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桃花江擂茶
- 屬於:客家茶文化
- 地點:桃花江
- 特點:手工製作
製作,功效,習俗,傳說,
製作
擂茶,用生米、生薑、生茶葉,為提高香氣也可加入芝麻、花生仁等。將“三生”置於上寬下窄、內徑約一尺半,壁內有溝狀豎紋的陶瓷擂缽中,然後用幾尺長的山楂木或上等油茶木製作的擂茶棒旋搗,並加入少許冷開水,使成糊狀,沖以沸水即成。擂茶製成後稠粘如糊,色呈淡咖啡色,香氣撲鼻,入口滑溜柔潤、甜爽。製法大致和桃源相同,只是在吃口上各有不同。桃江擂茶一般放糖,成為“甜飲”。而桃源擂茶則放鹽,大多為“鹹食”。桃江的婦女懷孕後,有特別要喝擂茶的習俗,謂喝擂茶越多,養出的嬰兒越白胖。
現在因發展,大多的擂茶都是以芝麻和花生為主 ,提香也可隨意加入少許的其它配料,成後乳白色。而只有在一些小的節是加入些特別的配料:穀雨,加生茶葉等!
功效
擂茶只當作一般飲料。若當藥用,如祛風寒、消暑氣、清火解毒之用,可添加如細葉金錢、艾葉、小葉客食碗(馬蹄金)、班筍菜(薺菜)、黃花、薄荷等,同茶葉一起擂爛。各種配料,易熟品,切碎後,放入缽內由開水沖熟;難熟的,放入鍋內煮熟,同開水一起沖入缽內。
習俗
在祖國博大精湛的茶藝中,擂茶是一枝獨秀的奇葩。作擂茶時,擂者坐下,雙腿夾住一個陶製的擂缽,抓一把綠茶放入缽內,握一根半米長的擂棍,頻頻舂搗、旋轉。邊擂邊不斷地給擂缽內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藥(香草、黃花、香樹葉、牽藤草等)。待缽中的東西便搗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後,用一把撈瓢篩濾擂過的茶,投入銅壺,加水煮沸,一時滿堂飄香。品擂茶,其味格外濃郁、綿長……據說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藥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飢。
桃江人熱情,每當有客人來訪,好客的主人便操起竹筒勺子或者是木製勺子,吧噠吧噠,給客人盛上一大碗,雙手恭敬地遞到客人手上。芳香四溢的熱氣,饞得客人直流口水。不懂山裡面山規的客人接第一碗擂茶後,都會迫不及待地喝了起來。可是,客人剛剛喝下去一點,眼尖手快的女主人就會操起勺子給你重新添滿。因此,喝起來就沒完沒了。按照當地的習俗,如果說你喝完手裡的這一碗就不想喝了,那你就別把手上這碗擂茶再喝下去,讓它留在碗內,等到臨走離開主人家時,再一口氣喝完,然後告辭。
為什麼要擺八個碟子呢?當地人說兩個意思:
一是八個人坐一桌,表示每人都有一份;二是八字是個吉利數字,當地人信奉“桌擺八,有財發”的信條。
桃江人除了婚喪嫁娶等喜慶日子舉行大型的擂茶會以外,平日自家人在一起也天天喝擂茶,一般用來充當中午飯。
由於桃江人常年喝擂茶,而且茶水也較稠,所需的原料十分多,加工起來也頗費力費時,所以,加工擂茶是桃江地區家庭主婦的主要任務之一
傳說
據說三國時期,劉備和曹操交戰,因久旱酷暑,致使瘟疫流行,劉備的軍隊吃了當地人做的擂茶後,治好了疫病,打了勝仗。其做法是:將茶葉、花生、芝麻等放進擂缽內,然後用木棒擠壓,速度由慢變快,一圈圈地擂起來,最後變成糊狀。
但從北宋開始,一股“鬥茶”風悄然興起,人們的注意力開始移到品嘗茶的原味上來。如蘇東坡曾寫有茶詩幾十首,其中《次韻曹輔寄壑源試培新芽》描述的就是作為貢茶的福建團茶:仙山靈草濕行雲,洗遍香肌沙粉末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春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一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蘇東坡對泡茶用的泉水也很有講究,在《汲江煎茶》詩中云:
活水還須活水煮,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茶雨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