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黃病丸子(胃病丸)始於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至今近200年歷史,因其療效優異,服用方便且無毒副作用等特點,贏得了廣大患者的信賴,它不靠廣告的宣傳,依賴的是治癒病人的相互轉告,多少患者遠道而來,慕名求購這一祖傳方藥。為了使患者或對這一祖傳方藥感興趣的朋友更好的了解胃病丸的歷史沿革,本人現將《桃園黃病丸子》(胃病丸)考證,發布如下,以飧讀者。
介紹,附主要傳人簡介,王鳳鳴小傳,王作聖簡介,王振坤簡介,
介紹
桃園黃病丸子(胃病丸)
一、秘方首傳人:王鳳鳴,生於1821年(清道光元年)卒於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得秘方時24歲即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
二、二世傳人:鳳鳴先生共三子,長子王洪禧,次子王洪才,三子王洪聚。早期,鳳鳴雖立有“秘方只傳長子 ”的家規,但他在世時,因患黃病(缺鐵性貧血)者甚多,丸子銷量大增,雖以長子為主,但其他二子均協助加工,其方藥製法也盡被知曉。是時,長子鴻禧已建有“樹人堂”藥房,次子鴻才建有“碧梧堂”藥房等。
三、三世傳人,王鳳鳴共有七孫,其中二孫去世較早且均無子,餘下五孫各立門戶,已看病開藥店、賣丸子為職業,如長孫子軍支持“碧梧堂”二孫子和為清末廩貢生,民國後先在煙臺任教,後建“惠昌藥房”,四孫子亨主持“樹人堂”藥房,五孫子樂無自營藥房,以游醫為主,多在臨朐一帶,六孫子安建有“廣生堂”藥房等。以上各字號藥房主要經營:“黃病丸子”兼營中西藥品,膏、丹、丸、散。
四、四代傳人一:王作聖,黃病丸子的集大成者,先隨其父子和在煙臺學醫,民國二十四年返青,在口埠鎮行醫,1952年參加聯合診所,後在益都縣桃園公社醫院(今東夏中心衛生院青州市桃園中醫胃病醫院)從醫,其結合所學中醫知識辨證施治,調整藥引,將黃病丸子由單獨治療黃病(缺鐵性貧血)擴大到治療各種胃病,(尤其脾胃虛弱型)取得巨大成就,並將“桃園黃病丸子”更名為“胃病丸”所以知名度最高,影響面最廣,在當時被譽為“桃園公社三大興”之一,外地人稱其為“活神仙”,病人絡繹不絕。余者如子亨之子舟,子安之子作倫,子軍之子作賢,雖仍以藥丸為業,但均與作聖不可同日而語,且參加聯合診所後,不久病逝。作勝老先生一枝獨秀,對黃病丸子的繼承發展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60年代末70年代初黃病丸子的影響遍及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及香港等地。暮年體衰不便處方,為使秘方繼續造福人類老人在當時院領導協助下立號寓引,分為四種型號,用於臨床。1981年秋方去世。
五、五世傳人:王作聖先生共育五子,分別是長子清平、次子青海,三子清溶,四子清溪,作聖故去後,原工作單位桃園醫院繼續製作加工藥丸,治療患者,占主要位置 。其子先後暗地經營藥丸,但均屬無證行醫,至今其中四子已先後病逝,唯有五子清池尚健在。
六、六代傳人:王作聖先生共十孫,按排行順序依次為:(一)振科、(二)振學、(三)振乾、(四)振森、(五)振銀、(六)振春、(七)振起(八)振坤、(九)振翼、(十)振鋒,現各人均有各自的不同事業,到目前為止學醫從醫繼承作聖先生衣缽者僅王清池次子(排行第八)振坤一人,至此從王鳳鳴首創至六代王振坤中,共有振字輩後代40名,唯王振坤從事醫療專業,獲國家執業醫師證書。現王振坤醫師已被濰坊市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指定為《桃園黃病丸子》(胃病丸)傳承人,列入第二批保護名錄,受法律保護,體現了黨和政府,市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及醫院領導對這一祖傳方藥的高度重視,現該藥丸也已申請到院內製劑批號(省批)醫院並設有胃病科,由王振坤親自坐診接待患者。
