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嶺古道

桐嶺古道

桐嶺古道,位於瑞安市區的西北,明清至新中國成立初期,它是瑞安陶山至甌海潘橋,進而到溫州市區的最主要通道,全長4鋪(20公里)多。它是物資商路,是征戰要道,也是傳送文書郵件的驛道,幾百年來為溫瑞兩地的經濟、文化、政治的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桐嶺古道
  • 地理位置:溫州瑞安市區的西北
  • 長度:20公里
概況,金絲橋與百年古榕,分水城與永瑞界碑,桐嶺背與徐震張頠,張聲道與民間傳說,

概況

桐嶺古道,位於瑞安市區的西北,明清至新中國成立初期,它是瑞安陶山至甌海潘橋,進而到溫州市區的最主要通道,全長4鋪(20公里)多。它是物資商路,是征戰要道,也是傳送文書郵件的驛道,幾百年來為溫瑞兩地的經濟、文化、政治的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金絲橋與百年古榕

古道西起陶山鎮,過陶山鎮搭冬橋,走一段幾里長的白泥路(因雨天路面泥濘,又名“白濘路”),就到了宋代古橋金絲橋,這是一座三墩四孔梁式石橋,中孔西側橋板截面上刻著“鹹淳壬申七月吉日建”。鹹淳為南宋度宗趙禥年號,壬申為1272年,至今已有742年的歷史。橋南有一棵樹齡357年的古榕,橋北有一座名為“金絲橋堂”的老殿宇,築通廊坐檻,便於行人歇息。現在,這古橋、古榕、古殿一起列作市級文物,共同構成一道頗有內涵的歷史景觀。
桐嶺古道
過了金絲橋,便是街路村。越過街路村,經十八家、沙岙兩村再走一段便到了嶺南嶺。嶺南嶺不高,南平北峻。嶺坪原來有一庵,為當地一戶龔姓人家所建,前廊築坐檻。庵前有一平坦和幾株高大的古楓,樹邊置石階石板,庵里有一店,走累了的行人客商可坐下來,嚼著店裡買來的糕餅,歡笑閒談。可惜現在這嶺被剷平了,一條溫陶公路把這小山截為東西兩截,來往穿梭的汽車帶走了往日的靜謐和古韻。

分水城與永瑞界碑

走下嶺南嶺,往北走上半個小時左右就到了桐溪,開始跋涉真正意義上的桐嶺了。桐嶺,從桐溪上嶺,緣溪而上,經桐嶺村,過分水城,繞外桐嶺村,到桐嶺背,全是起伏跌騰的山路,有5公里多,走走歇歇要一個多小時。桐嶺古道,皆是石頭鋪成,因年長月久,都磨去稜角,變成油光圓滑。途中分水城把古嶺分為兩段:內桐嶺和外桐嶺。以此為界,分別由瑞安、甌海兩地管轄。
關於分水城,有一段有趣傳說:為了在桐嶺上勘界,永嘉縣(今溫州)與瑞安縣決定,雙方各派一名身強力壯的後生扛上界碑,從各自那頭出發,兩人在嶺上什麼地方碰上,就以那裡為域界。說也巧,結果兩人就在距現在分水城一百多米處遇上,附近有一條橫截桐嶺的溪流,便以此為界,並在溪岸築城,一水一城,謂“分水城”,城南屬瑞安,城北歸永嘉。
如今,兩塊四方界碑就安在路邊一口井邊,上面陰刻碑文,因石面斑駁,也很難辨認。分水城建於何年,沒有現成的考證文字,但城基尚存,五六米寬,二百來米長,用粗石壘築,十分堅固。當地人說,分水城原有城門,解放初期還在。在分水城旁一農戶矮牆上,如今還有塊青石石碑,從上面認出來的字跡足可佐證這一史實:“瑞邑廿六都大桐嶺城門橋清水橋……大清光緒貳拾壹歲乙未荷月吉旦事敬立”。光緒貳拾壹年即公元1896年,可證桐嶺城門和城門橋至少在清代就建成。

