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藥柃(原變種)

格藥柃(原變種)

格藥柃(原變種)是一種植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格藥柃(原變種)
  • 植物界
  • 高度:2-6米
灌木或小喬木,高2-6米,全株無毛;樹皮黑褐色或灰褐色,平滑;嫩枝圓柱形,粗壯,黃綠色,小枝灰褐色或褐色,連同頂芽均無毛;頂芽長錐形。葉革質,稍厚,長圓狀橢圓形或橢圓形,長5.5-11.5厘米,寬2-4.3厘米,頂端漸尖,基部楔形,有時近闊楔形,邊緣有細鈍鋸齒,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黃綠色或淡綠色,兩面均無毛,中脈在上面凹下,下面隆起,側脈9-11對,兩面均不甚明顯或在上面稍明顯;葉柄長4-5毫米。花1-5朵簇生葉腋,花梗長1-1.5毫米,無毛。雄花:小苞片2,近圓形,長約1毫米;萼片5,革質,近圓形,長2-2.5毫米,頂端圓而有小尖頭或微凹,外面無毛,邊緣有時有纖毛;花瓣5,白色,長圓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長4-5毫米;雄蕊15-22枚,花葯具多分格,退化子房無毛。雌花的小苞片和萼片與雄花同;花瓣5,白色,卵狀披針形,長約3毫米;子房圓球形,3室,無毛,花柱長約1.5毫米,頂端3裂。果實圓球形,直徑4-5毫米,成熟時紫黑色;種子腎圓形,稍扁,紅褐色,有光澤,表面具密網紋。花期9-11月,果期次年6-8月。
產於江蘇南部(蘇州、宜興、吳縣)、安徽南部(黃山、祁門、宣城)、浙江、江西、福建、廣東中部、北部和南部(樂昌)、香港、湖北東南部(道山、武漢)、湖南東部和南部(衡山、南嶽、通山)、四川中部(峨眉、萬源、雅安)及貴州西北部(赤水、綏陽、遵義)等地;多生於海拔350-1300米的山坡林中或林緣灌叢中。模式標本采自香港。
本種在外形上和黑柃 E. macartneyi Champ. 很相似,但後者的花葯不具分格,花柱3枚,離生以及葉乾後下面呈紅褐色等易於區別。
樹皮含鞣質,可提取烤膠;花又是優良的蜜源植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