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姿姿勢勢

格桑花姿姿勢勢

《格桑花姿姿勢勢》是劉瓊創作的散文隨筆集,首次出版於2022年1月。

《格桑花姿姿勢勢》共分為三輯:格桑花姿姿勢勢、祖父的青春、敘述與歷史。分別是寫景記事篇、懷人篇、文學批評篇。此書匯集了劉瓊多年寫作生涯的思想精髓,其文章信手拈來,講的多是身邊事、日常生活,可謂情智兼勝。作為一名批評家,劉瓊運用精煉獨到的語言以及犀利的眼光,向讀者傳達出她對人生的思索,對生命的感悟,對文學的見解。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格桑花姿姿勢勢
  • 作者:劉瓊
  • 創作年代:當代
  • 文學體裁:散文隨筆集
  • 首版時間:2022年1月
  • 字數:123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鑑賞,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格桑花姿姿勢勢》共分為三輯:“格桑花姿姿勢勢”、“敘述、存在與歷史”、“文學與人文”,分別是寫景記事篇、懷人篇、文學批評篇,這三個部分之間都有一種客觀的聯絡。作者從文體角度介紹,第一部分偏向於記人記事的散文,第二部分偏向於一個隨筆,第三部分偏向於從隨筆到理性認識、總結和歸納。

作品目錄

第一輯:格桑花姿姿勢勢
第二輯:敘述、存在與歷史
第三輯:文學與人文
格桑花姿姿勢勢
剛察往事
泗水流,靜靜流
通往查濟的路上
福清的小和大
找回張掖
環滁皆水也
祖父的青春
姨媽
敘述、存在與歷史
從非虛構寫作勃發看文學的漫溢
從扎耳洞開談
畫像石、西王母與審美變遷
新媒體時代的春節文化
現實主義的實
讀書與讀人
文學與人文
重建文學寫作的有效性
女性與文學五題
一個人的“五四”——首先想到魯迅
一個人的“五四”——《兩隻蝴蝶》及新詩
重建寫作的高度 —— 致敬李修文和《山河袈裟》
後記:是記錄,是喚醒

創作背景

《格桑花姿姿勢勢》是一個很特別的書名,也是書中第一篇文章的名字。沒有西北生活經歷的人,也許能感受到這個書名傳遞的腔調卻未必能說出它的含義。“姿姿勢勢”是蘭州方言裡的詞,“姿勢”的意思就是漂亮,一般用來形容小女孩,有時也用它描述房子很漂亮。包括蘭州方言在內的西北方言,有一個最大的特點是喜歡用疊聲字,於是“姿勢”在劉瓊的書寫里就被用成了“姿姿勢勢”。
用“格桑花姿姿勢勢”作為新書的標題,自然有劉瓊對西北生活的一種紀念:“《格桑花姿姿勢勢》這篇文章,是我在甘肅寧夏、張掖等地方採訪,有歷史的一種感受,也是對我早年在西北生活的一種追憶和記錄,當然也有我對西北人文地理的一些感悟和思考在裡面。”