附主要傳人簡介
王鳳鳴小傳
王鳳鳴(摘自益都縣醫藥志),益都縣桃園公社桃源村人,(生卒年月已不可考),少時家境貧寒,以走街串巷賣針頭線腦(貨郎)為業,一日,與一遊方道人邂逅,兩人談話投機,邀至家中便宴相待,酒間,道人見鳳鳴為人赤誠樂善好施,便授一秘方、告其製作方法,讓其改行行醫。並囑其方不得外泄,自後,鳳鳴邊當貨郎邊以此秘方為鄉人治病。此方以治療黃病(貧血)為主,故稱“黃病丸子”,自此“黃病丸子”問世。
開始王鳳鳴購得原料加工成丸子,遇到病人,無代價施藥,後來,看病求藥者日增,鳳鳴除收成本費稍加利潤,棄商為醫專以看病賣丸子為業。
黃病丸子至今已歷五代,鳳鳴有鴻禧、鴻才、鴻據三子,傳長子鴻禧,並按道人囑咐立下遺囑,此方只能傳給長子,其他人秘而不傳。到鴻禧時,因當時生活水平等原因,患缺鐵性貧血者甚眾,丸子銷售量大增,其子侄輩均協助加工,其製作方法也盡知曉。
解放後,鳳鳴老人的後裔攜處方參加聯合診所,並根據異病同治的原則將黃病丸子的治療範圍擴大到治療各種胃病,如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症。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黃病丸子的影響擴大到全國二十九個省市自治區及香港等地,為此引起政府及醫藥衛生部門的重視,除對黃病丸子的藥理作用進行探討及臨床觀察外,並組織人員幫助整理經驗和劑型改革,從此黃病丸子成為益都名牌中成藥產品之一,運銷全國各地,鳳鳴老人對促進益都醫藥事業的發展,保障人民身體健康用藥的需要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王作聖簡介
王作聖(1902-1981)(摘自濰坊市中醫藥志),益都縣王小公社桃源村人,系益都縣“桃園黃病丸子”第四代。
早年跟其父在煙臺學醫,主要以開藥鋪、看黃病、賣丸子為職業,後在口埠仍操舊業,1951年參加聯合診所,先後在口埠、侯廟、桃園等地行醫。
王作聖繼承其父王子和“黃病丸子”理氣行氣一派,在原方的基礎上增減其引子,從單純治療黃病(缺鐵性貧血)而擴大到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等症,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黃病丸子”的影響擴大到除台灣以外的二十九個省、市、自治區及香港等地,日銷量達千餘付,作聖先生生前為益都縣人民代表大會歷屆代表。
王振坤簡介
王振坤(摘自《濰水流觴》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輯):中華醫學會會員、青州市醫師協會會員,國家執業醫師,胃病丸繼承和發揚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指定傳承人。畢業於濰坊醫學院,並先後進修於青州市中醫院,濰坊市中醫院,山東省中醫藥大學,省中醫院,系山東省衛生廳中醫藥管理局選薦第二批中醫臨床骨幹,從事消化系統疑難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肝膽病、結腸炎)及血液病,婦科病等研究診治二十餘年,積累豐富經驗,在祖傳秘方基礎上通過多年臨床研究、開發,靈活運用中醫望、聞、問、切四診,辨證施治,合理配伍藥引,使藥效大大提高,治療範圍進一步擴大,治癒患者遍及全國各地。曾被河北省廣川中心醫院高薪聘為客座專家,撰寫醫學論文多篇,其中《胃病丸加味治療消化性潰瘍100例療效觀察》獲省級優秀論文獎,並被多家醫學雜誌收載。 王振坤醫師現為青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東夏中心衛生院)青州市桃園中醫胃病醫院門診部主任,中醫科科長。 參考文獻《濰坊市中醫藥志》《益都縣衛生志》《益都縣醫藥志》、邱兆鋒主編《濰水流觴》、鐘耕曾主編《散落的記憶》、王清池撰《胃病丸史志》等略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