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產品特點,外在感官,內在品質,質量安全規定,產品環境,氣候條件,地形地貌,土壤條件,水文水質,產品榮譽,地理標誌,特定生產方式,包裝標識規定,
產品特點
外在感官
“桐梓魔芋”球莖近圓微扁,表皮灰褐色,頂部凹陷,頂芽直立,淺粉紅色,芋肉色白泛紅,2年生商品芋球莖重約0.5kg-1.0kg。
內在品質
商品芋鮮品水分≥80%、可溶性糖≥0.40%、葡甘聚糖(以乾基計)≥40%、蛋白質≥1.20%、澱粉≥6.50%、粗纖維≤0.45%。
質量安全規定
GB/T 8321 (所有部分) 農藥合理使用準則 NY 5010 無公害食品蔬菜產地環境條件 NY 5221無公害食品薯芋類蔬菜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 桐梓魔芋生產過程及產品質量應符合國家相關強制性技術規範要求。以無公害農產品為基準,綠色食品生產為提升。
產品環境
氣候條件
桐梓魔芋保護範圍屬中亞熱帶高原季風濕潤性氣候區,水熱同季,雨量充沛,乾、濕季明顯,無霜期長(280d)。初夏多雨、盛夏多旱、熱而不酷、冬無嚴寒、多雲寡照,垂直地域分布差異大,立體氣候顯著。年均溫15.5℃,最冷月-5℃,最熱月24.5℃,極端最高氣溫有37℃,極端最低氣溫-7℃,年均總積溫5661.4℃。年均日照時數1001.5h、年均總輻射能量77千卡/cm2,年均降雨量1271.7mm,年均相對濕度80.07%,夏季降水量較多,冬季降水量較少,呈冬乾夏濕現象。桐梓魔芋生長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尤其是多雲寡照非常適合其生長,避免了魔芋種球大量腐爛的共性問題出現。
地形地貌
桐梓魔芋保護範圍屬黔北中山峽谷區,呈東部高山、西部低山、南部低山、北部低山、中部高中山的起伏狀態,以山區坡地為主。土壤肥沃,澆灌條件好,交通便利,是生產魔芋的適宜地域。全縣海拔320--2270m,平均海拔1100m,適宜栽培的區域主要在900m-1400m的山區,立體氣候明顯的優越條件,有利於魔芋的生長。
土壤條件
桐梓魔芋保護範圍內土壤有黃壤、石灰土、黃棕壤等土類,土層深厚、通透性好、有機質含量高、pH 5.5-7.5,這種土壤條件非常適合魔芋的種植,達到了個頭大、商品均勻的目的。
水文水質
桐梓魔芋保護範圍內河流均屬長江水系,分屬長江上游幹流區赤水河、綦江河和烏江水系,計有大於20km2流域面積的河流57條,總長度831.48km,河網密度0.26km/ km2,總集雨面積2254.45 km2。豐富的水資源,加上水質清冽,為桐梓魔芋規模化種植提供了水源,形成了桐梓魔芋鮮品水分豐富和產品安全的保障條件。
產品榮譽
2020年4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正式批准對“桐梓魔芋”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特定生產方式
3.1 生長環境 桐梓魔芋生產基地遠離城市和交通主幹道,生長在適宜的土壤、水源地,沒有污染,自然生態良好。種植環境質量符合《NY 5010 無公害食品 蔬菜產地環境條件》的要求;主產地在長江上游幹流區赤水河、綦江河和烏江水系沿岸的山地,以芭蕉鎮為主要生產區域。 3.2 品種選擇 桐梓魔芋主要栽培品種是葡甘聚糖型的花魔芋。白魔芋種植較少。花魔芋成熟期10月中下旬至11 月上旬,抗病力強,產量高、品質較好;白魔芋成熟期10月中旬至10月下旬,適應性強,產量較低、品質最好。目前桐梓魔芋栽培品種以花魔芋為主。 3.3 種植模式 3.3.1 輪作 魔芋連作易加重病蟲危害,忌選前兩年種過魔芋的地塊,不宜用種植過馬鈴薯、紅薯、油菜、蔬菜的地塊,可與小麥、玉米、黃豆等輪作2-3年。 3.3.2 間套作 大面積種植宜採用魔-糧間套栽培模式、林(果)-魔間套栽培等模式。 3.3.3 庭院散植 魔芋最適宜庭院栽培方式,小規模種植是最佳選擇。 3.4 播前準備 3.4.1 種芋選擇 種芋包含球莖、根狀莖。球莖要求表面無破損、表皮灰褐色、頂芽直立粗壯、無疤無病無傷,淺粉紅色,充分成熟。花魔芋重量200-500g、白魔芋重量100-300g;根狀莖要求表皮光滑、頂芽健壯、無疤無病無傷,重量5g以上,若長20cm以上,可切為2-3段作為芋種。 3.4.2 種芋消毒 播種前日曬1-2d,必須用72%農用鏈黴素可溶性粉劑3500-6000倍液消毒。另選用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00倍液、0.5%的高錳酸鉀水溶液浸種殺菌0.5h;一般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或40%代森錳鋅粉劑1000倍液浸種2-6h。均要晾乾待用,使苗齊、苗壯。 3.4.3 整地消毒 改平地栽培為高畦栽培,畦高25-35cm、畦面80-100cm、畦間距30-40cm;種前每畝用25kg生石灰,2kg硫酸銅撒施土表,翻挖消毒或在播種時用70%敵克松500倍液噴施畦間和畦面。 3.4.4 密度確定 密度根據種芋大小確定。球莖株距為種芋直徑的4倍、行距為種芋直徑的6倍,一般畝植1000-4000株;根狀莖株距20-25cm、行距40-50cm。 3.4.5 播種深度 一般情況下,花魔芋播種深度10-15cm、白魔芋播種深度3-5cm;根狀莖長短決定播種深度。