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南爬樹蕨(Arthropteris guinanensis H. G. Zhou & Y. Y. Huang)是腎蕨科、爬樹蕨屬蕨類植物。根狀莖細長,蔓生,攀援於樹幹上或岩石上,長達數米,被鱗片;鱗片黑褐色,基本近圓形,向上狹縮成披針形,盾狀貼生。葉遠生,兩行互生,基部以關節著生於蔓性根狀莖的葉足上;葉片較小,線狀披針形或線形,兩端稍狹,頂端羽狀漸尖,羽片較小,基部明顯耳狀;葉緣有波狀齒牙,近無柄,以關節著生於葉軸;葉脈明顯,斜出,叉狀,頂端接近葉緣處有水囊;葉紙質,葉軸密被棒狀單細胞的毛,主脈腹面亦疏被同樣的毛。孢子囊群圓形,紅棕色,光滑,宿存。孢子囊群無蓋,著生於側脈分叉處。
分布於中國寧明、龍州、大新、靖西;越南也有分布。生長在海拔250-700米的石灰岩季雨林中,常附生於樹幹或石壁上。
桂南爬樹蕨在進一步認識該屬的內部結構特點及在系統演化過程中的地位、對環境的適應機制及分布特點等有著重要的研究意義。
(概述圖參考來源:植物標本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桂南爬樹蕨
- 拉丁學名:Arthropteris guinanensis H. G. Zhou & Y. Y. Huang
- 界:植物界
- 門:蕨類植物門
- 綱: 木賊綱
- 目:水龍骨目
- 科:爬樹蕨科
- 屬:爬樹蕨屬
- 種:桂南爬樹蕨
- 命名者及年代:repens(Brack)C.Chr.,1996
形態特徵
產地生境
生長習性
- 絲狀體:孢子萌發後,原葉體原始細胞連續3-8次橫向分裂排成單列絲狀,形成3-9個細胞的絲狀體,有的直,有的彎曲;細胞長度明顯大於寬度,呈桶形。絲狀體以單列細胞居多,偶見雙列絲狀體和多列絲狀體,但不分枝。在液體培養基中生長的絲狀體細長,多數為不規則彎曲,細胞為長圓柱形,葉綠體稀少。
- 片狀體:播種27天左右,絲狀體頂端細胞不僅橫向分裂且縱向分裂,原葉體從一維的線狀(絲狀單列細胞)向二維的平面(多列細胞)發育,標誌配子體發育進入片狀體階段。頂端細胞的長軸平行於絲狀體,反覆縱向橫向分裂形成的子細胞長條形,形成匙形的片狀體。片狀體大多為不對稱狀,其邊緣細胞排列較整齊,頂端細胞上一般都不長毛狀體;片狀體達3-7個細胞寬時,前端邊緣細胞出現斜向分裂產生倒圓錐形的分生細胞,發育成為生長點,不斷分裂形成分生組織,分生組織細胞不斷分裂,逐漸使片狀體階段進入到原葉體階段;片狀體的假根增多,但無毛狀體出現。
- 原葉體:播種60天左右,能觀察到片狀體前端及其後的分生組織先進行縱分裂,再進行橫分裂,左右兩邊細胞分裂快,形成原葉體的兩翼,前端凹口深陷(有的前端還有裂口)幼原葉體不對稱,隨著生長,成熟時發育為對稱的心臟形原葉體。原葉體發育方式為三叉蕨型。幼原葉體在基部長出多條假根,邊緣不整齊,其邊緣及前端都長有毛狀體。桂南爬樹蕨成熟原葉體前端的毛狀體的長得密些。成熟的原葉體為綠色或深綠色,葉綠體含量豐富,沿細胞壁分布。在液體培養基中,細長的絲狀體上有時會長多個幼原葉體,但未觀察到這類幼原葉體發育為成熟原葉體。成熟的原葉體為長心形。
- 毛狀體:爬樹蕨出現毛狀體的時間都較晚。毛狀體始出現於幼原葉體,分布在邊緣和背腹面,由營養細胞向外突出產生,大多數為單細胞的乳頭狀毛;毛狀體內具少量葉綠體;毛狀體長15-20微米,寬3-6微米。
- 假根:配子體發育過程中,從孢子萌發開始出現假根,假根白色透明,無葉綠體;萌發時一般只產生一條假根,隨著發育過程的進行,在絲狀體、片狀體的基腹部不斷有假根長出。成熟的原葉體上,假根密集分布在原葉體腹面遠生長點端。假根不分叉;大部分假根直立且粗細均勻,呈長管狀,但也有的假根末端膨大,近球形。
- 性器官:精子器和頸卵器的類型為同型孢子薄囊蕨類的一般類型。播種75天左右開始產生性器官,雌雄生殖器同體,精子器先於頸卵器出現和成熟。精子器位於原葉體腹面的假根叢中,與近生長點端的頸卵器接近。精子器大小不一,側面觀截圓形,頂面觀呈圓形,由3個細胞組成——基細胞、環細胞和蓋細胞,高約35微米,直徑約30微米。頸卵器位於原葉體腹面生長點之下到假根之間,數目不多,側面觀為煙囪狀,有4-5層細胞高,頂面觀為銅錢狀。精子器成熟時,蓋細胞裂開,精子逸出並藉助原葉體表面的水膜游入頸卵器,完成受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