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藝美術

根藝美術

根藝是一門“奇”“巧”結合的造型藝術,它在藝術創作上的美學原則既和姊妹藝術有共同之處,又有它獨有的特點。所謂共同之處,就是它具備了木雕、雕塑、石刻等藝術的表現形式,並吸收它們創作的長處,來補其短處。它的不同之處,就在於根藝是採用根的自然形態,與天同創。因此,它在藝術創作上主要有四項原則:一是尋奇覓美;二是巧借天然;三是突出意趣;四是講究構圖。這四項原則就是根藝創作的四要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根藝美術
  • 結合:“奇”“巧”結合
  • 類型:造型藝術
  • 共同之處:它具備了木雕、雕塑
發展歷史,特點,分類,創作技法,尋奇覓美,巧借天然,突出意趣,講究構圖,

發展歷史

根的藝術,其歷史源遠流長,它在中國是一門既年輕又古老的藝術。說它年輕,是因為近些年來才在全國各地蓬勃發展起來;說它古老,則因為這門藝術在我國幾經興衰,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我國勞動人民利用樹根、竹根創造藝術形象和日常生活用具的實踐活動,自原始社會就已出現。我們的祖先不僅採用木、玉、骨、石以及貝殼等物製作裝飾品,同時也採用樹根和竹根製作裝飾品。現存最早的根藝作品,到目前為止要算戰國時代的《辟邪》和《角形器》了。1982年在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中,發現了我國戰國時代的根雕作品《辟邪》,據國家文物部門考證,該文物製作於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270年之間,它證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作根藝作品的事實。西漢時期,孔子的家族曾利用楷(jie階)木自然彎曲的形態製作了拐杖。南北朝時期,《南齊書》中還有齊高祖贈予隱士僧紹竹根“如意”的記載,它是採用竹根的自然形態,略加人工雕琢而成的。隋、唐時期,在《新唐書·李泌傳》中記載,唐時鄴官李泌採用天然樹根,製作龍形抓背獻給皇帝的事。到了宋、元時期,根的藝術不僅在宮廷和民間發展,而且也出現在石窟和廟宇之中。在宋代《太平廣記》“荊根枕”中,詳細地記載著利用荊樹根創作獅子形木枕贈送廟上的故事。到了明代,根藝就更加發達,從一些文獻記載和名畫中,可看到根藝家們不僅利用木、竹根創作出供人們欣賞的根藝術品,而且還雕刻出具有實用價值的根藝家具以及其他根實用品。到了清代,根藝創作更為繁榮,出現了不少根藝家和根藝優秀作品。特別是根藝人物創作已經成為當時手工業生產的專業,浙江和福建兩地的生產比較集中。浦江和寧海地區的根藝作品被稱為“柴株人”,成為當地的特種手工藝。這裡的“柴株”指的是燒材的意思。根藝家將野外的廢樹根或竹根採集來之後,放入河中爛掉外皮,利用其天然形態,加以雕琢和裝配,製成了精美的工藝品,把廢根變成了寶貝,贏得了“柴株人”這個形象的稱號。
解放前,在災難深重的舊中國,根藝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許多專業藝人改行轉業,使這門藝術瀕臨絕境,後繼無人。新中國成立以後,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根的藝術在全國各地像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從事根藝創作的人越來越多,超過了歷史上任何時期,根藝作品的藝術創作和製作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目前,中國根藝美術正以新的姿態,沿著中國文化藝術發展的方向,走向繁榮和興旺。

特點

每一門藝術都具有它自己的特點。根的藝術由於使用了不同於其他造型藝術的材料、工具和技法,產生了為其他造型藝術所不能替代的藝術特色。很少有人想到,大自然能在泥土裡創造出美來。那些不引人注目的、被拋棄或準備燒掉的各種喬、灌木及竹、藤等廢根,和地面上的景物一樣,同樣具有自然美的形態,蘊藏著生命的內在活力。它一旦被藝術家發現,以“似是而非”“似像非像”的藝術形象,賦予它新的生命,就會使其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成為人們通常所說的樹根或竹根藝術品,這種藝術品就叫作“根的藝術”。它是發現自然美而又顯示創造性加工的造型藝術,可以說是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所以,稱作“根的藝術”較為科學、準確。這一命名,先後得到了王森然、張啟仁、常任俠、陳叔亮、常書鴻、劉開渠、王朝聞、吳作人、張仃、華君武等美術界專家們的認可。這種藝術創作不完全是人工所致,而是“天人合一”“與天同創”的藝術,具有一種天然的情趣,可以說是天趣。也就是說,在根藝創作中,要受原材料的限制,主要靠根的自然形態,靠藝術家用審美的眼睛去識別和發現它的美,而不是光靠雕刻去塑造形象。根藝作者應著眼於天然去雕飾,發現根的自然美,發現根上自然生成的又有表現力的形象。一旦藝術家在一個七枝八杈的根材上悟出了形象,發現了它的美,就能著手進行創作。這種創作,不光靠雕刻技法來塑造形象,而是靠善於利用根的枝、須、窟窿、節疤、紋理和色澤等各種自然形態,藉以表達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以及各種人物或動物的藝術形象。這種形象一旦被作者創作出來,便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藝術品,絕無重樣。