作品鑑賞

生命書寫
抒寫生命之美和生命的力量,是《格桑花姿姿勢勢》的一個重要主題。作者對美麗堅強生命的肯定和褒揚,主要是通過對自然界中的一些獨具特色的“意象物”來再現和展開的。
首先,“美麗頑強”的生命意象。該著作的頭題文章對格桑花的描寫和考究,便是這方面最典型的代表。“坡道兩邊,格桑花姿姿勢勢,在缺水少雨的西北高寒腹地,頭頂八片纖秀的花瓣,淺粉、玫紅、醬紫、橘黃……一枝一枝,一簇一簇,從意想不到的角落又一次冒了出來。”“重要的是,這種美麗且生命力極強的花,會在高原安下家,能從東海岸一直走到西海岸。”在作者筆下,這種花兒首先是“美好的”,是“美好的”象徵。從藏歌《格桑花》里,她聽出了格桑花寄託著藏族人民期盼幸福吉祥的美好情感。她斷定,格桑花之所以名氣大,大概也與“美好”之寓意有關。格桑花不僅是美麗的,多姿多彩的,更是異常堅強的,昂揚向上的。作者寫道,布塄溝村是個自然村,它的有名是因為它的貧困。它的貧困主要源於乾旱缺水,土質又差,屬於濕陷性黃土,分子空間大,鬆軟,一下雨立刻塌方,滴水難存,因此這樣的絕望之地,又被稱為“地球裸露的肋骨”。但是,正是在這個地方,卻盛開著數不盡的格桑花,也生活著那么多堅強又頑強的百姓。作者還發現,西北大地上的玫瑰也有格桑花的這些特性,土壤貧瘠的大西北,花兒不開則已,一開竟是花魁之姿。這是怎樣一種頑強的生命精神?在這裡,看似作者是在寫花,其實是在寫人,是在寫人的生命,在寫生命的精神;是在寫個人的精神,也是在寫民族的精神。作者所抒寫的“花兒”的這種艱難中求生存,努力將苦難化作芬芳的秉性,不正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偉大精神的“意象性”寫照嗎?從人的個體來看,文章所涉及到的人物,無論是帶“花兒”入藏的實幹家張蔭棠,還是82歲高齡“依然長身玉立,談笑風生,說著說著,竟然又漫起了‘花兒’”的柯楊先生,都屬於這樣美麗又堅強的生命。不僅如此,我們還仿佛看見那個原本在江南徽州大地長大的女孩子,遠走他鄉到西北大地求學,之後在首都京城綻放生命光芒的作者的身影。這是另類格桑花的形象,是“姿姿勢勢”的形象,更是自強不息的現代知識女性的形象。
其次,“母性而強大”的生命意象。作者書寫的頑強生命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俗稱“鬼柳”的楓楊。如果說,在寫格桑花時,作者重在抒寫其美麗和頑強,而對“鬼柳”作者側重的則是另一面——獨特的“母性”特徵。這是怎樣一種生命的奇蹟啊?“我主觀地認為它是母性的,就像南方的榕樹一樣,天生枝葉茂盛,每到一處都樂於紮根,子孫充足。這種母性的有魅力的植物,在荒野里出現,不可思議地溫柔、抒情甚至人格化了。”這是一種強大的繁殖能力,也是一種生命的奇蹟。更重要的是,作者還從其中發現了其與人之間的辯證關係。“這就是奇特的人和自然的關係。有的時候,你會覺得荒野可怖,遍地是陷阱,是毒蛇,是無法躲避的傷害。而有的時候,你會覺得荒野是柔軟的細膩的,是更美好的。更美好,是因為荒野里的一些元素,比文明化的城市更能喚醒人的本性,比如說對於自然的親近。”這是來自自然的喚醒,也是來自生命的喚醒。作者不怕暴露家族史上的“隱秘”,她說,外公單傳,所以外婆一生10次生產,總共生了12個孩子,兩對雙胞胎,以圖壯大門庭,中國女人的生育能力是個奇蹟。從外婆身上,我們看到了與“鬼柳”相似相通的強大生命力。池杉也是一個“生命力強大”的意象。它是生長在池塘里的杉木。長在水裡,還青蔥挺拔。作者介紹說,事實上,這種長在水裡的樹木並不少見,但是,其可貴之處在於大面積生長。位於滁州來安和南京六合交界的池杉湖國家濕地公園占地近六千畝,為華東地區最大的濕地公園,樹生水中,鳥鳴林中,魚游水中,形成一種類似於南美亞馬遜六月的生態景觀。從這些描述里,我們可以從一個側面體味和感知我們作為“大河”民族“立水而生”的偉大精神——大面積和群體性。
