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拉病毒傳播途徑:帶毒的親蝦和蝦苗、水和水中的甲殼動物、水鳥糞便、冰凍蝦(病毒可在體記憶體活1年以上)都可能是傳播途徑。
基本介紹
- 別稱:桃拉病毒
- 傳播途徑:帶毒的親蝦和蝦苗、水和水中的甲殼動物、水鳥糞便、冰凍蝦
- 流行範圍:美國、巴拿馬、厄瓜多等
- 直徑:31~32納米
病原,症狀,流行範圍,防治方法,
病原
該病毒病原是直徑31~32納米的桃拉病毒,單鏈RNA,球狀。主要宿主為南美白對蝦,靶器官為甲殼上皮(附肢、鰓、胃、食道、後腸)、結締組織等。
症狀
病蝦不攝食,消化道內無食物;游泳無力、反應遲鈍;甲殼變軟,蝦體變紅,尤其是尾扇變紅,所以本病又稱為紅尾病。一般幼蝦(0.5~5克)發病嚴重,死亡率高達80%。倖存者甲殼有黑斑,即蝦殼角質有黑化病灶。
桃拉症病毒有急性期和慢性期(恢復期)兩種病程。其症狀有些不同。
急性感染常發生在幼蝦期。蝦苗放養至養殖池後(14~40天),會發生養殖蝦群大量死亡,死亡率高達90%。病蝦不攝食,昏睡,體表色素擴散,即肢體及尾部發紅。
殘存的蝦會轉為慢性感染,在下次蛻皮時會再次轉為急性感染:成蝦多為慢性感染,死亡率通常小於50%,其次,外殼有多處壞死區域。那些感染急性期殘存並處於蛻皮階段的個體表皮上會有多個隨機分布形狀不規則凹下的黑色素沉著損傷,這種症狀是慢性期和恢復期的特徵。慢性期的蝦大多行為正常,經過蛻皮,病蝦會蛻掉帶有黑色斑點的外表皮。這樣的病蝦表皮沒有黑色斑點,不過有的蝦外表皮有已褪色的損傷,這些損傷可能是原先壞死區域的痕跡。可用DNA探針來診斷該病。
桃拉症病毒及傳染性皮下及造血組織壞死症病毒流行於美洲地區,最有力的預防措施就是防止這兩種病毒進入我國。
流行範圍
主要流行範圍在美國、巴拿馬、厄瓜多,中國內地和台灣也有發現。
防治方法
對進口的親蝦要嚴格進行檢測,嚴禁購買走私蝦苗和來歷不明的親蝦。
(1)徹底清塘消毒除害。
(2)嚴格對種苗進行檢測,杜絕病原從種苗帶入。
(3)放養無病毒感染的健康苗種,嚴格控制放養密度。
(4)使用無污染和不帶病原的水源。
(5)投餵優質高效的配合飼料,並在飼料中添加0.2%~0.3%的高穩西維生素C。
(6)保持蝦池環境因素的穩定,千萬不可濫用藥物。
(7)蝦池要有增氧設備,常用增氧機,並進行水質檢測。
(8)加強巡塘,多觀察,發現池水變色要及時調控,遇到流行病時,暫時封閉不換水。
(9)要科學投餵飼料少吃多餐。
(10)防止細菌、寄生蟲等繼發性疾病,或採取相應藥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