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鰍鮀

桂林鰍鮀

桂林鰍鮀,也喊桂林薄鰍,主要分布在珠江流域,常見於廣西桂林陽朔 臨桂 靈川 恭城等地,是一種淡水性小魚。鯉科鰍鮀屬的一種魚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桂林鰍鮀
  • 拉丁學名:Gobiobotia guilingensis (Yi-Yu Chen, 1989)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Actinopterygii)
  • 亞綱:輻鰭亞綱
  • :鯉形目(Cypriniformes)
  • 亞目:鯉亞目
  • :鯉科(Cyprinidae)
  • 亞科:鰍鮀亞科
  • :鰍鮀屬(Gobiobotia)
  • :桂林鰍鮀
  • 分布區域:桂林,融安,三江等
概述,識別特徵,生 境,生活習性,地理分布,廣西分布區,

概述

拉丁科名:硬骨魚綱;鯉形目;鯉科Osteichthyes;Cypriniformes;Cyprinidae
拉丁屬名:硬骨魚綱;鯉形目;鯉科Osteichthyes;Cypriniformes;Cyprinidae
種 學 名:Gobiobotia guilinensis

識別特徵

背鰭iii—7;臀鰭iii—6;胸鰭i—12;腹鰭i—7。例線鱗38-4l。背鰭前鱗ll—13;圍尾柄鱗12—13.下咽齒2行,3·5 -5·3。脊椎骨4十31+33。 體長為體高的4.7—5.4倍.為頭長的3.9—4.1倍,為尾柄長的5.9 +6.8倍,為尾 柄高的10.3 -l 2.7倍。頭長為吻長的2.1—2.5倍,為眼徑的3.4—4.3倍,為眼間距的 4.3—5.7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7—2.2倍。 體較長,尾柄較細,略側扁。頭前端圓鈍,腹面平坦;頭寬略等於頭高,頭背分布 有細小的皮質顆粒。吻略尖,吻長略等於眼後頭長。口下位,橫寬呈弧形。唇較薄,上距胸鰭起點較距臀鰭近,末端顯著超過肛門。肛 門約位於腹鰭起點至臀鰭起點的前1/3處。臀鰭短,起點在腹鰭起點至尾鰭基部的中點。 背鰭iii—7;臀鰭iii—6;胸鰭i—12;腹鰭i—7。例線鱗38-4l。背鰭前鱗ll—13;圍尾柄鱗12—13。下咽齒2行,3·5 -5·3。脊椎骨4+31+33。 體長為體高的4.7—5.4倍.為頭長的3.9—4.1倍,為尾柄長的5.9 +6.8倍,為尾 柄高的10.3 -l 2.7倍。頭長為吻長的2.1—2.5倍,為眼徑的3.4—4.3倍,為眼間距的 4.3—5.7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7—2.2倍。 體較長,尾柄較細,略側扁。頭前端圓鈍,腹面平坦;頭寬略等於頭高,頭背分布 有細小的皮質顆粒。吻略尖,吻長略等於眼後頭長。口下位,橫寬呈弧形。唇較薄,上尾鰭叉形,下葉稍長。 下咽齒細長,上部膨大,末端鉤曲。鰓耙退化,第一鰓弓外側無鰓耙,內側鰓耙細 小呈乳突狀。鰭小,前室橫寬,中部稍狹繳,包在膜質囊中,後空退化目呈一泡狀物附 著在前室峽部之間。腹膜灰白色。 固定標本,體背棕色,腹部黃灰色,橫跨體背中線7-8個黑斑,體側具黑色斑塊 7—8個。各鰭微黑,具零星小風點。

生 境

小型底層魚類。常喜棲息在多礫石的流水環境。分布於珠江水系。

生活習性

桂林薄鰍是一種淡水性小魚。每到冬季,它便鑽入水底的淤泥深處長眠,以抵抗嚴寒的侵襲。
桂林薄鰍個頭雖小,能耐卻很大,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特彆強,在一些含氧量低、水質較差的惡劣環境中仍能生存,甚至在乾旱季節,水源涸竭的情況下,它能鑽入泥中照樣不死。因為泥鰍有特殊的呼吸方式,它除了和其他魚一樣能用鰓吸收水中的氧氣外,還能通過腸呼吸直接從空氣中得到氧氣。平時泥鰍生活在水底的淤泥里,當水中的含氧量減少時,它們便紛紛上浮,不時將頭伸出水面,用嘴巴吞吸空氣。鰍的腸管較直,腸壁很薄,其中分布著許多微血管,能進行氣體代謝,當空氣經過腸管時,氧氣被吸收,而其他廢氣則通過肛門排出。
食性雜,水中的小動物、植物、微生物及有機碎屑等都是它喜歡的食物。人工飼養還應投餵蛆蟲、蚯蚓、小雜魚肉、麵包片,飯粒,蚯蚓,魚粉、豬血粉、蠶蛹粉、米糠、麥麩、菜餅等都是桂林薄鰍喜愛吃的

地理分布

分布於珠江水系

廣西分布區

陽朔 臨桂 靈川 恭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