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格雷布納
- 外文名:Robert Fritz Graebner
- 國籍:德國
- 民族:日耳曼
- 出生地:柏林
- 出生日期:1877年3月4日
- 逝世日期:1934年7月13日
- 職業:民族學家、地理學家
- 畢業院校:柏林大學
- 主要成就:西方民族學傳播學派的創始人,民族學文化歷史學派的奠基者之一
- 代表作品:《民族學方法論》,《原始人的世界觀》,《民族學與歷史》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出版著作,
人物生平
1877年生於柏林。
1895年入柏林大學攻讀史學。1901年獲博士學位。
1904年在柏林人類學、民族學和史前史學會上發表《大洋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層》一文,首創文化圈學說 。
1914年赴澳大利亞參加國際人類學會議,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曾被拘留5年,1919年獲釋歸國 。
1921年任波恩大學教授。
1925年任科隆民族學博物館館長,並於1926年兼任科隆大學名譽教授。
主要成就
他用系統法和實證法進行文化圈理論的研究,認為人類文化是一次產生的,歷史沒有任何重複性,因此也沒有任何規律性。他對“文化圈”做了系統的從理論到方法的論述。他的反歷史觀點由奧地利民族學家W.施密特(Wilhelm Schmidt)和德國文化人類學家W.科佩斯作了進一步發展。格雷布納及其學派完全否定各族人民的創造性,否定文化的進步發展,否定歷史發展的共同規律,與19世紀進化學派的觀點針鋒相對。
1904年,在柏林人類學、民族學、史前學學會會議上,格雷布納和他的同事安克曼(BernhardAnkenmann)分別發表《大洋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層》和《非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層》,由此文化圈的研究作為一種學術思想而被正式確認。
1911年出版的《民族學方法論》一書提出研究文化相似性與序列的兩個標準:其一,形態的標準(the Criterion of Form ),其二是數量的標準。
格雷布納促成了從文化史方法研究民族學的發展,是民族學文化歷史學派(culture-historical schools of ethnology)的奠基者之一。但其“民族學方法論”的真正含義是要把形形色色的文化歸結為單個的、一次產生的現象。凡是相同的文化現象,不論分布在什麼地方,都宣布它們屬於同一個文化圈。
出版著作
著有《民族學方法論》(Die Methode der Ethnologie,"Method of Ethnology", 1911)、
《原始人的世界觀》(Das Weltbild der Primitiven,"The World View of the Primitives",1924)
以及《民族學與歷史》、《文化歷史問題中的圖騰崇拜》、《民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