採用條播或穴播方式。 3.4.6 播種時期 播種最適時間為3月下旬至4月中旬。 3.5 田間管理 3.5.1 清溝培土 整理背溝和廂溝,雨後及時清溝,保證芋苗不被水漬;用挖出的土培高畦面,保證芋苗生長正常。 3.5.2 人工除草 採用人工撥草方式,及時清除田間雜草。不宜用機械和農具除草,以免傷及種球和根系。 3.5.3 肥料使用 重施基肥,每畝施入腐熟農家肥1500-2000kg;生長期採用兩次氮磷鉀復混肥追肥,一次為追施提苗肥,畝用量20-25kg,另一次為膨大期追肥,畝用量30-40kg。 3.5.4 蔭蔽度控制 海拔900m種植地蔭蔽度50%-60%,海拔1000-1300m種植地蔭蔽度40%-50%,可與玉米、向日葵、銀杏等套種遮蔭。海拔1400m的種植地可不遮蔭,陰坡可少遮蔭或不遮蔭。 3.6 主要病害防治 在注重土壤消毒、種芋消毒兩項關鍵工作後,生長期應重點防控軟腐病、白絹病、葉枯病、輪紋斑病等,使用甲基硫菌靈、硫酸鏈黴素等農藥控制病害發生程度。若發現病株,人工方及時清除。 3.6.1 軟腐病防治 與白絹病伴生,要同時防治。與禾本科作物輪作,有條件的最好是水旱輪作;潔園除草降濕度;以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灌穴後,踩緊土壤,以免雨水傳播病菌,並用72%農用鏈黴素可溶性粉劑3500-6000倍液,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40%敵克松粉劑500-1000倍液灌四周的魔芋植株根部,每株灌藥液0.5-1.0kg。 3.6.2 白絹病防治 定植前7-10d將石灰按每畝75-100kg均勻撒施土面然後整地作畦;發現中心病株,立即帶土挖走,深埋或燒毀,在窩內及周圍撒石灰,踩緊土壤,並對該地塊普施石灰一次;50%粉銹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從葉柄基部灌根,可減輕病害發生、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潑澆基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澆灌施根部。 3.7 主要蟲害防治 蟲害主要有甘薯天蛾、豆天蛾、斜紋夜蛾、銅綠金龜子等,使用殺蟲燈、性誘劑和高效氯氰菊酯、敵百蟲噴霧和辛硫磷毒土等農藥防治。 3.7.1 甘薯天蛾防治 利用黑光燈或糖醋酒液誘殺成蟲;幼蟲發生期,人工捕捉;冬季深翻土地,消滅越冬蛹,減少翌年蟲源;在幼蟲3齡期前噴藥防治,可適用20速滅殺丁乳油3000倍液噴霧。 3.7.2 豆天蛾防治 黑光燈誘殺,可減少發生量;在幼蟲3齡期之前,用2.5%敵百蟲粉劑2000倍液,或2%西維因粉劑每畝4-5斤噴粉或20%殺滅菊酯800-12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1800倍液噴霧。 3.8 採收 3.8.1 採收時期 桐梓魔芋種植1-2年均可採收,採收期為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或自然倒苗後20-30d,12℃以下為最佳收穫期,14℃以上不宜採收。 3.8.2 採收處理 選擇晴朗天氣人工採收。採收時一次挖淨,剔除傷芋、病芋,商品芋風乾裝箱,種芋分級保濕貯藏。 3.9 初加工工藝流程 因鮮品含有生物鹼和草酸鈣等有毒有害物質,不能直接食用,需進行初加工。初加工產品主要有魔芋乾(角)片、魔芋精粉、魔芋微粉等。 3.9.1 乾(角)片加工工藝流程 鮮魔芋→清洗→去皮→切片→烘乾→乾片→分級→包裝 3.9.2 精粉加工工藝流程 乾片→粉碎→研磨→酒精脫硫→分篩(過80目)→精粉→分級→包裝 3.9.3 微粉加工工藝流程 精粉→研磨→分篩(過120目)→微粉(魔芋膠)→包裝 3.10 商品芋貯藏 塊莖風乾10d,待失水15
包裝標識規定
5.1 使用桐梓魔芋地理標誌的產品必須產自劃定區域。 5.2 使用桐梓魔芋地理標誌的生產經營者必須取得登記產品相關的生產經營資質。 5.3 使用桐梓魔芋地理標誌的生產經營者必須嚴格按照規定的質量技術規範組織開展生產經營活動。 5.4 使用桐梓魔芋地理標誌的生產經營者必須按照生產經營年度,向桐梓縣農牧局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簽訂桐梓魔芋地理標誌使用協定,在協定中載明種植面積、種植品種、種植株數、種植範圍及相關的責任和義務。 5.5 獲準使用桐梓魔芋地理標誌的使用人可以在產品及其包裝上使用桐梓魔芋地理標誌。 5.6 桐梓魔芋地理標誌使用人可以使用登記的桐梓魔芋地理標誌進行宣傳和參加展覽、展示和展銷。 5.7 桐梓魔芋地理標誌使用人應當自覺接受登記證書持有人的監督檢查,保證桐梓魔芋地理標誌產品的品質和信譽。 5.8 在標誌使用上,標誌使用人應在其產品或其包裝上統一使用桐梓魔芋地理標誌(桐梓魔芋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型式);每個包裝袋外標明:產品名稱、產品標準號、質量等級、重量、生產日期、裝箱或檢驗人員代號、保質期、儲藏方法、食用禁忌等。防熱、避光、防濕、防異味等儲運圖示標誌應符合標準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