑與喪同音而沒錄取,第二次他寫《日出扶桑賦》大讚扶桑,結果還沒錄取。朋友勸他想別的法子做官,他定製一塊鐵硯,說只有磨穿它後才會想別的辦法去做官。最終還是考取了進士。後遂以“鐵硯磨穿”等形容立志不移,持久不懈。
四知堂:資料有待補充。
啟後堂:資料有待補充。
一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歷史名人
桑弘羊
桑弘羊(前152-前80),漢臣。洛陽人。出身商人家庭,自幼有心算才能,十三歲入侍宮中。自元狩三年(前120)起,終武帝之世,歷任大司農中丞、大司農、御史大夫等職,與擔任大農丞的大鹽鐵商東郭鹹陽、孔僅二人深得武帝寵信。元狩年間以後,在桑弘羊的參與和主持下,先後實行了鹽、鐵、酒官營,均輸、平準、算緡、告緡,統一鑄幣等經濟政策。此外,還組織了六十萬人屯田戍邊,防禦匈奴。這些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暫時緩解了經濟危機,史稱當時“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桑弘羊以此賜爵左庶長。武帝後元二年(前87),桑弘羊由搜粟都尉遷任御史大夫,與霍光、金日、上官桀四人同受遺詔輔佐昭帝。始元六年(前81),昭帝召集各地賢良文學至長安,會議鹽鐵等國家大事。賢良文學反對鹽鐵官營和均輸平準等與民爭利的政策,力主改弦更張,桑弘羊與之展開辯論。由於桑弘羊的堅持和封建國家財政方面的需要,當時除廢止酒類專賣改為徵稅外,鹽鐵官營等各項重要政策仍沿襲不變。次年,桑弘羊因與霍光政見發生分歧,被捲入燕王旦和上官桀父子的謀反事件,被處死。
桑欽
桑欽,漢學者。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字君長,嘗從平陵塗惲受《毛詩》,今世傳之《水經》三卷,舊題桑欽撰。
桑虞
桑虞,十六國後趙將領。字子深,魏郡黎陽(今河南濬縣東北)人。桑沖子。少以至孝見稱。後出仕後趙石氏,歷武城令、祝阿太守,累遷寧朔將軍、青州刺史。
桑維翰
桑維翰(898-947),五代後晉臣。字國僑。洛陽人。隨石敬瑭歷數鎮。後唐末帝李從珂疑敬瑭,敬瑭遂反,命維翰作書致契丹主耶律德光求援,請結為父子,割地稱臣。維翰又赴契丹見德光,德光乃決意出兵助敬瑭。清泰三年(936)十一月,契丹立敬瑭為大晉皇帝,敬瑭即以維翰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知樞密院事。天福四年(939),維翰出為相州節度使,移鎮兗州(今屬山東)。鎮州節度使安重榮建議聯合吐谷渾抗契丹,維翰力言不可。七年,石敬瑭死,侄重貴立,是為少帝(又稱出帝),召維翰為侍中。維翰使人對少帝說:欲制契丹、安天下,非用維翰不可。少帝乃以維翰為中書令兼樞密使。維翰權勢顯盛,頗受賄賂。少帝怒,罷維翰為開封尹。開運三年(946),契丹軍南下,德光入恆州,命降將張彥澤先入開封,致李太后書,促速降,並召維翰至軍前。維翰原主張結好契丹。因此少帝不願讓他見契丹主,張彥澤又貪其家財,遂承少帝之意殺維翰,以維翰自縊告於德光。
桑懌
桑懌(?-1041),北宋將領。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勇力過人,善於劍及鐵簡,有謀略。舉進士不中,補耆長。捕盜有功,擢右班殿值。復有功,樞密吏求銀方予請功,懌說:“用賄得官,非我欲,況貧無銀;有,亦不如此。”趙元昊入寇,參知政事宋庠薦其有勇略,遷內殿崇班、鄜延路兵馬都監。後徙涇原路,屯鎮戎軍,與任福遇敵於好水川,力戰而死。
桑哥
桑哥,元臣。通各族語言,曾為西蕃譯使。至元中為總制院使。二十四年(1287)任尚書平章政事,改行中書省為行尚書省,六部為尚書六部。變更鈔法,頒行“至元寶鈔”。二十五年置征理司,清查倉庫諸司,又遣人理算江淮、江西等六省錢穀。升尚書右丞相,兼宣政使,領功德使司事。二十六年又增鹽、茶、酒醋等課。他任意銓調內外官,授官的大小,均以賄賂多少行事。二十八年受其他官吏彈劾,下獄被殺。
桑調元
桑調元,清臣、學者。字弢甫。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桑天顯之子。從學於勞史,研習性理之學。雍正十一年(1733),欽賜進士,授工部主事。先後主持九江濂溪書院及灤源書院,辟余山書屋,宣揚勞史學說。
桑春榮
桑春榮(?-1882),清臣。直隸宛平(今屬北京)人,字柏儕。道光進士。道光二十二年(1842)任河南道監察御史,掌四川道監察御史。繼任雲南臨安知府,調任雲南府知府。曾鎮壓屬境回民反清起義,擢迤南道鹹豐元年(1851)兼署鹽法道,督辦官錢局,簡化章程,禁止苛征,商民稱便。三年授貴州按察使,次年授雲南布政使。五年升任巡撫,兼署雲貴總督。因鎮壓廣西天地會起義屢遭失敗,被劾,九年任內閣學士。英法聯軍進犯北京,奉命督辦直隸、順天團防事宜後任刑部戶部右侍郎。同治十一年(1872)授刑部尚書日夕研讀歷代律例和清代刑律,親自審理積案。後病死。
其他桑姓名人有
三國魏音樂家桑馥;
西晉大臣桑沖;
唐大臣桑道茂;
五代後晉將領桑漢顒;
明大臣桑喬,將領桑世傑、桑敬,學者桑悅、桑學美、桑日升,劇作家桑紹良,詩人桑貞白;
清將領桑賽、桑額等。
