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具有解肌祛風,兼溫經復陽之功效。主治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微惡寒者。

基本介紹

  • 出處:《傷寒論》
  • 功用:解肌祛風,兼溫經復陽
歌訣,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義,配伍特點,運用,加減化裁,使用注意,附方,化裁方之間的鑑別,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桂枝去芍艾何居,胸滿陰彌要急除;若見惡寒陽不振,更加附子一枚俱。

組成

桂枝(去皮)三兩(9g),甘草(炙)二兩(6g),生薑(切)三兩(9g),大棗(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5g)。

用法

以水七升(1400ml),煮取三升(600ml),去滓,溫服一升(200ml)。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功用

解肌祛風,兼溫經復陽。

主治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微惡寒者。

方義

方中桂枝既可解肌調營衛,又可溫通胸中陽氣,有表邪則解表,無表邪則走里而溫通。生薑解表散寒,溫通陽氣,與桂枝相用,既增強解肌散風寒,又可增強溫通陽氣。附子溫壯陽氣,通達胸陽,與甘草相用,溫通陽氣之中有補陽之用,故可療胸中陽氣虛弱證。甘草、大棗補益中氣,既可益營,又可扶陽氣,更可調和諸藥。諸藥相伍,重在溫補陽氣,解肌散邪,共建其功。

配伍特點

方中桂枝湯補益中焦,振奮中焦營衛生化之源,實衛通陽發散表邪;加炮附子,大熱助陽,溫通氣機,共收溫通調補心胸陽氣,達邪出表,邪從汗解之功。

運用

本方證是以陽氣虛損,胸陽不振,或兼表邪未解為主要病機的病證。與桂枝去芍藥湯相比,則陽氣轉衰,其症在脈促、胸滿、心悸、短氣等桂枝去芍藥湯證的基礎上,更兼畏寒等
現代可用於治療肺心病之心悸,冠心病之胸悶、胸痛,風心病之心悸,氣短,體虛型感冒,婦人產後汗出尤多等病證而見上述證機者。

加減化裁

胸痹者,加薤白、瓜蔞;惡寒無汗者,加麻黃、紫蘇葉;郁而發熱者,加石膏、加母;口渴渴、脈促者,加麥冬、知母。

使用注意

若已有結胸證或無太陽中風的胸陽不振、陰虛內熱或熱盛者禁用。服藥期間,禁用烏梅等酸澀之品。
套用本方時,當注意劑量的調配,不可隨意改變用量,必須與證機切切相合,在具體套用本方時,可根據病證表現而適當加減用藥。
煎煮藥物時,最好先煮附子約10—20分鐘後再加入他藥,以減附子之毒性。

附方

桂枝去芍藥湯
組成:桂枝(去皮)三兩(9g),甘草(炙)二兩(6g),生薑(切)三兩(9g),大棗(擘)十二枚
功用:解肌祛風,去陰通陽
主治: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
出處:《傷寒論》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桂枝去芍藥湯與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相比較,桂枝去芍藥湯主治太陽中風證與胸陽不足證相兼;而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治太陽中風證與胸陽虛弱證相兼,其二者雖主表證都是太陽中風證,但主胸中則不盡相同,證有輕重之分。又桂枝去芍藥湯與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均可治療單一的胸中病證,可其主治也有輕重之分,臨證應區別用之。

重要文獻摘要

《註解傷寒論》:與桂枝湯以散客邪,通行陽氣;芍藥益陰,陰虛者非所宜,故去之。陽氣已虛,若更加之微寒,則必當溫劑以散之,故加附子。
《內台方議》:陽虛陰盛,邪在胸中,不可發汗,只得與附子以復陽溫經,與桂枝以散其邪也。
《傷寒來蘇集》:桂枝湯陽中有陰,去芍藥之酸寒,則陰氣流行,而邪自不結,即扶陽之劑矣。若微惡寒,則陰氣凝聚,恐姜、桂之力不能散,必加附子之辛熱。
《古方選注》:桂枝湯去芍藥加附子者,下後微惡寒,顯然陽氣渙散於中下矣。當急救其陽,毋暇顧戀陽氣,以附子直從下焦溫經助陽,臣以桂枝、甘草,載還中焦陰氣,以杜亡陽之機,為御後之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