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奧爾基·帕納

格奧爾基·帕納

格奧爾基·帕納(Gheorghe Pana,1927年4月9日,蓋爾基察,——)

前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黨務和國務活動家。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委員、常設主席團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務委員會副主席。

帕納是尼古拉·齊奧塞斯庫的忠實支持者。在布加勒斯特市委第一書記兼市長任內,主持了首都的大規模市政建設,打造了一個全新的、現代化的布加勒斯特,使這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都名城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這項工程一直充滿爭議,功過是非尚無定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格奧爾基·帕納
  • 外文名:Gheorghe Pană
  • 國籍羅馬尼亞
  • 民族羅馬尼亞人
  • 出生地普拉霍瓦縣蓋爾基察村
  • 出生日期:1927年4月9日
  • 職業:革命家,政治家,黨務工作者
  • 畢業院校:“日丹諾夫”社會科學院、蘇共中央黨校、布加勒斯特經濟研究學院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改造布加勒斯特
  • 黨職:羅共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委員
  • 黨職:羅共中央常設主席團委員
  • 黨職:羅共中央書記處書記
  • 公職:布加勒斯特市黨委第一書記兼市長
  • 公職:羅馬尼亞國務委員會副主席
  • 榮譽稱號社會主義勞動英雄
  • 政黨羅馬尼亞共產黨
人物傳記,石油工人,黨務工作,平步青雲,訪華,近衛軍和寵臣,社會主義新首都,劇變,榮譽,

人物傳記

石油工人

1927年4月9日生於羅馬尼亞普拉霍瓦縣蓋爾基察鄉蓋爾基察村的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有三個兄弟和一個妹妹。1933——1940年在家鄉念書,一直讀到國小7年級。1941年來到普洛耶什蒂,在羅馬尼亞-美利堅煉油廠學徒工,學習車工工藝。1944年“八·二三”革命(羅馬尼亞八·二三武裝起義)後,加入羅馬尼亞共產主義青年聯盟(1949年改組為羅馬尼亞勞動青年聯盟,1965年改稱羅馬尼亞共產主義青年團),1945年春天被工廠解僱後,他們轉到維加煉油廠,由此開始接近工人運動
格奧爾基·帕納的黨員檔案資料格奧爾基·帕納的黨員檔案資料

黨務工作

1947年10月加入羅馬尼亞共產黨(1948——1965年稱羅馬尼亞工人黨),同年任普洛耶什蒂一所職業學校的體育指導員。1948年在羅馬尼亞共產主義青年聯盟中央團校學習,1949年在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委員會“安德烈·亞歷山德羅維奇·日丹諾夫”社會科學院學習。1948年10月——1949年7月任羅馬尼亞勞動青年聯盟中央宣傳鼓動部指導員。1949年7月——1951年6月任羅馬尼亞勞動青年聯盟中央高等教育部副部長,1951年6月——1954年9月和1957——1958年任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委員會對外關係部處長。1954——1957年在莫斯科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直屬高級黨校學習。以後又在羅馬尼亞高等學府進修深造並從布加勒斯特經濟研究學院畢業。
1958年2月被增選為羅馬尼亞工人黨布加勒斯特市委委員,任市黨委宣傳鼓動部部長。1959年任羅馬尼亞工人黨布加勒斯特市委員會書記處書記(設有第一書記),分管宣傳工作。1964年10月23日任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宣傳鼓動部副部長。1965年3月,尼古拉·齊奧塞斯庫上台後,格奧爾基·帕納從此平步青雲。1966年11月28日任羅馬尼亞共產黨布拉索夫縣委員會第一書記兼布拉索夫縣人民委員會執行委員會主席,在布拉索夫“歷練”期間,帕納表現了出色的組織、協調能力,這成為他日後晉升的一塊政治基石。1969年,帕納被調回布加勒斯特工作。1969年3月13日——1970年4月18日任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務委員會委員。

