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格林威治古天文台(Royal Greenwich Observatory,RGO),是英國國王
查理二世於1675年在倫敦格林尼治建造的一個綜合性天文台,在1675年8月10日安放了奠基石,同時國王也創建了皇家天文學家的職位(第一位擔任此職的是約翰·弗蘭斯蒂德),以擔任天文台的台長和“致力於以最忱治的關心和努力校正天體運動的星表,和
恆星的位置,以便能正確的定出經度,使導航成為完美的藝術”。
格林威治天文台初建之時,目的在於精確地觀測
月球和
恆星,解決在海上測定經度的問題,以為迅速發展的航海事業提供幫助。當時,英國的航海事業發展很快。為了解決在海上測定經度的需要,英國當局決定在倫敦東南郊距市中心約20多千米、泰晤士河畔的皇家格林尼治花園中建立
天文台。
1835年以後,格林尼治天文台在傑出的天文學家
埃里的領導下,得到擴充並更新了設備。他首創利用“
子午環”測定格林尼治平太陽時。該台成為當時世界上測時手段較先進的天文台。
地理位置
格林威治,一譯格林尼治,是英國大倫敦的一個區。位於倫敦東南、泰晤士河南岸。格林威治古天文台坐落於格林尼治公園的一座小山上。
發展歷史
1675年,皇家天文台于格林尼治成立。
1714年,經度委員會成立,設立經度獎。
1924年,每小時的時間訊號(格林尼治時間訊號)於2月5日第一次從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播放。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都不在格林尼治。所有部門都在的時間只到1924年:在那一年鐵路電氣化影響了磁力計和氣象的讀數,迫使這些部門遷移到Abinger。而在此之前,天文台曾經堅持鄰近的
電車電流不會影響到
地球回歸的
磁場。
1939年,當二戰期間,許多部門配合倫敦的疏散都遷移到鄉下(Abinger、布拉德福和索美塞特的巴斯),使在格林尼治的活動降至最低值。
1947年,由於倫敦的
光污染,做出了遷移至格林尼治南南東方約70公里,靠近東索賽克斯海爾斯罕占地320公畝的赫斯特蒙索堡的決定。
1948年,皇家天文學家遷往英國東南沿海的蘇塞克斯郡的赫斯特蒙蘇堡。雖然天文學家,羅亞爾、哈洛德、
斯潘塞、
瓊斯都已經搬去了城堡,但直到整個新天文台的建築在1975年全部完成,科學家仍未全部都遷移過去。又用兩年時間,其他的部門才全部都遷移至赫斯特蒙索堡。遷到新址後的天文台仍叫英國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現在它已經發展為英國的一個綜合性光學天文台。
1957年,皇家天文台完全搬遷至赫斯特蒙索,成為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RGO)。原來的格林尼治地域成為老皇家天文台。
1990年,RGO再度搬遷至劍橋。
1998年,RGO關閉,格林尼治地域再度成為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並且成為國家海事博物館的一部分。遵照
粒子物理和天文研究委員會的決定,在1998年結束。在關閉以後,女王陛下航海年曆辦公室轉移到拉塞佛·阿普爾頓實驗室,其他的工作移到在愛丁堡的英國天文技術中心。城堡的用地現在是
加拿大金斯頓皇后大學和天文科學中心的國際研究中心的家。
現在的格林尼治天文台並不在0°經線上,地球上的0°經線通過的仍是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後來成為英國航海部、國家海洋博物館,設有天文站,天文儀器館等,主要供展覽用。
國家海事博物館
格林威治古天文台建築物是國家海事博物館的一部分,是收藏天文和航海工具的博物館,包括著名的約翰·哈里遜得獎的航海時鐘H4和他之前的3個成品。另外幾件曾在歷史上為天文和航海提供精確的守時的人造計時器也是展示品,包括20世紀中期蘇聯制的Fedchenko鐘(曾被製造最精確並有多個複製品的擺鐘)。它也是格魯伯在1893年製作的28英吋
折射望遠鏡的歸宿,這是當時在英國最大的此類望遠鏡。在觀測所大門外的牧羊人時鐘是早期電子鐘的一個例子。
裡面陳列著早期使用的天文儀器,尤其是子午館裡鑲嵌在地面上的銅線——0°經線,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參觀者。到這裡的遊人喜歡雙腳跨在0°經線的兩側攝影留念,象徵著自己同時腳踏東經和西經兩種經度。
展出的天文歷史資料中有早期的天文望遠鏡、各國早期設計的時鐘、地球儀、
渾天儀(其中不少是當時中國的製品,和很多天象發現的經過,如哈雷慧星等)。
2005年2月,耗資1,500萬英鎊的改建工程開始,以提供新的天象館和另外的展示畫廊與教育設施,有120個座位的彼得·哈里遜天象館已在2007年5月開放。