桐嶺背與徐震張頠

桐嶺背是憩歇地,又是一處關隘。西側原有一座大寺院,外築一通廊,有坐檻,供人歇息。東側有幾株很大的古楓,下坡是一條804級的山嶺,一嶺到底,陡峭雄偉,很有氣勢。站在關隘處,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概。也正因為這樣,過去,桐嶺曾是兵戎相見、刀光劍影的地方。
清嘉慶《瑞安縣誌》有載,宋宣和二年庚子(1120)夏四月七日,方臘攻進溫州,緊逼瑞安境。瑞安縣令王公濟請邑儒趙沾商議,招募義勇四萬,分守要道。方臘兵從吹台山入,義勇兵首領、瑞安義翔鄉徐震率眾抗擊,激戰陣亡。四月十九日,方臘兵“轉由桐嶺襲瑞,義勇屯兵固守”,方臘兵“不能進,邑賴以全”。因御守有功,宋欽宗後贈封徐震為忠訓郎,並在桐嶺立廟祭祀。《徐氏宗譜》里記著宋欽宗的敕封誥詞:“忠義所激,勇當寇鋒,陷陣先登,以身殉國,持贈忠訓郎,子承信郎”,明洪武三年(1370)加封為忠訓侯王,正祀典,復建廟。清雍正七年(1729),徐震之墓享受官銀修葺。
嘉慶《瑞安縣誌》還載,方臘甫退,“其黨俞道安聚眾十餘萬”,八月十六日進攻瑞安,“義士張頠領芳山、集善二鄉兵守桐嶺”,俞道安至,不敢入。張頠,瑞安陶山花園人,“倜儻負氣節,禮貌疏略,道古今理亂事,襟度豁然”,紹興中曾入朝為官。其父張時敏,北宋元豐進士。
1862年,太平天國白承恩部隊曾開過桐嶺。白承恩,今平陽騰蛟湖竇村人,隸侍王李世賢麾下,戰功迭著,被天王洪秀全頒詔褒封為“天朝九門御林朝勛臣”。應“金錢會”之請,於1862年3月18日統大軍從青田翻白沙嶺至湖嶺賈岙,擊敗清民團,直指瑞安城,不幸在陶山雷橋中埋伏,中箭身亡。餘部勇力奮戰,且戰且退,從桐嶺脫險。
此外,明嘉靖三十六年(1558)三月,有倭寇由閩犯瑞安境,義士姜景賓趁敵誤失戰機,率兵射斃之。倭寇翻越桐嶺,逃往永嘉。1941年4月19日,日本侵略軍從瑞安陶山澄頭登入,一支攻打瑞安縣城,一支由桐嶺古道進犯溫州。
這些驚心動魄的征戰記錄,反映出桐嶺古道是軍事要地,它與甌海岷崗的金堡、雄溪的分水城、梧田的南堡、市區楊府山的老楊堡、龍灣炮台,構成了白鹿城外圍的軍事防禦屏障。

張聲道與民間傳說

到了桐嶺背,下嶺再走二十多分鐘,就到甌海潘橋河頭村,在那裡坐上兩個多小時的船,就可到達溫州市區的小南門埠頭。
桐嶺古道,開闢於何時,無文字可考,但有這樣一個傳說,說陶山花園村張聲道,南宋淳熙年間中進士,皇帝見他聰明英俊,有意招為駙馬,向他打聽其家鄉情況,張聲道回答家鄉很富庶,有金絲橋、白銀路(白濘路)、銅打嶺(桐嶺),於是演繹出一段風趣生動的迎親完婚故事,至今還在陶山民間流傳。而金絲橋、白銀路、銅打嶺都在桐嶺古道沿線上,可見在民間傳說里,這條古道宋代也已存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