平步青雲

1969年8月12日在羅馬尼亞共產黨第十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羅共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委員、常設主席團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主管組織工作和工、青、婦等民眾團體,時年僅42歲的帕納成為當時最年輕的中央常委。1973年5月12日——1975年3月18日任經濟和社會組織委員會主席。1970年4月18日——1975年11月11日任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1974年11月27日在羅馬尼亞共產黨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羅共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1975年3月17日被解除黨中央委員會書記職務,1975年3月18日——1979年3月30日任羅馬尼亞總工會中央理事會主席(政府成員)。1976年8月任日用消費品生產協調委員會副主席。1977年1月26日——1979年1月30日任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勞動部長。1977年10月當選為全國勞動人民委員會副主席。1978年4月任全國勞動人民委員會生活水平、勞動條件和社會事務委員會主席。
1977年8月,受尼古拉·齊奧塞斯庫和中央的委託,格奧爾基·帕納與伊利耶·維爾德茨赴日烏河谷地區處理“日烏河谷礦工罷工事件”,代表中央與罷工工人談判,但是談判已失敗告終,最後動用安全部隊、民兵政法機關將罷工鎮壓了下去,對當地實施了長期的嚴厲監控。1977年10月26日至27日,羅共中央全會聽取並討論了關於罷工事件的報告,從中央到地方一批黨政高級幹部受到組織處理。
1979年1月31日——1985年12月16日任羅馬尼亞共產黨布加勒斯特市委員會第一書記兼布加勒斯特市人民委員會執行委員會主席。1979年3月起任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務委員會委員。在主持布加勒斯特市委、市政府工作期間,領導了1977年布加勒斯特大地震後的城市重建工作,1980年3月起展開大規模現代化的市政建設。維修翻新城市基礎設施,拆除舊、危建築,鋪設供熱管道和拓寬道路,修築捷運和公交線網,修繕凱旋門布加勒斯特國家競技場自由公園少年宮布加勒斯特機場等。
1979年11月23日羅共“十二大”、1984年11月22日羅共“十三大”和1989年11月24日羅共“十四大”,格奧爾基·帕納均當選為羅共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委員。1985年4月1日當選為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務委員會副主席。1985年12月16日——1986年7月11日任食品工業和農產品收購部部長。1986年8月26日任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人民委員會事務委員會主席,該委員會是齊奧塞斯庫所設立的一系列黨政合一機構之一,受黨中央和國務委員會雙重領導,附屬在部長會議之下,負責統籌、協調人民政權建設工作。
1969——1975年當選為布拉索夫縣弗格拉什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75——1980年當選為雅洛米察縣斯洛博齊亞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80——1985年當選為當選為布加勒斯特市梅塔盧基內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1985——1989年當選為布加勒斯特市圖多爾·弗拉迪米雷斯庫選區大國民議會代表。

訪華

格奧爾基·帕納曾於1951年、1966年訪問中國。

近衛軍和寵臣

自1969年羅共十大以後,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時代的一批“老近衛軍”退居二線,以伊利耶·維爾德茨、維爾吉爾·特羅芬、格奧爾基·帕納為代表的“青年近衛軍”進入政治權力的核心。進入20世紀70年代,齊奧塞斯庫的作風越來越主觀武斷,聽不得不同意見,出了問題,唯下面是問,對幹部實行快速輪換、調動以及撤換,造成羅黨和政府領導層的人事變動十分頻繁,搞得人心惶惶。同時還對黨的幹部、政府官員、人民民眾進行監視、追蹤和竊聽。這大大抑制了幹部能力的發揮,挫傷了幹部的積極性,增加了黨內的不穩定因素。
齊奧塞斯庫培養了一批唯唯諾諾弄虛作假阿諛奉承的幹部,如格奧爾基·帕納、格奧爾基·奧普雷亞利娜·喬巴努等人,他們高官厚祿、唯齊是從,嚴重脫離了民眾和實際,而真正有所作為、敢于堅持己見、希望改變羅馬尼亞面貌的幹部卻被排斥。齊奧塞斯庫被一群極不稱職的黨務和國務活動家包圍著,其中就不乏像埃米爾·博布杜米特魯·波佩斯庫、米烏·多布列斯庫這樣的馬屁精。
格奧爾基·帕納與齊奧塞斯庫夫婦保持著密切的關係,他一直處在尼古拉·齊奧塞斯庫的“休閒小圈子”里,斯特凡·安德烈、伊利耶·維爾德茨、埃米爾·博布康斯坦丁·德斯克列斯庫馬尼亞·曼內斯庫等人都屬於這個小圈子的常客,他們被邀請參加齊奧塞斯庫一家舉辦的度假、遊樂、狩獵和餐會,進入這個“小圈子”里的人才是真正能夠在羅馬尼亞政壇發揮影響力的人物,可以被視作權力圈子的延伸和權力洗牌的風向標。這一點和史達林的“孔策沃別墅的晚餐”很相似。
格奧爾基·帕納(領袖標準像)格奧爾基·帕納(領袖標準像)