第三,“倔強耐勞”的生命意象。徽州驢是作者筆下最有特點的生命“意象”。與花兒和樹木有所不同,在這裡作者將“驢”和“人”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來抒寫。從驢的性情中折射人,從人的精神中升華驢,既寫出了人性,寫出了動物的靈性,同時寫出了文化,更寫出了“倔強”的生命精神。我們看到,徽州驢雖不屬生物名種,但卻是“文化名流”。徽州驢還是徽州人對自己吃苦耐勞品性的自況。與徽州驢一樣,徽商即便在外面的世界鼓搗出了名堂,也還是低調、勤苦甚至是節儉的。勤苦、節儉、上進、溫良,這些都是傳統教育中“樹人”的目標,因此,徽州人自比“生命不息、勞作不止”的徽州驢,既是無可奈何的自嘲,又有明顯的文化自豪。從陳獨秀的“獨秀”和“倔強”里,從陶行知 “哀榮備至”的人生故事裡,我們看到了徽州人和徽州驢命運的那份獨特的滄桑和倔強。作者甚至發現,父親身上也有“徽州驢”的生命精神。他說,那時候為祖父辦離休,成為家中相當長時間裡的主要話題。祖父和父親為此經常言語不合,祖父的意思大概是算了,父親不願意半途而廢,他像一頭徽州驢,總是給自己加壓。將自己的父親比作“驢”,貌似不敬,實則是對“徽州驢”精神,也是對父親精神的最高肯定和褒獎。
歷史抒寫
《格桑花姿姿勢勢》對歷史的抒寫占了很大的比重,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是一本追尋和破譯之書——追尋歷史的真相,破譯命運的密碼。圍繞這個問題,作者作了多方面的深入思考,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其中,有對格桑花來歷的追尋,有對剛察往事的追憶,有對福清大與小的探究,更有對祖父姨媽等人身世和人生的破譯。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對事物本質的探索和對人生命運生成原因的解讀。
首先,作者深度追問歷史的本質。在《敘述、存在與歷史》一文中,對於歷史這一“盡人打扮的小姑娘”的本質,作者在邏輯的抽象迷宮裡進行了極致推理,其艱難和玄幻程度不亞於大偵探福爾摩斯偵破世界級懸疑案。人怎樣才能接近歷史?歷史有沒有“本質化存在”?誰掌握歷史的“本質化存在”?歷史怎樣存在於文本敘述之中?司馬遷和司馬光兩種歷史文本敘述風格的差異究竟在哪裡?誰在累加歷史記憶?誰又在傳播歷史?作者不僅追問歷史,還追問文學,追問時代,由此提出了文學書寫是否匹配這個時代的問題,文學怎么認識這個時代的問題,文學如何為時代生活塑形的問題;更深入地提出了文學有沒有性別的問題,女權運動與女性文學的關係問題,女性與文學到底什麼關係的問題,甚至女性寫作的趨勢問題等等。可貴的是,對於這些問題作者都進行縝密的科學推論,進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令人耳目一新的結論。
其次,作者深度追問命運變遷的誘因。“起初是熱情,慢慢會被西北的風土人情也就是文化感染,也會置換骨子裡的血液。流動是常態。”“今天想來,理想主義、英雄主義、浪漫主義,哪怕是出於生存需要,都是推動當時西部社會建設發展的內在動力。”“一個人無論怎么活,他都是故事,他的故事也會影響別人的故事。一首詞無論怎么寫,無非是將遭遇的故事記住留住。一江水無論流多遠,無論載過多少愛恨情仇,總有流到盡頭的那一刻。”“細白秀氣的李少北,走出蘭州,來到無錫,成為李南,走出了一條往外走的射線。這是年少的勇氣。這是時代中的我們。”這些經典性結論,是命運動因的深層揭示,體現了作者的深度思考和真知灼見。
