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喬木,高可達17米,主幹通直;樹皮黑褐色,縱裂,葉互生,革質,長圓狀橢圓形至倒卵橢圓形,長7-15厘米,寬3-7厘米,先端短尖或具短尾,基部楔形或近圓形,全緣或具不規則淺疏鋸齒,表面深綠色,背面淡綠色,兩面均無毛,側脈6-10對,在表面微隆起,背面明顯隆起,嫩葉乾時黑色;葉柄長5-15毫米;
托葉披針形,早落。
雄花序頭狀,倒卵圓形至長圓形,長2.5-12毫米,直徑2.7-7毫米,雄花花被片2-4裂,基部聯合,長0.5-0.7毫米,
雄蕊1枚;雌花序近頭狀,雌花花被管狀,花柱伸出苞片外。
聚花果近球形,表面粗糙被毛,直徑約5厘米,成熟紅色,肉質,乾時褐色,苞片宿存;
小核果10-15顆。總花梗長1.5-5毫米。花期4-5月。
生長環境
為熱帶、南亞熱帶的樹種,適生年平均氣溫18-23℃,最冷月平均溫度14-18℃。年降水量1200-2000毫米,為乾燥性磚紅壤土。在中國海南海拔1000米以下的熱帶半落葉季雨林和常綠季雨林中散生,常在山腰和山谷的緩坡地上與
海南韶子、
橄欖、
海南暗羅、大葉銀葉樹、
細子龍、
青皮、小葉達里木、廣東刺櫟、盤殼櫟、
綠楠、
白木香、
麻楝、
秋楓、
紅欏、
貓尾木、
瓊欖、肖欖等樹種混生。在中國廣東大陸亞熱帶季雨林山地常綠林中亦常見。
喜光、喜溫濕及肥沃疏鬆的土壤,尤多散見於村旁溪邊,樹冠寬闊,枝葉濃密,生勢優良。小苗及幼樹稍耐蔭,壯年喜光照。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廣東(廣州、高州和廉江)、海南(萬寧、陵水、保亭、三亞、昌江、東方和樂東)、廣西等地;泰國、高棉、越南北部有栽培。
繁殖方法
採種
桂木為肉質果,7-8月成熟,當果實由青色轉為黃色帶紅,果肉變軟時應及時採摘,果實盛於竹籮內揉搓,用清水洗淨後得種子,並將其及時置於陰涼處晾乾。該種為忌乾性種子,注意保濕,不宜久藏,最好隨采隨播,若需短期貯藏,可用與種子等量的濕沙或半濕椰糠混拌保鮮貯藏。每千克種子1500-2000粒。
播種
種子用清水浸泡5-6小時後撈起,用濕布蓋著種子,保持濕度,第二天播種。撒播或條式點播在含沙量較多床面上,覆土、蓋稻草、適當遮蔭,約30天左右,開始發芽,新鮮種子發芽率達90%。用芽苗移入營養杯或分床,分床規格為20厘米×20厘米。1年生苗高40-50厘米,地徑0.5厘米,可以出圃栽種。
栽培技術
栽植
造林地宜選擇坡度較緩的山地,最好為土壤肥沃、濕潤、疏鬆的沖積土和山谷、河旁等立地條件。造林前先砍伐雜灌木,清燒乾淨跡地,用穴狀整地,植穴規格50厘米×50厘米×40厘米,株行距3米×3米;作為果樹栽培的8米×8米,可間種其他短期農作物。幼苗栽種宜用帶土苗,最佳為營養袋苗,由於幼苗期側根較少,要注意保留主根,主根萌生力強,故起苗時應保留較長的主根。雨季連續陰雨天栽種為宜。
撫育
造林後2-3年內,要加強撫育管理,每年砍伐雜灌木、除草、鬆土、擴穴、施肥等2-3次;4年後每年砍伐雜灌木、除草、穴狀鬆土1-2次。
病蟲防治
病害:苗期多發生
灰霉病,染病苗木從嫩葉向葉基、幼莖蔓延,使葉片變色、下垂,以至全枝幹枯。可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4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200倍液噴灑,每隔7-10天噴一次,共噴2-3次。
蟲害:蚜蟲危害嫩芽及頂芽較嚴重,用40%
氧化樂果1000-1500倍液,2.5%
敵殺死5000-10000倍液,速滅殺丁等2000-3000倍液噴灑。
主要價值
經濟
木材紋理略交錯,結構細緻,材質稍軟而輕,加工容易,乾燥後少開裂,且不變形;心材黃褐色,較能耐腐,邊材不耐腐,易被蟲蛀及菌侵染,縱切面平滑而具有光澤,雅麗美觀。心材為良好的家具和室內輕巧建築用材,邊材可供作一般板材。
藥用
果藥用,具有清熱開胃、收斂止血、活血通絡的功效。
食用
果內肉鮮紅似胭脂顏色,可食,味酸甜。種子含有油質,民眾喜歡採摘食用。
觀賞
樹冠寬闊,枝葉濃密,常綠,可作園林綠化樹種。適於水邊、路旁、草地、建築附近孤植,也可片植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