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尼角抓旮

“格尼角抓旮”苗語意為“迎客舞”,舞蹈的真名為“傣磨討部討賴”,意思是“姑娘回娘家了”,指姑娘出嫁後第三天要回娘家,稱為“回門”,“回門”時,娘家人迎接女兒女婿及其親友而跳的舞蹈。按苗語原意意譯為“姑娘回門舞”更準確一些,申報名現沿用其對外宣傳的名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格尼角抓旮
  • 類型:迎客舞 
  • 別稱:傣磨討部討賴 
  • 釋義:姑娘回娘家了 
概述,流傳地區,起源,

概述

它是依存於苗族傳統婚姻禮俗的民族民間舞蹈,主要出現於傳統婚嫁習俗中,現也用於“跳花場”等節日。“格尼角抓旮”是一種群體性舞蹈,主要是表現姑娘“回門”時,娘家人歡迎來客的過程,並在舞蹈中以歌伴舞,體現舞蹈動作內容有以下幾個環節:“上酒”、“倒酒”、“敬酒”、“讚賞新娘漂亮的衣裙”、“對新郎新娘的祝福”、“依依惜別”等。舞蹈以360度不斷移動旋轉和豐富多變的腿腳動作為其主要特徵,無特定音樂伴奏,有一人領唱,其餘舞者以歌相和,表演者手執牛角輕盈起舞,以足踏地,節奏感強,形成獨特的舞蹈表演形式。

流傳地區

苗族民間舞蹈“格尼角抓旮”流傳於北盤江流域的晴隆縣六枝特區等苗族聚居村寨。

起源

“格尼角抓旮”是當地苗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和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逐步形成的,舞蹈淵源已無從考證。整個舞蹈動作連貫、歡快熱烈,節奏感強,每組動作都有特定內涵,是苗族生活情景的再現,是苗族真摯情感的自然流露,再現苗族先民的生活情趣,折射出原始古樸的生活氣息。舞蹈內容與舞蹈語彙有機結合,形成獨具風格的舞蹈形象,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民俗學、民族學價值和藝術學價值。舞蹈表現了苗族同胞團結友愛、熱情好客、熱愛生活的美好品德,是苗族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活動,對增進民族自信心和推進民族文化傳承,教育民眾和娛樂民眾,有積極正面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