社會主義新首都

格奧爾基·帕納是最早吹捧、討好齊奧塞斯庫夫婦的中央領導人之一。在當時國民經濟困難的情況下,絲毫不吝國力、不惜民力的齊奧塞斯庫大興土木,搞城市建設。1977年以後,齊奧塞斯庫提出“要把布加勒斯特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新首都”的宏偉計畫,首先是“共和國大廈”,接著是“社會主義林蔭大道”、“社會主義廣場’等等,工程投資規模巨大、連法國義大利的同類建築也無法媲美。格奧爾基·帕納在1979年接替揚·丁卡,擔任布加勒斯特市黨政第一把手後,極力迎合齊奧塞斯庫,投其所好,直接負責實施了這一系列勞民傷財、損耗國力的“面子工程”。在他主政布加勒斯特的六年是這項工程的高峰期。
大拆遷的序幕徐徐拉開,僅僅在大地震後的半年即1977年11月,政府的歷史古蹟局被關閉。局裡的建築師工程師工人被遣散。布加勒斯特大學歷史系、人類學系和考古系的學者們也被勒令閉嘴。新的布加勒斯特,不再需要歷史、追溯、文化,推土機不會發問,不會質疑,只會堅定地去執行那“鐵的意志”。城裡的許多座古教堂、宮殿、公共建築和民宅,許多被列為受保護的文化古蹟,都沒有倖免。重大損失包括沃克雷什蒂修道院(1716-1722年間建成),它是“18世紀羅馬尼亞最傑出的建築”,政府花了3年時間拆除它。羅馬尼亞知識界曾經群起上書反對拆除修道院,其中一位寫道:“每個民族以其創作的作品使自己的存在合法化······當這種創造力的證明被壓制,這個國家的身份就會一點一點消失。”他們的請求被置之不理。
在布加勒斯特市中心原來最大的聯盟廣場附近,開闢了一條寬達120米的社會主義勝利大街(the Boulevard of the Victory of Socialism)。其中,建於1835年的布蘭科沃內斯庫醫院的被毀最令人痛心,這是整個羅馬尼亞最有歷史價值的醫學建築。這樣,齊奧賽斯庫就可以從他喜歡的共和國宮廣場通往登博維察河對岸的社會主義廣場,大街的兩旁還計畫修建豪華大樓。有3萬戶的住宅建築被拆除,許多不幸的住戶們被勒令24小時內滾出自己的家,一些業主自殺了。被嚇呆的老人被逐出自己的房屋,像陰森可怕的幽靈一樣在他們被推土機鏟倒的房子周圍轉來轉去。根據某個官僚的主意,這些不幸的失去家園者不僅要簽字同意拆毀自己的住宅,有時甚至還要支付拆毀的費用。
曾經是猶太人在布加勒斯特的主要聚集地的區,這裡本具有不可估量的人類文化學意義,卻被毫不猶豫地列入了拆遷計畫。更可悲的是,夷平了66公頃街區以後,這裡卻荒廢了。齊奧賽斯庫原本計畫在這裡修建一個3平方公里的遊樂場,這塊地一直到2009年都是荒蕪的,後來被出租給一個奧地利商人來開發。而過去商業資產階級住宅和歷史紀念碑林立的、位於布加勒斯特城高點的烏拉諾斯區成為拆遷的重中之重,對這裡的拆遷計畫涵蓋了154公頃土地,推土機摧毀了無數建造於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精巧美麗的住宅和別墅及大量的歷史遺蹟。其中損失的重要建築包括中央軍事博物館、舊共和國體育場、舊兵工廠、拉霍瓦里噴泉(Lahovary Fountain)、陸軍劇院等以及4座建築年代從1568年到1765年的重要教堂。 而在推平這些土地後,這裡將出現對於齊奧賽斯庫來說新布加勒斯特的最重要的象徵——共和國大廈(正式名稱叫做共和國大廈“Casa Republicii”,但是羅馬尼人稱其人民大廈“Casa Poporului”),這座聲名狼藉的建築就是後來的羅馬尼亞議會宮
整座建築沒有任何風格,是齊奧賽斯庫受到朝鮮相似結構建築的影響構思出來的。這座宮殿統治著整個城市中心,也是繼美國五角大樓之後世界上占地面積第二大的建築。它共有12層,地下4層,大約有1100個房間。共和國大廈聳立在17世紀早期米哈伊·沃德修道院的原址上。原來的宗教建築以及所在的烏拉諾斯小山都被移走,騰出空間。修道院的教堂保留了下來。但是在1986年被移送到一個新的地點,湮沒在政府新建的水泥大樓之中。教堂之所以倖免是因為它是由一個被齊奧賽斯庫喜歡的羅馬尼亞最偉大的民族英雄之一、瓦拉幾亞大公勇敢的米哈伊”(Mihai Viteazul)所建(中國觀眾對曾被引進的羅馬尼亞1970年的電影《勇敢的米哈伊》不會陌生)。
為了修建共和國大廈,羅馬尼亞傾全國之力,調撥了100萬立方米的特蘭西瓦尼亞大理石;用來製作480盞吊燈的3500噸水晶;70萬噸優質鋼材和銅;90萬平方米木板,包括橡木胡桃木櫻桃木榆木等;20萬平方米羊毛地毯,其中最大的一張由一台安放在大廈內的機器現場編織;上百萬噸的絲綢和錦緞窗簾以及無數鍍金和鍍銀的建築飾件。齊奧賽斯庫希望這裡的豪華程度超過凡爾賽宮,並計畫把這裡變成住宅與政府辦公所於一體(如克里姆林宮一樣),到時候,總統府、大國民議會、部長會議和最高法院都會在這裡。共和國大廈的主體到1989年才竣工,羅馬尼亞為此花費了62.2億列伊(約10億美元),占羅馬尼亞外債總額的十分之一。花錢多,有一個原因是齊奧賽斯庫的要求多變,他經常來視察施工進程,看到不順眼就勒令拆除重建,許多地方反覆拆建多次。並且除了他本人和施工人員,其他人不允許進入參觀。這座建築直到今天,都還沒有完全完工。
羅馬尼亞學者多尼婭·彼得雷斯庫認為清除布加勒斯特老城的大片街道,以修建“婚禮蛋糕”式樣的共和國大廈取而代之,是試圖否認“一種壓迫人的現實,並以一個奇蹟來代替它”那座新建的大廈外表庸俗廉價,宛如新古典主義的怪獸。除了共和國大廈外,其他大興土木的“成果”還包括:科學、文化和教育之家(13.2億列伊)、羅共及齊奧賽斯庫博物館(20億列伊)、政府部委辦公大樓(13.7億列伊)、全國歌頌羅馬尼亞文化創作中心(3.24億列伊)、國家圖書館(8.23億列伊)、革命民主各級會議中心(5.98億列伊)、國賓館(6.23億列伊)、青年社會主義教育、創作和文化中心(1.65億列伊)等。到1989年,這些工程僅鋼筋混凝土的造價就高達200多億列伊。
建築屠殺直到1989年齊奧塞斯庫政權的垮台才告結束,布加勒斯特的老城區基本已經不復存在了。在布加勒斯特,被拆毀的古蹟面積達380公頃到500公頃。其中250公頃是極為主要的歷史古建築群。根據齊奧賽斯庫的指令推倒了27座古老的東正教教堂,6座猶太教堂和3座新教教堂,其中“聖星期五教堂”的摧毀僅僅用了一天時間。齊奧賽斯庫厭惡這座可以在山頂俯瞰布加勒斯特的16世紀建築。這場羅馬尼亞人文歷史的空前浩劫引發了強烈的社會震動和不滿,是齊奧塞斯庫時代最不得人心的工程。