第三,作者深度研判影響命運的關鍵因素。特別是對家族命運,尤其是祖父和姨媽等人命運的變化上,作者既善於總結普適性規律,同時深度挖掘關鍵環節中的關鍵性作用。在普適性問題上,作者推測,祖父之所以曾一度加入“三青團”,與年輕人的政治立場本身不成熟,參加國民黨或共產黨起初往往帶有偶然性有關。對於祖父等人後來能夠在鬼子的屠刀陰影下,堅持並活到新中國成立這樣一個奇蹟,他的結論是“堅持”的結果。對於祖父1950年被開除過公職,是因為被組織上派到一家鄉鎮蹲點,在那裡喜歡上了一個女孩,一個地主的女兒。她的結論是屬於歷史偶然中的必然。在對大學同學的追憶中,作者寫道:“碰巧的是,全班最年長的老章同學也來自江西。老章同學入學不久就因踢足球把自己踢進了醫院,三個月出院後改打羽毛球,因此俘獲了漂亮女友。”這也體現了作者偶然中必然的歷史學觀點。作者不僅對於現代人的命運進行深度分析,對於湯顯祖等歷史文化名人的命運及其影響因素,也有非一般的睿見,湯顯祖生前懷有不能為常人道的若干不滿足,所以寫出了《臨川四夢》。在論及姨媽的婚姻時,作者說,婚姻和家庭是舊式女人的全部,得遇良人,便是一好萬好,否則一生打了水漂。今天的女人差不多亦如此。這最後一句話,可謂擊中要害,真正說到了點子上。歷史就是這樣,歷史不僅有驚人的相似,還有驚人的簡單重複。
第四,深度追問特殊歷史文化現象。對於南北文化的差異和形成原因,她從陰陽學角度作出自己的理解,明確指出,“如果以陰陽來論,黃河以北偏陽剛,長江以南偏陰柔,即便是劇中男性角色,越劇的女扮男裝也更有味兒”10。對於皖南社會的發展變遷,則從經濟、政治和文化不同維度作出解析:“皖南社會,因為經濟而繁榮,因為戰爭而衰敗,因為文化而享譽至今。”對於“光餅”產生的原因,她的解析更加精闢到位:“光者,戚繼光也。當年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倭,作為港口的福清是戚家軍休養生息的落腳點。食物給養成為武裝軍隊最大的政治。光餅應運而生,並藉助歷史人物和傳說流傳至今。”將一種“美食”的誕生,上升到“最大政治”的角度,體現了作者非同一般的站位和思維,屬於難得的“創建”。
作者所做的這些追尋和破譯,並不是無聊之舉,或者是“神經大條”的多慮。這些思考,對於如何把握歷史規律,把握人生和命運,具有應有的啟示價值,它實質上體現的是一個現代人生命的自覺、歷史的自覺和文化的自覺。特別重要的是其中的很多篇章,還體現了作者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反思精神。“蕪湖城破當日就被屠殺兩千七百多人。我讀書的中學因為是當年日軍據點,蕪湖和日本高知市在1985年結為友好城市那年,經常有日本訪華團在校園裡張望,當時給我們上歷史課的謝老師對此特別不以為然。”歷史老師不以為然,其實作者是“以為然”的,儘管那時她還是一個學生。對於戰爭題材的文學作品,作者發現蕭紅之後,看到無論是戰時文藝還是戰後文藝,包括影視、文學、美術,我們根本不能毫不遲疑地推出幾部得到較大層面認可的作品,從這個角度,她認為對於這場世界性的戰爭要深入研究,還要用心創作,因為“上帝之眼”和“老天爺”在看著。這從另一個層面折射了她的反思精神和責任意識。

出版信息

2022年1月,《格桑花姿姿勢勢》由長江文藝出版社首次出版。
名稱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參考資料
《格桑花姿姿勢勢》
2022年1月
長江文藝出版社
978-7-5702-2381-7

作者簡介

劉瓊,藝術學博士,中國作協小說委員會委員,《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現居北京。曾獲《文學報·新批評》 優秀評論獎、《雨花》文學獎、《當代作家評論》優秀評論獎、中國報人散文獎等。著有《聶耳:匆匆卻永恆》《通往查濟的路上》《花間詞外》等專著。
格桑花姿姿勢勢
劉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