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黃芪湯(桂枝加黃芪湯)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桂枝加黃芪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金匱要略》卷中。具有調和營衛,行陽散邪之功效。主治黃汗之病,兩脛自冷。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

基本介紹

  • 別名:桂枝加黃芪五兩湯(《三因》卷十)
  • 出處:《金匱要略》卷中
  • 功用:調和營衛,行陽散邪
歌訣,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義,運用,加減化裁,使用注意,附註,化裁方之間的鑑別,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黃汗都由鬱熱來,歷詳變態費心裁。桂枝原劑芪加二,啜粥重溫令郁開

組成

桂枝、芍藥各三兩(9g),甘草二兩(6g),生薑三兩(9g),大棗十二枚,黃芪二兩(6g)。

用法

以水八升(800ml),煮取三升(300ml),溫服一升(100ml)。須臾飲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功用

調和營衛,行陽散邪。

主治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

方義

本方以桂枝湯解肌調和營衛,尤賴飲熱粥以助取汗;表氣已虛,故加善走皮膚之黃芪,益氣固衛增強藥力。全方助正氣以祛邪氣,病去而表不傷

運用

本方以惡寒較重,脈浮無力,發熱自汗為辨證要點,現代常用於治療體虛感冒、黃汗、多汗、盜汗症、黃疸、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末梢神經炎,肌肉風濕病,膽石症並感染,小兒感冒等

加減化裁

如黃汗、黃疸,加山梔、茵陳、黃柏;盜汗,倍芍藥,加當歸;多汗,加浮小麥。外感表虛,加白朮,防風;氣虛較甚,重用黃芪,加黨參、白朮。

使用注意

《準繩·類方》:黃疸,脈浮,而腹中和者。

附註

附方1 桂枝湯
組成:桂枝(去皮)三兩(9g),芍藥三兩(9g),生薑(切)三兩(9g),大棗(擘)十二枚,甘草(炙)二兩(6g)
功用: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惡風發熱,汗出頭痛,鼻鳴乾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
出處:《傷寒論》
附方2 黃芪桂枝芍藥苦酒湯
組成:黃芪五兩(15g),芍藥三兩(9g),桂枝三兩(9g)
功用:調和營衛,利水祛濕
主治:黃汗,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
出處:《金匱要略》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桂枝加黃芪湯與桂枝湯均可治療營衛不和表虛證,桂枝加黃芪湯治療營衛不和表虛證,以氣虛明顯為特點,病者多有身倦、懶動、嗜臥即多汗等症;而桂枝湯治療營衛不和表虛證,氣虛病證表現尚未突出,故桂枝湯對營衛不和表虛證以氣虛為突出者,則力所不及,此其別也。
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與本方均具有宣達陽氣,排泄水濕的功用,皆用於治療黃汗。然前方適用於周身汗出,表氣已虛,故方以黃芪為君,益氣固表;後方適用於汗出不透,腰以上有汗,腰以下無汗,故方以桂枝湯為君,解肌而和營衛。

重要文獻摘要

1、《醫方考》:客者除之,故用桂枝之辛甘,以解肌表之邪;泄者收之,故用芍藥之酸寒,以斂營中之液;虛以受邪,故用黃耆之甘溫,以實在表之氣;辛甘發散為陽,故生薑、甘草可為桂枝之佐;乃大棗者,和脾益胃之物也。
2、《醫門法律》:用桂枝全方,啜熱粥助其得汗,加黃耆固衛。以其發熱,且兼自汗、盜汗,發熱故用桂枝,多汗故加黃耆也。其發汗已仍發熱,邪去不盡,勢必從表解之。汗出輒輕,身不重也;久久身瞤胸中痛,又以過汗而傷其衛外之陽,並胸中之陽也;腰以上有汗,腰以下無汗,陽通而陰不通也,上下痞隔,更宜黃耆固陽,桂枝通陰矣。
3、《金匱要略方義》:以桂枝湯微解其表,和其營衛,使在表之濕隨汗而解。表虛之人,雖取微汗,猶恐重傷其表,故少佐黃耆以實表,使之汗不傷正,補不留邪,此正為寓補於散,扶正祛邪之妙用。同時,黃耆與桂枝、生薑配伍,尤有化氣行水之功。然黃耆固表,有礙桂枝之發散,故服後需飲熱粥以助藥力。其治黃疸者,因黃疸亦屬濕郁之證,故其表虛者,亦一併主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