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書籍

根本書籍是新教育實驗提出來的概念。也稱原典型書籍,是指奠定教師精神及學術根基,影響和形成其專業思維方式的經典書籍。不是所有的經典書籍都能成為某位教師的根本書籍,成為一個人的根本書籍意味著,你深刻地理解了這本書,而這本書也成為你思考教育教學問題以及閱讀其他書籍的原點。此外,那些在童年至青年期出現過的,深刻地影響人的生命以及精神氣質的書籍,也被稱為根本書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根本書籍
  • 類別:概念
  • 領域:典型書籍
  • 特點:新教育實驗
簡介,構造合宜的大腦――談根本書籍與根本概念,

簡介

根本書籍,也稱原典型書籍,是指奠定教師精神及學術根基,影響和形成其專業思維方式的經典書籍。此外,那些在多在童年至青年期出現過的,深刻地影響人的生命以及精神氣質的書籍,也被稱為根本書籍。
不是所有的經典書籍都能成為某位教師的根本書籍,成為一個人的根本書籍意味著,你深刻地理解了這本書,而這本書也成為你思考教育教學問題以及閱讀其他書籍的原點。構成一個老師思考原點的根本書籍的高度,往往會影響到這個老師的學術高度。可惜的是,許多,甚至大部分老師終其一生,都缺乏屬於自己的根本書籍,只是不自覺地被時代風尚所影響,漂浮在詞語之中而缺乏根基。
根本書籍是新教育實驗提出來的概念。與根本書籍相聯繫的,是根本概念。根本書籍中往往包含一些根本概念,這些根本概念在根本書籍中被最深刻地揭示出來,並成為教師把握教育問題的根本概念。若無對根本書籍的透徹研讀,教師便無法具備屬於自己的經過反思的“根本概念”,便容易形成雙重概念系統,一是人云亦云的外顯概念系統,例如主體性、生成、對話等等,一是自己甚至也意識不到但實際發揮作用的概念系統,例如基於不自覺的行為主義的經驗系統。許多老師言說時與教育實踐時運用的概念系統不一致,即由此產生,這導致部分老師認為閱讀無用。