儀器設備
望遠鏡
艾薩克牛頓望遠鏡是在1967年安裝在赫斯特蒙索堡的,但在1979年遷移至西班牙卡那利群島的羅奎克·德·羅斯·穆察克斯天文台。
時鐘
摩里捐獻了兩個時鐘,由湯瑪斯·譚品建造,被安放在20英尺高的八角屋內,這是建築物的主室。它們有著與眾不同的設計,每個都有13 英呎(3.96米)長的鐘擺安裝在鐘的正面,很精確的每4秒鐘擺動一次,每天的誤差是空前的小,只有7秒鐘。
首任台長
約翰·弗蘭斯蒂德(任期:1675年8月10日─),FRS(John Flamsteed,1646年8月19日-1719年12月31日)是一位英國天文學家,也是首任皇家天文學家。著名的佛蘭斯蒂德命名法即是由約翰·佛蘭斯蒂德所發明的。
研究成果
本初子午線
1884年,經過格林威治天文台的
子午線被確定為全球的時間和經度計量的標準參考子午線,也稱為本初子午線,即零度經線。從此全世界的地理測繪和地圖繪製就有了一個統一的坐標。本初子午線分割了東西半球。
英國首都倫敦東南的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是國際科學界確定的計算地理經度和世界時區的起點。那裡有一座子午館,一條寬10多厘米、長10多米的銅質子午線鑲在
大理石中,筆直地從館中伸出來,這就是聞名世界的“本初子午線”。來格林威治的遊客最喜歡做的是雙腳跨在零度經線左右拍照留念,這代表著同時腳踏東西半球。
英國的天文學家長期以來使用格林尼治天文台座基地進行測量:四條獨立的子午線曾通過建築物。
標準時間
隨著世界航海事業的發展,許多國家先後建立天文台來測定地方時。國際上為了協調時間的計量和確定地理經度,1884年在華盛頓召開國際經度會議。會議決定以通過當時格林尼治天文台埃里
中星儀所在的經線,作為全球時間和經度計量的標準參考經線,稱為0°經線或本初子午線。此後,不僅各國出版的地圖以這條線作為地理經度的起點,而且也都以格林尼治天文台作為“世界時區”的起點,用格林尼治的計時儀器來校準時間。
格林尼治天文台最初的任務是:繪製完整的星圖以方便方便人們可以利用星圖來測定船隻所在的位置。但這是一個費時費力的工作。為了計算不同地方的經度,當時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時間計量的準確性。
1730年,一位鐘錶匠約翰·哈瑞森走進了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大門,聲稱自己能夠幫忙解決計時的準確問題。此後的近30年時間裡,哈瑞森用機械齒輪製作出了4台不需鐘擺的
計時器。
1767年,在
星空圖和精密鐘錶的雙重幫助下,根據格林尼治天文台提供的數據繪製的英國航海曆出版了。這份航海曆上規定的0度經度線就是通過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經線。
為了協助其他的時間與格林尼治時間同步,皇家天文學家約翰·龐德在1833年安裝了報時球。在整年中的每一天都準時的在下午一點(13:00)落下(在冬天是GMT,在夏天是BST)。
1851年設立的經線基礎本初子午線在1884年的國際會議上得到追認,通過天文台的艾里中星儀。它長期以來原本由黃銅小條放在庭院中做指示,在1999年12月16日升級改用不鏽鋼,並且以強而有力的綠色雷射閃耀在倫敦北邊的夜空中。
1884年國際子午線會議確定0度經線通過這裡。
1999年12月28日,一種新的時間系統——格林威治電子時間(GET)正式誕生,它將為全球電子商務提供一個時間標準。而原有的格林威治時間(GMT)仍將保留,作為21世紀的世界標準時間。
格林尼治平時(GMT)是以格林尼治的觀測做為基礎的時間(直到1954年),此後,GMT時間是由其他仍然活躍的天文台計算出來的。GMT現在常被稱為世界時,是觀察那些來自銀河系外的無線電源然後計算出來的,並且轉換成幾個形式,包括UT0(來自遙遠觀測所的世界時)、UT1(修正極運動的世界時)和協調世界時(與SI秒在UT1的差異小於0.9秒以內的世界時)。
1999年12月28日,一種新的時間系統——格林威治電子時間(GET)正式誕生,它為全球電子商務提供了一個時間標準,將在21世紀的電子世界中繼續保持統治地位。
交通
地址:Greenwich Park
門票:免費。
開放時間:10:00-17:00。
火車:從市中心的Charing Cross火車站到格林威治的Maze Hill站,15分鐘即到,每15分鐘一班。
遊船:從威斯敏斯特碼頭坐遊船到達這裡,需要50分鐘時間,每小時有一班。
公共汽車:177,180,188,199,286,386;dlr:greenwich;火車:greenwich或maze hill(大約需要20分鐘就可以到達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