近當代桑姓名人有政治家桑珠、桑逢文、桑結加,化學雷射專家桑鳳亭,土壤專家桑以琳,臨床藥理學家桑衛國,醫藥學家桑國衛,民族學家桑耀華,經濟學家桑恆康,歷史學家桑兵、桑潤生、桑秀雲,圖書館學家桑健,現代文學研究專家桑逢康,作家桑地、桑新華,詩人桑恆昌,作曲家桑桐,鋼琴教育家桑葉舟,書法家桑凡,美術家桑吉雅,記者桑布,豫劇演員桑殿傑,體操運動員桑蘭,羽毛球運動員桑洋,桌球運動員桑亞蟬,跳水運動員桑雪,演員桑可舟,登山運動員桑珠等。
桑世昌:淮海人,宋朝時期著名學者,陸游的親戚,編輯有回文類聚,著作有《蘭亭考》。
桑容:字文耀,常熟人。明代畫家,著有《竹窗集》。
家譜文獻
浙江鄞縣桑氏副譜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邱補軒纂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鐵硯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縣桑氏宗譜,(清)陳雲衢纂修,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縣桑氏副譜,(清)沈守梅纂修,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縣桑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初期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桑氏宗譜六卷,(清)桑金榮等纂修,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啟後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餘姚司前桑氏家譜八卷,(民國)桑庭富、桑肇岐等纂修,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一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海虞桑氏世譜,(民國)桑向榮、桑飲纂修,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鉛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蘇常熟海虞桑氏世譜,(民國)桑向榮編,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鉛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常熟市圖書館。
山東日照五蓮桑氏世譜,(民國)桑富編修,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蘇宜興梅子境桑氏宗譜六卷,(民國)桑海山纂輯,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啟後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湖南邵陽桑林楊氏三修族譜,(民國)楊世崇等修,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四知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鄞縣鄞東桑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兩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字輩排行
山東沂河桑氏字輩:“茂盛福元本慶志申遠”
山東菏澤桑氏字輩:“行大道守事業全忠孝重仁義希聖賢(嫻)”。
山東淄博沂源壽光分支字輩:“…成元文運恆德昌…”運為第22世子孫
山東兗州桑氏字輩:“緖傳書建文兆介恩”。
山東泰安桑氏字輩:“福廷久,永可太之文,玉成園榮傳,岐陽逢勝運,兆秀余藍田,錄自登征順,鴻雲洛紀先”。
山東泰安桑氏字輩:“榮傳岐陽逢勝運兆”。
山東淄川桑氏字輩:“廷學道成明振國永泰昌慶宗忠賢傑禮治同安春”。
山東武城桑氏字輩:“立明同兆大世永成汝峰恆念先德廣敦厚宗延昌興華君英信健國曉安泰偉文繼毅鵬守慶正榮祥”。
山東陽穀桑氏字輩:“有興長傳繼廣”。
山東滕州桑氏字輩:清懷延會有,學洪德廣全.成憲為正明,齊繁傳英純,立志顯春茂,同宗永長存。
黑龍江佳木斯桑氏字輩:“……旭清洪……”
江蘇沛縣桑氏字輩:孝玉繼寶文,元建洪茂純.成憲為正明,齊繁傳英純,立志顯春茂,同宗永長存。
江蘇宜興桑氏字輩:“澤憶齊恆惠懿煒鏗軌驤明清望汝廷錦友甲海兆祖景天大松孟宗龍鳳履德根志榮麟”。
江蘇揚州桑氏字輩:“紹運開巨建立嗣延克守明訓起居思念敦信睦友能作可為既恭必敬以學冊傳俊英彥達志遠允嘉攸也久之積厚應昌”。
江蘇贛榆桑氏字輩:“仁義禮有廣繼修彥成章節愛廉明厚”。
江蘇東海桑氏字輩:“一陵中庭遠,山良月浩秀”。
江蘇無錫桑氏字輩:“一本萬利合之(芝)乃盛(聖)”。
江蘇鎮江桑氏字輩:“......道恆龍琪......”