分類

中國根藝因是一門“與天同創”的藝術形式,不完全是人工所為,所以還不能像其他造型藝術那樣形成流派,只能依據其表現形式及內容進行分類。可大體上分為根藝美術品、根藝裝飾品和根藝實用品三大類。其中,根藝美術品有樹根雕、竹根雕、根造型、根貼畫、樹皮貼畫、根書法、木紋畫和樹癭作品等等;根藝裝飾品有根藝床飾、根藝壁飾、根藝花架、根藝盆景等等;根藝實用品有根藝拐杖、根藝文房四寶、根藝家具等等。

創作技法

尋奇覓美

一切藝術形式都離不開它所使用的材料。美的根存在於大自然中,它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呈現出來。有表現力的根所存在的美也是各種各樣的,而能否發現這種美是和那雙觀察它的眼睛有關的。正如常任俠先生所說:“大自然能創造出各種美的形象,但你必須有審美的眼,方能認識它的美。”根藝美術家只有在大自然中尋找、發現、蒐集到各種形態奇特的廢根,才能誘發創作的契機,確立作品的主題,也才能通過運用自己的智慧、想像力和獨創性創作出精美的根藝作品來。因此,根藝美術家的尋奇覓美,是選擇題材、搞好創作的重要基礎和充分認識、利用根的自然美的良好開端。

巧借天然

在尋找到奇美的根材、確立主題之後,下一步則是如何去因材施藝,巧借天然,把根的自然美變成
藝術美,這就是巧奪天工、充分表現主題的過程,也是根藝創作不同於其他藝術的獨到之處。巧借天然,即要求作者用審美的眼光去識別各種根的自然美的特徵,進而能合理地運用它。對於一個形態複雜的根材,創作者要巧用心計,反覆推敲琢磨,有所選擇,有所集中,有所概括,有所取捨,有所強調,一切取決於主題思想的要求,一切為了突出地表現主題思想,一切為了增強作品的藝術效果。只有善於掌握材料特點,巧妙地加以利用,才能恰到好處地表現出物象的典型特徵,巧借天然,化腐朽為神奇。

突出意趣

根藝作品的創作是源於自然,高於自然,回歸自然,但絕不是單純地描繪天然,更不能照葫蘆畫瓢,而是要把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作品的形象體現出來。這種體現不是直截了當的,而是採取一種曲折的、耐人尋味的方式表達出來。這就是根藝創作中應當予以考慮的突出意趣的問題。“根的藝術”在追求和創造深邃的意境方面,與繪畫、雕塑、文學、音樂等彼此之間是很接近的,都是運用藝術性的語言去表現站在自然面前的人的思想感情,只是各自的表現方法不同而已。因此,在根藝作品的創作構想中,除了明確主題、因材施藝之外,還要追求一種耐人尋味的“弦外之音”,這就是中國畫論中常說的“畫外之意”或“意趣”。所謂講究意趣,也無非是說作品要有雋永深邃的“詩情畫意”,它常常把作品的主題思想給以委婉含蓄的表現,力求擺脫過於刻露的一般化描寫。根藝作品中的“意趣”,實質上是“意”和“趣”兩個方面。“意”是根藝家的氣質、感情、理想等精神世界的因素在創作中的體現;“趣”則是面對根材的客觀形象的反映。根藝家只有長期堅持深入生活,去觀察,去體驗,去積累,才能在撲朔迷離的根材面前,觸物托興,見根生情,用認識、識別和想像來捕捉藝術語言,擒得嶄新的“意趣”,從而創作出源於自然美又高於自然美的作品來。

講究構圖

當根藝作者面對著一件根材,構思確立主題之後,這件根藝作品的大小、寬度、高度及厚度如何處理,通過什麼形式來表達主題,怎樣經營位置,這就涉及到構圖問題了。根藝作品的構圖方法很多,可以將一些幾何圖形作為進行構圖的基礎,如三角形、圓形、橢圓形、菱形等等;與某種曲線形體相結合的幾根平行的垂直線或者水平線,也可以作為構圖處理的依據;又可以不依靠某種特定的幾何圖形,而依靠各種各樣的曲線來進行構圖。每一位根藝家在根藝作品的構圖上,都會由於其個性和創造性的差異而顯示出各自的特點。
作者的創作思想,需要通過作品的構圖,從人們感覺到的作品形式中體現出來。因此,根藝作品的構圖應當著重從作品的生命力、表現力和整體感三個方面來表現形式美。所謂生命力,一般來說是從根的奇特形態中發現和理解其內在的東西,並利用某些形象的表面特徵,加以典型的有力表現。有時還可以藉助於表現技巧,使根藝作品產生神態和動感,賦予新的生命。所謂表現力,也就是根藝美術的感染力,即充分發揮運用對比的效果。當根藝作品的構圖一旦形成強弱、粗細、大小等強烈的對比和韻律感時,構圖才具有表現力。在構圖中,為了體現作品的整體性,作者應把次要的事物從屬於主要事物,使作品的各個部分融合於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內。凡是與作品思想內容無關的、偶然的東西,都會將作品中的重要部分掩蓋起來,從而沖淡主題。總之,生命力在作品的結構情節上作用較大,表現力在運用對比方面比較突出,整體性則體現了作品的完整統一。只有將這三者運用得當,作品才能體現出形式美。
愚人根藝愚人根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