構造合宜的大腦――談根本書籍與根本概念

《複雜性理論與教育問題》中有這樣兩段話[1]:
如同杜爾克姆說得極為出色的,教育的任務不是給予學生不斷增多的知識,而是“在他那裡形成一種內部的深刻的狀態,一種類似靈魂的聚焦的東西,使他不僅在童年而且在一生中朝著一個確定的方向前進。”他清楚地指出了學會生活不僅需要知識,而且需要在學生自己的精神存在中把獲得的知識轉變為智慧和把這個智慧融入他的生活中。艾略特說:“我們在信息中失去的知識是什麼,在知識中失去的智慧是什麼?”這涉及在教育中要把信息轉化為知識,把知識轉化為智慧;而這樣做是根據在本書中確定的目標取向的。(133頁)
教育的第一個目標是由蒙田提出的:一個構造得宜的頭腦勝過一個充滿知識的頭腦。
“充滿知識的頭腦”的含義是清楚的:在這個頭腦里知識被堆積、裝滿,但不具有一個給它們以意義的選擇和組織的原則。“構造得宜的頭腦”意味著:與其積累知識,更重要得多的是同時具有下述兩者:
提出和處理問題的一般能力,
一些能夠連線知識和給予它們以意義的組織原則。(109頁)
新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當然也不是單純地強調教師必須掌握越來越多的知識以解決越來越多的問題,而是要通過恰當的與生命、生活相關聯的閱讀,在教師內部形成一種“深刻的狀態”,這種狀態,同時包含了信仰與智慧。信仰是指教師對自己職業的態度以及自我認同,智慧是指擁有強大的根本能力,能夠整合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使之成為整體,並使一切知識背景化的能力。
這裡面有一種深刻的悖論。教師專業發展,一方面強調對不同領域知識的專業學習,並且越精深越好,另一方面,又始終警惕和反對狹隘的專業化,主張形成強大的一般智慧型,為解決具體問題構築豐富的背景。而這個根本能力,主要表現為理解力與行動力,而速讀是無法培養起真正的理解力的。
而要形成強大的根本能力,必須排除碎片般的信息以及狹隘的專業知識的遮蔽,恢復對人類根本問題以及各個專業根本問題的思考,並在這些思考之間建立關聯。而要恢復對根本問題的思考,必須從五花八門的流行讀物中掙脫出來,回歸到對根本書籍的研讀。
也就是說,在現代社會裡,爆炸性增長的只是信息,而信息只是一些知識的材料而已。知識則是在信息之間建立聯繫,對信息加以組織,若無此過程,信息只是一些碎片。但僅有知識也是不夠的,好的大腦並不是“充滿知識的大腦”,因為知識本身也是彼此割裂的,分屬於不同的領域。好的大腦,是能夠用適宜的結構將知識組織起來,最大限度地發揮解決實際問題功能的大腦,這種能力,即是智慧。
知識並不是越多越好,信息更不是。機械堆積的知識,往往造就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書呆子。而在網路時代,許多人接觸到的甚至不是知識,只是大量娛人耳目的破碎的信息。這些堆積的知識和破碎的信息,讓人喪失對現象的敏銳和對生活的洞察力,更失去了全面把握問題的能力。而當知識以合宜的方式被組織起來的話,解決具體的問題,看似用了某一小塊知識,其實卻有一個宏大的背景。而且正因為有這個宏大的背景,這一小塊知識才能發揮最大的功用。
根本書籍分為三類:一是人類文明的根本書籍,比如《論語》、《道德經》、《聖經》等。按照《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作者艾德勒的意見,此類書籍,絕對不會超過100本。二是學科奠基之作、代表作和集大成者。這類書籍,蘊含了本學科的框架,對本學科的根本概念有透徹的解釋或梳理,這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例如對於修辭學來說,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發凡》就是根本書籍;對於語文課程理論來說,王榮生的《語文科課程論基礎》就是根本書籍;對於語言學來說,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概論》就是根本書籍等等。還有另外的圖書,因為是活的教育學,也在根本書籍之列,例如阿莫納什維利的《孩子們,你們好》。三是大家小書。即由一流的專家所寫的一些通俗易懂又不失深邃,對某一領域概貌及主要概念有清晰把握的書籍。例如杜維明的《儒教》,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弗洛姆的《愛的藝術》等。因為學科根本書籍有時候難度很大,因此大家小書往往是專業閱讀推薦的首選。
但是並非所有的根本書籍都在推薦之列,因為專業閱讀推薦還要考慮到領域、難度、專業相關性、可讀性等因素。
不是所有的老師都擁有自己的根本書籍,許多老師終其一生都被流俗所影響,漂浮於詞語之中而不自知。因為成為根本書籍意味著,這本書構成了你思考教育教學問題的原點與高度。而因為理解力等一系列原因,也並非成為某老師“根本書籍”的圖書,一定是上述三類根本書籍。也有老師以二流書籍為根本書籍,這樣他的發展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另一種情況是,有些根本書籍太難,而另外的優秀圖書可以更清楚地幫自己理解該領域,這種替代性的優秀圖書,也可能成為根本書籍。例如,在詩詞鑑賞方面,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屬於根本書籍,但此書寫得簡略,其精髓不容易被理解,而葉嘉瑩的《唐宋詞十七講》就可替代而成為根本書籍,因為葉嘉瑩承繼了王國維的解詩之法,但是更為通俗明白,雖不如《人間詞話》,但也不至於墮入庸俗。
根本書籍之所以能夠發揮巨大作用,是因為根本書籍擁有良好的結構,闡述的往往是根本問題。特別是,根本書籍中往往包含有少數根本概念,而這些根本概念,乃是人類或者該學科的“基本語言”。或者說,組成合宜的大腦的基本材料,不是普通的信息,就是這些為數不多的根本概念。這些根本概念,既包括每一知識門類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概念,也包括用以組織不同知識門類的知識以解決問題的根本概念。根本概念是我們理解世界、把握知識、解決問題的基本工具,一切具體方法,只是基本工具的反覆組合和情境下的運用。教育的發展,是對一些根本概念在新的語境下的強調、排列、闡釋和創造。而那些真正卓越的大師,也往往是提供了少數幾個概念,或者給原有的概念注入了新的內涵。例如在心理學領域,本我、自我、超我、壓抑、投射、轉移、升華、俄狄浦斯情結等概念之於弗洛依德,原型、集體無意識、人格面具、阿妮瑪、阿妮姆斯、暗影等概念之於榮格,最近發展區等概念之於維果茨基,自卑、超越等概念之於阿德勒,圖式、同化、順應、平衡等概念之於皮亞傑等等。若無對根本書籍的透徹研讀,教師便無法具備自己經過反思的的“根本概念”,便會形成雙重概念系統。
研讀根本書籍,掌握根本概念,然後才能以之為工具,理解紛繁複雜的教育教學現象。
[1] 引自法國埃德加·莫蘭《複雜性理論與教育問題》一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