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生。根狀莖攀援,粗鐵絲狀,具管狀中柱,被盾狀而貼生的鱗片。葉遠生,二列,柄短,以關節著生於短葉足上或蔓生莖上;葉片長披針形,紙質,一回羽狀,羽片多數,近無柄,接近,多少斜展,以關節著生於葉軸,近鐮刀形,基部不對稱,上側多少呈耳形,下側楔形,邊緣有疏圓齒或呈波狀。葉脈明顯,有主脈,側脈分離,羽狀,小脈二至三叉或為羽狀,不直達葉邊,先端有圓形小水囊。孢子囊群圓形,生於葉的背面,成1列位於主脈與葉邊之間,接近葉邊,頂生於每組側脈的上側一小脈;囊群蓋圓腎形,以缺刻著生;孢子囊成熟期先後不同,有長柄,環帶由10-13個增厚細胞組成。孢子橢圓形,有周壁,上具細顆粒狀紋飾,外壁表面光滑。染色體x=41。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爬樹蕨
- 拉丁學名:Arthropteris palisotii (Desv.) Alston
- 界:植物界
- 門:蕨類植物門
- 亞門:真蕨亞門
- 綱:薄囊蕨綱
- 目:水龍骨目
- 科:腎蕨科
- 屬:爬樹蕨屬
- 種:爬樹蕨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根狀莖細長,蔓生,攀援如藤狀,可達2-3米,被鱗片,鱗片卵形,黑褐色,長尾頭,邊緣有睫毛,盾狀貼生。葉二列互生,相距約5-10厘米;柄長1-2厘米,被鱗片,以關節著生於蔓生莖的葉足上;葉片披針形,長20-45厘米,中部寬4-8.5厘米,一回羽狀,羽片約30-40對,互生,相距1-1.3厘米,近無柄,平展或略斜展,以關節著生於葉軸,葉軸上面有淺縱溝,下面圓形,密被棕色腺毛及小鱗片,中部羽片披針形,有時呈鐮刀狀,長2-4厘米,寬約1厘米,先端鈍圓,偶有漸尖頭,基部不對稱,上側平截,常為耳形突起,通常緊靠葉軸,下側斜楔形,邊緣淺波狀或有明顯的鈍鋸齒,下部數對及頂端一片羽片較短小,下部羽片有時向下反折,略疏離。葉脈明顯,側脈自主脈斜向上,一至數回分叉,在基部上側的為羽狀,小脈不達葉邊,先端有紡錘形水囊。葉紙質,乾後褐色或褐綠色,兩面近光滑,僅主脈及小脈上略有棕色短節狀毛疏生。孢子囊群圓形,直徑約1毫米,生於每組側脈的上側小脈頂端,離葉邊不遠或有時達向主脈1/3處;囊群蓋圓腎形,紅棕色,無毛,宿存或早落。
生長環境
爬樹蕨主要生長於海拔250-600米的林中樹幹上或岩壁上。
分布範圍
爬樹蕨產於台灣、海南(白沙、陵水、保亭、儋縣)、廣西(百色、龍津、寧明)、雲南(河口、馬關)。也分布於印度、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日本(琉球、沖繩以南)、玻里尼西亞、澳大利亞及熱帶非洲,為廣布於東半球的熱帶攀援蕨類。模式標本產地:非洲
於馬達加斯加至紐西蘭及南美的胡安一斐南德斯群島,北達阿拉伯、呂宋及斐濟群島,以伊里安、新喀里多尼亞及馬達加斯加為其分布中心,僅有1種向北分布到越南及我國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