劇變

1989年12月22日,羅馬尼亞政局發生劇變,齊奧塞斯庫政權被推翻,羅馬尼亞共產黨解體。同年12月24日,格奧爾基·帕納在布拉索夫被逮捕,1990年1月5日回到布加勒斯特。1991年3月被布加勒斯特軍事法院宣布無罪釋放,1992年4月再次入獄,被判處有期徒刑11年。1994年3月由羅馬尼亞總統揚·伊利埃斯庫簽署特赦令,獲得赦免。出獄後,帕納潛心撰寫回憶錄,2006年,格奧爾基·帕納的回憶錄出版。
1990年,羅馬尼亞審判前共產黨高官1990年,羅馬尼亞審判前共產黨高官

榮譽

格奧爾基·帕納曾榮獲多項功勳獎章和榮譽稱號,包括:三級勞動勳章(1954年)、“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之星”五級勳章(1957年)、四級“八·二三”勳章(1959年)、二級勞動勳章(1964年)、“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之星”四級勳章(1966年)、“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和“鐮刀和鐵錘”金星勳章(1971年)、一級勞動勳章(1977年)、“為社會和民族解放,反法西斯和反帝國主義革命四十周年”紀念勳章(1984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三級國旗勳章
格奧爾基·帕納50歲生日時獲一級勞動勳章格奧爾基·帕納50歲生日時獲一級勞動勳章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