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桂林鎮位於
歙縣縣城東郊,鎮所在地距縣城9公里。周邊與
徽城鎮、
富堨鎮、
北岸鎮、
溪頭鎮及
績溪縣臨溪鄉相接,河流有楊之河、布射河,蕪屯公路與徽杭公路交匯於該鎮吳川村金三角。2004年12月,因撤鄉並鎮,原黃村鄉併入桂林鎮後,總面積達160多平方公里,耕地面積達1400公頃,其中水田1200公頃,茶園579公頃,林地7141公頃,果園209公頃,毛竹86.5公頃。全鎮共有20個行政村,175個村民小組。2004年底統計人口數為27443人,安置移民1975人。
歷史沿革
唐至清,屬德政鄉、登瀛鄉,分屬七、八、九都。民國21年(1932)置桂林鎮。民國24年設桂林鄉,隸岩寺區。民國33年8月,改屬許村區,桂林、大野兩鄉合併為大林鄉。1949年5月,恢復桂林、大野兩鄉,改屬竦口區。1952年8月,分設桂林、潭石、竦口、西坑、黃村、中心6鄉。其中桂林鄉、潭石鄉屬城關區,中心鄉屬許村區,竦口鄉、西坑鄉、黃村鄉屬溪頭區。1955年6月,潭石鄉劃屬富堨區,桂林鄉劃屬溪頭區。同年12月,桂林鄉併入潭石鄉,西坑、中心兩鄉併入黃村鄉。1958年10月,分別隸屬徽州公社、溪頭公社。1959年2月,設立桂林、西坑、中心3個管理區及黃村大隊。1961年1月,成立桂林公社、黃村公社,分屬城關區、溪頭區。1983年公社改鄉。1992年2月,黃村鄉併入溪頭鎮,同年成立黃村辦事處,處理原行政區範圍內工作,3月桂林鄉改為桂林鎮。1994年,恢復黃村鄉。2004年12月,黃村鄉併入桂林鎮。2005年,全鎮轄20行政村88自然村173村民小組,9163戶27407人,其中農業8603戶25643人。居民絕大數為漢族,少數民族有回族、苗族、布依族、僳僳族、土家族、水族、畲族、侗族、彝族、壯族、瑤族共31人。
產業結構
該鎮是全縣產糧大鎮之一。主要經濟作物為糧、油、蔬菜、甘蔗、瓜果、茶葉、菊花等。以“一村一品”“一村一策”為發展戰略。如:宋村村的葡萄;岑山村的茭白;桂林、潭石的塘藕;新管、江村、竦口的甘蔗;牌頭的大蒜;楊坪的菊花;石河、葉河的柿子、水蜜桃;黃村的楊梅;雙河、跳嶺、西坑的茶葉等都已形成一定的規模。養殖業近兩年葉發展迅速,全鎮有養殖專業大戶57個,其中全縣最大的養豬專業戶就在該鎮內,年出欄肉豬近萬頭。
名勝古蹟
該鎮的名勝古蹟頗多,且保存完好。主要有牌坊和古墓。牌坊中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明代萬曆建造的殷尚書坊和大司徒坊;受縣級保護單位的有清代
康熙年間建造胡氏進士坊、清代雍正年間建造的女貞崇祀坊、清代鹹豐年間建造的雪蔭貞松坊、明代崇間年間建造的思褒雙節門坊、明代弘治年間建造的金殿傳臚坊等七座。古墓受市級文物保護的有竦口窯址;受縣級保護的竦口東漢墓和
汪華墓(汪墓祠)。
水利資源
該鎮是全縣農業大鎮,水利設施完善,大小水塘174個,電灌站25個,褐壩23座。全縣最大的水庫--連川水庫,庫容190萬立方米,水產業豐富,每年產魚900多噸。庫區周邊生態環境優美,適宜野生良禽繁衍生息,人民生活富裕。2008年安徽金泰投資集團,正在編制規劃,計畫投資10億元人民幣在此地興建黃山湖度假村。
鄉土風情
該鎮受地形的影響,村落特點是小而多,沿河分布,方言不一。隔一道彎,隔一座山,就會存在兩個不同的村落,會存在不同的兩種方言,會有兩種不同的民風習俗。有的村落會在農曆7月半祭祖燒食,有的村落會在農曆6月半做包子點心請親戚朋友一起團聚,還有的村落在元宵前後舉辦大型的游龍會,游燈會,熱鬧非凡。
招商成績
該鎮位於城郊,通訊發達、交通便利,距徽杭高速金山道口2公里,地理環境得天獨厚。近幾年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黃山綠韻竹業製品有限公司、鑫寧彈簧廠、光華玻璃製品有限公司、綠康油脂加工廠、黃山宜和水泥廠等幾個大型骨幹企業已投入生產,並已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利用縣經濟技術開發區大部分位於該鎮範圍內這一有利條件,積極配合、大力宣傳、正確引導,努力為客商投資興業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平台,以進一步壯大該鎮經濟。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19282 |
男 | 10073 |
女 | 9209 |
家庭戶戶數 | 6039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19178 |
家庭戶男 | 9998 |
家庭戶女 | 9180 |
0-14歲(總) | 4493 |
0-14歲男 | 2349 |
0-14歲女 | 2144 |
15-64歲(總) | 13307 |
15-64歲男 | 7079 |
15-64歲女 | 6228 |
65歲及以上(總) | 1482 |
65歲及以上男 | 645 |
65歲及以上女 | 837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176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