安徽固鎮、鳳陽、宿州桑氏字輩:“朝鳳玉英賢,三元多康泰,世至錦襄廉”。
安徽六安、霍丘、壽縣桑氏字輩:“萬(家瑞)世(學克澤)永興(協)隆”。
安徽合肥、湖北公安桑氏字輩:“天作賢良茂子(梓)慈(池嗣) ”。
湖北廣水桑氏字輩:“文正大光……天國文章永”
湖北公安桑氏字輩:“賢良茂子嗣大有前”。
浙江寧波桑氏字輩:“學志堅修史炳”。註:1998年7月22日在第四屆美國友好運動會中受傷癱瘓的著名運動員桑蘭就是該支,炳字輩。
浙江餘姚桑氏字輩:“本根厚植髮自司城蟠蔭廣甸柯乾滋生耕讀事業忠孝性情雍和樸實長保家聲”。
江西九江桑氏字輩:“澤道德龍昌家培”。
江西修水、九江桑氏字輩:“忠龍昌佳……”
新疆昌吉桑氏字輩:
桑權支派:“泰勝康廣……”
桑維義支派:“清祥譽堂禮”。
桑生輝支派:“材田光福鬼元雲華”。
桑國新支派:“峰剛忠兵軍強平棟林龍瑞坤”。
桑旭成支派:“東升延磊亮”。
重慶合川桑氏字輩:“賢良茂子嗣大啟前微聲名遠”。
天津靜海桑氏字輩:“玉榮仲紹廣”。
河南安陽桑氏字輩:“樹玉富貴祥”。
河南鹿邑桑氏字輩:“雲紅大仁召發守令閒”。
河南淮陽馮塘桑氏字輩:”金井春長志令德“。
安徽太和桑氏字輩:“鳳殿(懷)文傳士,澤首慶德修”。
安徽合肥桑氏字輩:“錦朝仁國仕天”
安徽亳州桑氏字輩:“國朝章(獻)天(士或金)大守志”
安徽太和縣原牆鎮桑氏字輩:“玉慶華永興繼……”
河南方良河桑氏字輩:“如本清生和春景艷”
資料有待補充。
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法行平準;賦著扶桑:上聯典指西漢朝時期的大臣桑弘羊,洛陽人,出身商人家庭。漢武帝時,官治粟都尉,領大司農,制定、推行鹽鐵酒類的官營專賣,設立平準、均輸機構控制全國商品,從富商大賈手中奪回鹽鐵和貿易的控制權,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又積極主張抵抗匈奴貴族的攻擾,反對和親政策,曾組織六十萬人屯墾,以防禦匈奴襲擊。漢昭帝幼年即位,他與霍光、金日殫共同輔政,任御史大夫。漢始元年間,召開鹽鐵會議,堅持鹽鐵官營政策。下聯說五代時期洛陽人桑維翰,字國僑,因相貌醜陋,又姓桑(古與“喪”同音),考進士時幾次被主考官刷下,有人勸他改姓或改業,他鑄了個鐵硯,對人說:“這個硯磨穿了,我就改業!”並寫《日出扶桑賦》以表示心志。後唐同光年間終於中了進士,任石敬瑭的掌書記,又幫他稱帝。後晉時,官集賢殿大學士、樞密院使等職。
旌常載績;文陣稱雄: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桑世傑,與俞通海等結水寨於巢湖,為宋太祖所撫,後攻江陰石牌寨,沒於陣。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桑悅,明成化年間舉人,敢為大言以凌人。
六言通用聯
矢志磨穿鐵硯;同居雍穆閨門:上聯典指後晉朝時期的桑維翰屢試不第,鑄鐵硯示人曰:“硯穿則改業。”下聯典指晉朝時期的桑虞五世同居,閨門雍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